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思维花开,守望自然生成

2020-01-18 02:26冯俊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常数变式定义

冯俊

[摘  要]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老师不要吝啬给学生发现的时间,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要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分析,自觉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 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强调4个“关注”:关注经验基础、关注质疑反思、关注拓展延伸、关注变式巩固,促进4个“实现”:实现抽象发现、实现概念生成、实现思维升华、实现衔接融通. 如果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促使知识的“自然”生成,也能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数学课堂;4个关注;4个实现;自然生成

“为什么要学习××概念?”

“××概念是怎么来的?”

“学习××概念有什么用?”

“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试?真没劲!”

……

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吐槽,每当此时,老师都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这是怎么了?不就是学习吗,怎么会有这么多想法?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逐渐降低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削弱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如果老师借助于“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以学生的参照标准来看事物,使得能够从学生的处境来体察他的思想行为,了解他因此而产生的独特感受. 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长期经受了被动接受学习,导致他们觉得学习数学是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不奇怪了.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怎么让我们的课堂更有吸引力呢?我们的课堂应当着重培养什么呢?“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数学学习中应培养好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六大核心素养. 因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成为当下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这也成为改变我们课堂现状的途径. 但面对纷繁复杂的核心素养体系,老师往往会感觉无所适从,这就需要我们找到一个打造切实有效的“灵动课堂”的抓手.

新课程改革伊始就在强调评价体系的变革,建构主义等理念得到一线教师的认同. 虽然历经近20年的教育改革,但老師们迫于考试压力、教学进度等影响,日常教学还是过于急躁,忽视了知识的螺旋上升,仍更注重“灌输”,缺乏“发现、创造”. 从认知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对一个学习对象认知的首印象很关键. 有很好的建构和认同,才会有完整的图式建构、表象表征. 叶澜教授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每个学生以完整的生命个体状态存在于课堂生活中,他们不仅是教学的对象、学习的主体,而且是教育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因此,我认为“加强过程性教学,注重知识的生成”的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这也是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诸多方法中比较容易落实的举措. “数学概念课”是实现该设想的一个切入口,也是老师们要终身研究的课题.

影响学生学习概念的因素有学生的知识经验、感性材料、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4个因素当中,最容易被老师忽视的是第2个,不注重培养的是后两个. 我们也常常感慨学生不会数学表达. 可能很多时候,这个“板子”应当打在老师头上. 没有感性材料的呈现和凸显个性的平台,何来培养之说?俗话说“时光不语、静待花开”,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花朵才会逐渐绽放,展现它的绚丽. 知识的生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思维不断地碰撞,擦出创造的火花,照亮发现的道路,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笔者认为概念课的教学一定要强调4个“关注”:关注经验基础、关注质疑反思、关注拓展延伸、关注变式巩固,促进4个“实现”:实现抽象发现、实现概念生成、实现思维升华、实现衔接融通. 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促使知识的“自然”生成,唯有这样也才能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苏州市教科院申报了省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此课题的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暨开题研讨会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 此次活动中,笔者执教了苏教版必修五《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这节课.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数学教研员李善良教授,苏州市教科院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吴锷老师,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数学教研员、苏州市名教师许平老师亲临现场,给予指导,并对本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 笔者收获很多,也让笔者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下面笔者就将本节课的教学片段、专家点评和笔者自己的设计意图、思考整理如下.

■关注经验基础,实现抽象发现

学生在小学对等差数列就有直观的认识,储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能够大致了解什么样的数列是等差数列,他们欠缺的就是如何用数学语言将它的定义表达出来. 现在,老师要做的就是搭建平台,逐步引导学生合理、充分表达自己所想、所思.

【教学片段1】

情境引入1:某钢材库新到200根相同的圆钢,要把它们堆放成正三角形垛,并使剩余的圆钢尽可能地少,那么将剩余多少根圆钢?

师:在这个题目中,你能找到“数列”吗?

生:圆钢个数从上往下构成数列1,2, 3,4,….

师:这个题目可以转化为一个数列的什么问题呢?

生:此数列前多少项和最接近200?比200少多少?

师:你能解决吗?

