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路径

2020-01-18 18:34吴立红马丽丹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赫哲族黑龙江中华文化

吴立红 马丽丹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民族工作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强化。黑龙江属于我国的边疆地区,其特点是多民族交错杂居。其中,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属于比较独特的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文化认同关乎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前提

1.文化认同研究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认同”这一概念,并指出,所谓的认同可以看作是群体、其他人以及个体在心理或感情方面所趋向一致的过程。认同也可以看作是个体和他人形成情感联系的一种表现形式。随后,艾里克森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认同理论,提出“ 自我统一性”概念,进而深入揭示认同内涵。古登斯在其发表的《自我认同与现代性》一文中,基于社会学视角,有效阐释了社会变迁机制和认同的内在联系,并对自我认同现代情境下的心理机制进行探讨。

近年来,国内关于文化认同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崔新建在《文化根源及认同》一文中提出,所谓的文化认同可以看作是在文化倾向方面,不同个体所形成的一种共识,体现为对相同的文化理念的遵循,对相同的文化符号的运用,始终坚持一致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继而形成心理的深层定势。闫少华在其发表的《多元化视域下的文化共生与冲突》一文中指出,可以将文化认同划分为广义和狭义。所谓的广义文化认同指的就是对外来和本族文化的认同,而狭义的文化认同可以看作是认同本民族的文化[2]。

2.我国民族文化认同教育研究

丁玲辉在其发表的《有效展开民族认同教育,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一文中表示,民族凝聚力与社会民众的文化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民族发展的关键要素。苏鸿腾在其发表的《多元一体教育和多元化社会》一文,基于多元一体化格局视角,对多元一体化教育进行了阐述。

3.关于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的研究

对鄂伦春族进行探索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何群的《环境与小民族生存一鄂伦春文化的变迁》、吴雅芝的《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等;深入探讨赫哲族的代表有:余长江的《基于现代化视角看赫哲族》、于长江的《小民族,大课题——以赫哲族为例》等。虽然很多学者针对黑龙江少数民族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针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专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在文化认同概念理解方面,很多学者研究基本形成共识。随着影响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因素的日益复杂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还有各种敌对势力的蓄意破坏等,都对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研究还有待深入,主要表现为:一是从研究方法来看,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区域特点,对具体民族展开定量的分析和持续性的研究;二是从研究角度来看,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及纵向历史分析;三是从研究地域来看,关于新疆地区少数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他地区相对较少,东北地区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特别是族别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和谐共生研究就存在很大的拓展空间。

二、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基础

一方面,“多元一体”是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突出特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状况及成因缺少深入研究。当前,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认同方面的研究,对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认同方面的对立过分夸大,甚至将两者的关系割裂开来。因此,在研究黑龙江流域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的文化认同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前提下,探讨两者和谐共生的关系有着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

另一方面,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外来文化对我国社会文化的渗透加剧,给本土文化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少数民族文化认同。通过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状况调查,以及族别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和谐共生路径研究,可以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认同培育的有效性提供建议,对人口较少民族进行扶持,给予其文化差异更多的尊重和包容,以此来提升民族整体的凝聚力,有利于促进国家软实力的增强。

三、 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关键

1.确立文化认同研究对象

重点对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现状、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认同两者的和谐发展渠道及策略问题进行研究。针对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存在的理论误区和实践困惑,构建起民族文化认同及中华文化认同两者和谐发展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明确文化认同研究目标

首先,通过调查问卷掌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化研究的针对性。以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了解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等民族的民族文化认同现状,为当前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的族别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准备第一手的材料。其次,通过理论研究进行成因分析,实现研究深度拓展。一是社会历史原因分析。实现定居转产务农以后,赫哲族、鄂伦春族不再只依靠渔猎和狩猎等方式来维持生产生活,民族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严重冲击黑龙江人口较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精神价值却受到挤压,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也会受到功利化的影响。二是思想认识原因分析。在宣传中华民族文化过程中,有部分汉族民众还存在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定位为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持排斥否认态度。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一些少数民族民众对中华民族文化产生抵触、排斥情绪,从而,直接影响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和谐共生发展。

3.探索文化认同培育路径

一是要提升价值认知。首先,应合理认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及民族文化的主体和内涵。应当意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融入了各个民族的灿烂文化,应意识到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是平等的,应当在平等的氛围和基础上,相互交往和交流。我国民族文化认同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就是倡导在承认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形成互促共生的和谐关系,进而实现共同发展。鉴于此,应构建起少数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两者的有效融合及发展体系。

二是要强化教育引导。在理论上,要加强“多元一体”格局下的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关系的教育,强调“一体”与“多元”的不可分割性。“一体”是由“多元”元凝成的一体;“多元”也是“一体”之中的多元。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进行文化创造与积淀、提炼与升华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黑龙江是北方各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黑龙江流域各民族共生共存,为保卫开发建设边疆书写了荣辱并存、血泪交织的历史。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构建了龙江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从实践上,要加强历史教育、双语教育 (或多语教育)、宗教教育、国情教育的实践引导。既要对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的关注进行引导,同时,也应进一步强调中华文化的共享性,促进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与学习,共生与发展。

三是要加大保护力度。边疆的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媒体,都应积极关注少数民族工作,尤其应加强人口较少民族频危文化的传承、保护和整理工作。如说赫哲族在制作鱼皮方面的工艺,鄂伦春族的古伦木沓节及制作兽皮的技艺,达斡尔族口传文化“乌春”等。建立起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社会各个方面广泛参与综合高效的运行机制,全方位营造起良好的文化氛围,把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落实到位,以增强培育黑龙江较少民族的文化认同和自信的实效。

总之,立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从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发展的高度,以黑龙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与自信状况分析为切入点,探索推进黑龙江流域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的基本路径,对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赫哲族黑龙江中华文化
行书张光藻《入黑龙江境》(53cm×36cm)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黑龙江:河湖治理保护成效明显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