黑龙江流域元文化、黑土文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0-01-18 18:34师清芳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黑土黑龙江流域

师清芳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元生态文化对于历史、民族研究学者而言,是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查看所发表的关于元生态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从自然角度探讨某一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很少有从文化发展时段的角度看待这一文化形式。元生态文化更深层的意义在于其文化初起的文化形态、文化内涵、文化原动力、文化发展的向新性。这种元生态文化基本离不开原始的自然环境,是在原始自然环境基础上,人类与大自然的斗争、交流、适应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黑龙江流域自古至清代基本处于自然原生态环境,有利于保存人类元生态文化。在原生态基础上形成的黑土文化,极大影响着黑龙江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设计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黑龙江流域元生态文化的内涵

黑龙江流域古代文化属于中国北方文化的一部分。根据自然地理状态分布情况,流域西部主要属于森林文化,中部及东部地区主要属于渔猎文化,并兼有森林文化。同时,原始自然的环境孕育出独特的黑土文化。

黑龙江古代文化形态保持元生态的状况,在精神层面,表现出宗教的原始性、信仰的多神性、个性的开放性、对待生活的乐观性;在物质层面,体现了简朴的追求、不贵精细的风格。这种文化形态绵延几千年,直至清末大量区域外人口涌入,才彻底改变了黑龙江流域的文化形态。

黑龙江古代文化表现出其原生态性与落后性,与北方草原文化有相同性,更多的表现出差异性。这一原生态文化的特点与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原生态性有密切关系,其内涵特点可表现为:

1.森林文化与渔猎文化居于主导地位

与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各民族长期以人与自然一体的形式生活,根据考古研究成果,以及现当代民族学表现出来的形式,在黑龙江西北区域,各民族依据大小兴安岭森林所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长期迁移于区域内,依靠绿水青山延续着族群的传承,创造出典型的森林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相并峙,并在某一时段内走出大山森林以极具强盛的姿态冲击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东部区域以渔猎文化为主,在广袤的湿地上繁衍生息,主导了该区域的文化形态。

2.在交流与封闭间形成多元文化形态

山水相间的区域环境,使黑龙江古代民族更多的是相互之间的封闭状态,虽然在不断迁徙中有交集,考古资料显示,发生于黑龙江上游及松花江中上游、嫩江一带较多,在黑龙江流域下游发生的较少。相互交流的部族,表现出部族更替较频繁,其文化融合的特点突出,文化更迭的迹象明显。更多封闭区域的族群表现出独立的文化样态。文化多元是黑龙江流域的突出特点。当然,文化多元是相对而言,约大多数部族的文化特点在整体森林、渔猎高层次文化之下的次一级文化生态形式之下的差异。袁行霈认为,中华文化是多元同归与多元互补的文化,并具有主体民族[1],这一说法在黑龙江流域的历史发展中稍稍产生了变化。黑龙江流域历史上虽然多次出现比较强大的民族,但统治时间都较短,其后或迁徙或灭亡,不足以形成如汉族在中原地区强势的主流文化,故并非主体文化下的多元文化形态,而是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多元文化形态。

3.单一性较强

由于封闭性影响,使众多部族长期保持文化的单一性,即使短期内受到先进文化的影响或冲击,也会很快在较大程度上复元,多元文化表现出纯粹性特点。这种封闭性及所依赖的生产生活方式,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区域地理环境的自然状态,即人类的生存依靠的是自然环境,而不是大规模地改造、破坏自然,依山林以栖息,逐水草而生存。

4.强悍、质朴的文化特性

长期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山林、沼泽中,环境恶劣,形成强悍的民族特性,质朴的文化风格。顺应自然,但不惧自然的艰难险阻和困苦。在恶劣环境中形成乐于助人、粗犷豪放的品质,无不显示区域文化的元文化特性。可以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下过着自在的生活。