学生饶有兴致地思考,对这个数列,学生虽然感觉很熟悉,但要顺利得到答案,还是有难度的. 既然有困难,那学生就感觉有必要研究这个数列,他们也能“心甘情愿”地接受新知识. 为了能发现这类数列的规律,并给学生创造数学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数学表达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数学抽象的能力.笔者顺势叫学生举了几个类似的数列. 在看起来几乎“零难度”的举例中,学生学会的是如何尝试多角度抽象概括、类比研究新的事物,从数学层面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现有知识解决以上问题不是很方便,我们先将它放一放,在后续学习中再解决. 今天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让我们一起思考如下几个问题:①如何研究这样的数列?②这些数列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③能不能给这样的数列一个统一定义?

此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即“从特殊到一般”,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了直观想象能力和提出问题能力.

专家点评:数学课堂要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所以,概念建构之前需要情境引入.数学课堂情境引入是一个“技术活”,实例引入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课堂缺乏“数学味”,没有实例引入,又会让学生觉得“去生活化”. 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遇到困难时,我们的课堂自然就过渡到要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学习就成为一种必要. 教师选择由实例引出学习等差数列的必要性,这样的引入“合情合理”,悬而未解的数学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情境引入2:

师:以下是刚才同学们给出的两个数列,你们为什么认为它们和上述数列类似呢?

(1)4,7,10,13.

(2)7,12,17,22.

生:刚才的数列中有2-1=3-2=4-3=1,这两个数列也有这样的特征,7-4=10-7=13-10=3,12-7=17-12=22-17=5.所以,这些数列都是同一类数列.

师: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概括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以上每个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相等.

师:先想一想4和7对应项的位置关系.再斟酌一下,看能不能更准确一点?

生:“后一项”减去“前一项”的差相等.

虽然等差数列特征的关键信息已经抽象出来了,但笔者认为,此时还不宜直接告知定义. 否则,首先会缺少知识的完整建构过程,也会导致对概念中的关键信息理解不到位. 小学课堂上经常会让学生就题目自己增加或减少条件,或根据给定话语选择几句进行组合,变成一道新数学问题. 这给笔者很大的启发,数学知识,抑或数学概念的“发现”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让学生去主动完成.

专家点评:认识到7-4=10-7=13-10=3,这只是感性的,数学关系的抽象性、本质属性并没有得以体现.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7是4的“后一项”,4是7的“前一项”. 第一个数列的“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3,第二个数列的“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等于5.这样,“用数列中前、后项的关系”来描述这些数列的共同点就很自然了. 这个转变,充分体现了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上动了脑筋. 教师较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会“数学地思维”,学会捕捉信息,建立数学概括和数学表达的基础,延伸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了逻辑推理能力.

■关注质疑反思,实现概念生成

【教学片段2】

师:既然很多数列具有这样共同的特征,那我们就有研究它的必要,给这类数列取一个什么名称比较合适呢?

生:等差数列.

对于数学概念,如果我们像这样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学生应当不会再有文始的抱怨了. 从感知到举例,从举例到理性思考,学生对“等差”已经不陌生.“等差数列”这个名称的生成就水到渠成,避免了“尴尬”的告知式教学.

师:怎么定义等差数列呢?

生:若一个数列的后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学生给的这个定义有瑕疵,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不能带着居高临下的权威感和优越的批评感来聆听他们的讲话,而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 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刻骨铭心”,才能学会自行优化自己的所思、所想,才能逐渐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

师:数列1,2,4,6,8是等差数列吗?

讨论之后,学生发现这个数列不是等差数列,原因在于,要强调“从第二项起”后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常数.

师:既然这个数列也不是等差数列,那么等差数列的定义可以怎么修正?

生: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后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是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这个定义已经比较精确,但还是没有强调关键词“同一个常数”.笔者继续创造条件,留给学生自己发现和改正的机会.要解决这个问题,概念辨析题依然是不错的选择.

师:数列0,2,4,6,7,9,11是等差数列吗?

学生发现,从第二项起,有的差是2,有的差是1,虽然都是常数,但该数列不是等差数列.

师:思考它和刚才的数列的不同,怎么完善这个定义呢?