5.群体性、团结性、血缘性强烈

与其所存在的社会阶段和生活环境相适应,在恶劣的环境和物质条件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强大、团结性极强的群体,相互之间关系密切,群体性紧密。

这些特点与原始时代部落文化相比较,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黑龙江流域民族的元生态文化。这种元生态文化从先秦一直延续至清代。之所以探讨该问题,是因为这种元文化在黑龙江流域古代文化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王卓在《东北地域文化的古今转换》中总结了古代东北民族的特点,可以说一针见血:

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军政合一,尚武崇实的政治文化;质朴自然,便于骑射的民俗文化;万物有灵,多神崇拜的萨满文化;粗犷古朴、异彩纷呈的文化艺术[2]。

实际上,这种文化特色就是一种元生态文化的表现。

这种元生态文化具有两种发展趋向:一种是在黑龙江流域生活迁徙,则能保持其自身的元生态文化内涵与形式不变。另一种是不断南迁产生巨变。在巨变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融合能力,能吸收大量其他民族文化,这种原生态民族文化孕育出的民族特性冲击力巨大,给中国古代社会所带来的冲击是其他民族所不具备的。

森林民族文化在黑龙江流域古代历史上所展现出的独特性给中国历史产生巨大的冲击。这种民族以其特有的独特力量在从黑龙江流域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带给所经之处的社会各方面以强烈的影响。夫余、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等,只要走出大山,向南迁徙,带给中国的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巨大改变。

元生态文化有其自身的优点,也必不可免的因历史发展、时空变换原因存在缺陷。

二、黑土文化

长期保存下来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及生活方式,造就了黑龙江流域独特的黑土自然生态,形成天然的农业发展基础。这种黑土地一经发现,成为黑龙江地区文化转型的重要基础之一。伴随着近代以来移民的涌入,近代化的发展,从元文化逐渐转型,诞生了黑土文化。关于什么是黑土文化,用者多而论者少,就笔者思考,黑土文化是伴随着黑土农业的开发与发展而形成。其内涵包括:早期,黑土农业的兴起,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农业文化与森林文化、渔猎的融合;中期,元生态文化的包容性、移民文化的涵纳性与开拓性而吸收近现代西方文化形成独特的东北文化;后期,新中国建立后,以黑土农业与现代工业为核心造就东北在新中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形成黑土文化。黑土文化具有元文化性、自然性、农业性、现代性、国际性、包容性内涵的区域新文化。虽然黑土文化体现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形式,但汉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风格与中原汉族已有较大差别,在前期、中期发展中,大量吸收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形成独特性。

当然,黑土文化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弱点。元文化因素造成黑龙江人的易满足心理,自然环境气候养成人的“猫冬”习惯,以及逐渐形成的“惰性”。

三、黑龙江“一带一路”建设与黑土文化

黑龙江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龙江丝路带”、参与“中俄蒙经济走廊”、打造“一个窗口 建设四个区”等策略。黑龙江作为“一带一路”北上的重要通道,除了配合国家战略外,也应在黑土文化基础上,着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文化,将黑龙江流域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推进黑龙江“一带一路”的发展,以优势带动发展,以发展补短板,最终形成黑龙江省发展的内外循环体系。

1.以“两山理论”重造自然优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中国的70年建设,曾给黑龙江的绿水青山造成造成较大的损害。森林面积、湿地面积萎缩,自然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向。近10年来,黑龙江省逐渐稳定了森林覆盖率,并根据国家政策大力恢复被毁林开荒的林地。但根据10年来森林覆盖率增长的幅度显示,恢复速度缓慢,距离高点差距较大。黑龙江北上战略具有国际化背景,黑龙江流域覆盖面积广大,与俄罗斯远东关联密切,地域的同质性极大影响“一带一路”策略的设计,因此,黑龙江省在自然观念方面要与俄罗斯环境保护观念进行比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增加森林覆盖率的力度及保护力度,使黑龙江的自然理念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重返黑龙江古代森林文化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观念,与俄罗斯远东形成一体自然观,形成区域整体自然观,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北上的设想。