生:“差”要是同一个常数.

至此,等差数列的定义圆满生成:“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所得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是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公差,通常用d表示.”

专家点评:“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采用“启发式对话教学模式”,让学生放开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联想,去总结.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而不是一味要求他按照你的思路进行. 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的脑子“总是习惯了在别人的脑子走过的路上活动”,缺乏创造性. 教师将给“等差数列”下定义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对学生的“犯错”采取了宽容态度,舍得花时间让学生“纠错”,充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处理也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概念中的关键词.

■关注拓展延伸,实现思维升华

数学的美在于抽象概括,这也就理所当然成为学习的难点. 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遇到的是数、抽象的式子、字母等等. 所以,掌握数学概念,不仅仅要从文字语言来认识它,更要从数学本质上去洞悉它,数学概念的形式化要求就将概念学习提升到拓展阶段. 如果现在问“如何用数学的式子来表达定义”,会让学生感觉很唐突.他们會问“为什么要学习形式化定义?”学生只有不断地思维遇挫,才会有思维的升华,“生成”也才会“自然”.

【教学片段3】

师:以下数列{an}是等差数列吗?(1)an=n2,(2)an=4-2n,(3)an=3n+1.

学生刚刚感知的等差数列都是有限集,一旦遇到无限集,他们想到的还是从等差数列的定义着手去逐项研究它,化无限为有限.

生:对于第一个数列,a2-a1=3,a3-a2=5,所以它不是等差数列 .第二个数列,a■-a■=-2,a■-a■=-2,…,第三个数列,a■-a■=3,a■-a■=3,…,它们都满足等差数列的定义,所以后两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

师:若一个数列的有限项满足等差数列定义,能说明它就是等差数列吗?

“是不是一定要逐项列举?”“能列举得尽吗?”“若列举不尽,那又该怎么处理呢?”笔者相信这些问题一定会萦绕在学生心头. 学生对后两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很确定,但只是停留在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上. 这一步能否得到论证和突破,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的体现. 此刻,笔者的引导和平台的搭建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显得尤为关键. 稍不留神,会让培养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机会从笔者眼前“划过”.

师:既然能发现a■-a■=-2,a■-a■=-2,…,我们又不能列出所有的“差”,你能用一个数学的式子来描述这样的运算吗?

架梯搭桥后,形式化定义的提出就事出有因了,学生容易接受.他们也自然会从“迷茫”到“柳暗花明”.很快,他们意识到,既然数列中通常用a■表示任一项,那么an-an-1就应当可以表示“每一项减去它的前一项”.

生:第1个数列,可从an-an-1=2n-1不是常数来说明它不是等差数列.第2个数列,an-an-1=(4-2n)-[4-2(n-1)]=-2;第3个数列,an-an-1=(3n+1)-[3(n-1)+1]=3,所以,后两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师:由上面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发现,满足“an-an-1=常数”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 对照等差数列定义看看,这个式子的书写有什么要求?

短暂沉默后,有学生提出:“要加上n≥2,n∈N*”.

师:为什么要加呢?

生:加了以后才能保证“从第二项起”.

师:非常棒!还有其他写法吗?

生:还可以写成an+1-an=常数(n∈N*).

利用三个具体的数列,我们就将一个难点顺利破解. 等差数列的形式化定义产生了:若一个数列,对于任意n≥2,n∈N*满足an-an-1=常数,则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新概念的“生成”就是需要不断地“发现”,所以,有经验的老师都不会放过继续追问的机会,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概念.

师:既然能用连续两项来描述这个概念,能用连续更多项来描述吗?

生:a■-a■=a■-a■=…=a■-a■=a■-a■=常数.

显然,这样的表达式没有达到笔者预期的目的. 它不够简洁,更不够概括.

师:“常数”两个字可以去掉吗?

生:可以.

师:还能再去掉一些式子吗?

学生迅速展开讨论,结果如下:去掉第一个式子和去掉前有限个式子效果一样.总感觉这样不满足定义中“从第二项起”. 但如果有“a■-a■=a■-a■”,考虑到n的任意性,它就可以从“式”的角度说明所有前后项的差是同一个常数.

生:可以写成a■-a■=a■-a■(n≥2,n∈N*).

师:很好!将上式变为a■=■,称a■为a■,a■的等差中项.

引入等差中项后,我们就比较深入地研究了等差数列概念,同时为后续证明、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的第二个方法埋下伏笔.

专家点评:对学生来说,理解等差数列的形式化定义是有难度的.因为,刚刚接触文字语言的定义,就跳跃到数学符号语言,这个跨度太大.这需要师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本节课,教师循循善诱,设置的问题启发性强,目标指向明确,难度梯度分明,能力要求逐层推进.从有限到无限,令学生“愉快地”觉得形式化定义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能力在思维碰撞、屡次冲突中自然地被提高到更高层次要求,在“最近发展区”是可以实现的.“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样的课堂不应当是“昙花一现”,这不仅需要学生的毅力和勇气,更需要老师的思考和坚持.

■关注变式巩固,实现衔接融通

学习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再“添把火”,否则只会“温热”,缺乏思维的长度.巩固练习不但会对本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反馈,也往往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源泉.

【教学片段4】

师:已知等差数列{a■}中,a■=3,a■=5,求d和a■.

生:d=2,a■=1.

此题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发现a■是a■的后一项,则公差d就是a■-a■=2,且a■=a■-d=1,也让学生发现公差d是联系前后项关系的纽带.笔者觉得不能就题论题,还要想办法充分利用它的价值,将有限的课堂作用发挥到最大.因此,笔者将本题做了如下变式.

变式1:等差数列{a■}中,a■=2,a■=5,求d和a■.

变式2:等差数列{a■}中,a■=2,a■=5,求a■.

变式3:等差数列{a■}中,a■=2,a■=5,求a■.

变式题中的数据、项数都不是很大,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发现项与项之间靠d联系着. 我们知道,依赖“题海战术”取胜的课堂治标不治本,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展示,掩盖了思维广度的短板,学生只会循着老师的思维印迹去解决熟知的问题. 当学生能力不能提升,没有自己的思维时,他们在面对陌生问题时会束手无策. 这也是很多“高分”学生在高考中分数“直线下降”的本质原因.学习是一个创造与发现的过程,我们的课堂不能搞题海战术,对变式题要关注“题量”和“再利用”,实现前后知识间的融通.

师:通过以上题目的解答,你收获了什么?

生:在等差数列中,已知任意两项,可以求出该数列其他任何一项.

师:你能说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吗?

生:根据给定两项的值,计算出公差,再求出首项,最后计算要求的项.

学生的回答是不是精确、规范,具有操作性,这已经不是此刻的主要问题.至少笔者认为,这3个变式训练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可以用两个量来刻画等差数列,这为下一个知识点“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铺路搭桥,做好了知识网络之间的有效预设.

专家点评:变式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未来的变异做准备,由于未来具有更大的变异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只有通过体验现在的变异才能为未来的变异做准备. 本节课的变式训练中,师生共同创造了一个适当的变异空间,获得了探究性的有意义学习. 题目选择恰当,难度适中,不但起到了反馈的作用,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最难能可贵的是为寻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两个关键要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了知识体系间的螺旋上升.

通过这样的4个“关注”和4个“实现”,我们就完成了等差数列概念的学习.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始终在关注学生的“发现”,创造机会锻炼学生的思维. 课后的后测成绩非常好,这也佐证了这样的课堂需要老师长期坚持和维系,不断提升教与学的双重收益.

波利亚指出“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特级教师孙双金也说“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教师应用自己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因此,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乃至所有的课堂教学,需要我们不要吝啬给学生发现的课堂时间,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自觉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新的概念;需要通过概念辨析、变式训练来不断强化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唯有这样,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時,才能提升数学抽象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才能更热爱数学,渴望学习数学. 所以,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坚持走在“过程性教学”研究的路上,静待思维花开,守望自然生成.

猜你喜欢
常数变式定义
关于Landau常数和Euler-Mascheroni常数的渐近展开式以及Stirling级数的系数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几个常数项级数的和
成功的定义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曲札芪苷的解离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