2.保护并逐渐恢复黑土质量

黑土文化的形成,实际上是以黑土经济为核心最终形成的东北区域文化。这一文化的多元性与黑龙江古代在自然地理环境下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具有相同的质。不仅黑龙江省,整个黑龙江流域均具有相同的黑土自然资源,因此,黑龙江土地资源与俄罗斯远东土地资源相类似,制订相同的黑土地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双方的沟通与协调并形成共同发展之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当前,黑龙江对于黑土土质保护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学术界对黑土保护的研究有相应的成果,但只是在圈子内探讨,没能大范围落实推广。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视察的“梨树模式”仅仅存在于一隅,更多的是宣传怎样利用黑土获得经济利益。政府在保护黑土方面应起到主要作用,要借鉴黑龙江流域俄罗斯远东在黑土利用开发的经验,从两方面奠定“一带一路”北进的基础:政府积极宣传,形成黑龙江民众黑土保护的意识与行为;制订利于黑土保护的法律与规则,形成保护体系。这有利于黑龙江以本地为根基,对接俄罗斯土地的开发与利用。在“一带一路”北上过程中,形成土地利用的内循环与外循环,内循环从长远意义上保证国家粮食基地的稳定,外循环则能够从多角度(黑龙江省地方、国家)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及更多的粮食生产。

实际上,振兴东北,推进“一带一路”北上的发展,首先应以东北的特色、优势为龙头,在实施国家粮仓战略中,要真正贯彻保护、利用的根本原则,逐渐恢复过度利用的黑土地,以多元文化顺应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黑土文化中过度开发利用黑土资源的方式,并在此理念的观照下,将黑土地经济延伸至俄罗斯远东,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北上的目标。只有做好自己的,才能影响周围,并将黑龙江乃至东北建设成国家粮仓的同时,与俄罗斯合作,将黑龙江流域黑土区发展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3.改善元文化、黑土文化的缺陷,发挥其文化优势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内循环建设需要消除元文化自身所存在的文化惰性。其表现为:自然环境下自给自足所形成的温饱满足意识;取于自然而形成的保守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的行为。这两种缺陷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制约了黑龙江的内循环发展,限制了外循环的扩张。黑龙江应从高到彽逐步建立鼓励开拓创新的机制与政策,以政府鼓励、市场引导、经济刺激等方式建立全方位鼓励创新体系,形成全省创新环境,逐步改变文化惰性,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环境。

发挥元文化、黑土文化中的优势因素。东北少数民族元文化中具有极强的追求先进文化的基因,这与后来所形成的黑土文化有一定的差异。历史上,这种对先进文化的向往与追逐曾对中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政府应进一步挖掘、复兴这种多元文化中的因素,引导民众放开思维,追求多样性,发挥黑土文化中的多元性、国际性,适应“一带一路”多元性、国际化的特点,制订更为开放的政策,使人口在省内流动起来,实现“龙江丝路带”“中俄蒙经济走廊”“一个窗口 建设四个区”的内循环目标;以政府、企业为核心组织起来开拓国际市场,避免个人的单打独斗,使人口在国际市场流动起来,使以上目标在外循环逐步推进,稳步发展“一带一路”。

国家根据不同地域“一带一路”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几次视察黑龙江及东北所作出的指示,根植于地区经济、文化的特点。黑龙江乃至其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经济、文化的特点,制订相应的规划,配合国家发展的大方向。在发挥地区文化优势的同时,逐步去除地区文化中的缺陷,如此,才能真正使地方文化在区域内发挥作用,在全球化过程中形成区域一体化,稳定区域社会经济形势,发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政治、文化功能,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目标。

猜你喜欢
黑土黑龙江流域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自然资源部: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添加木本泥炭和膨润土对侵蚀退化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黑土区土壤有效磷反演
压油沟小流域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寒地黑土无公害水产品健康养殖发展思路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沙颍河流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