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前的夏天》心理空间生态审美研究

2020-01-19 10:11徐丽丽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莱辛天黑海豹

徐丽丽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多丽丝·莱辛,一位极具独创精神的作家。其作品题材广泛,含义丰富,创作内容几乎涵盖了20世纪所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而对于妇女命运及其精神世界的关照则是莱辛众多作品之中一个永恒主题,《天黑前的夏天》正是其中一部。这部小说发表于20世纪的70年代,因其眼光独特,深刻剖析中年女性精神危机而备受广大读者青睐。《纽约时报》更是将其誉为继马尔萨斯《百年孤独》之后,文学界又一部最好的小说,赞誉之高,足见其文学价值。

《天黑前的夏天》讲述了中年女性凯特在婚姻生活中,努力做一位好妻子、好母亲。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对凯特的依赖减少,直到不再需要。而丈夫更是由于工作的原因,经常不在家,致使凯特孤独、困惑、失落与痛苦。接下来本文就作品中的物理空间变换、凯特的家宅之情、海豹之梦及其隐喻手法的运用探讨主人公的心理空间,及其自我精神救赎的全过程。

一、物理空间的变换,心理空间的映射

《天黑前的夏天》的整体轮廓由五个物理空间串联而成,分别是家、国际食品组织、旅途、宾馆及公寓。小说的第一部分是在凯特的家,这个家被凯特打理得井井有条,花园别致非凡。“家意味着居住在一个安全的地方,在空间中具有方向感。”[1]凯特生活的方向就是家中的温馨,一家人能够在花园里悠闲地品尝咖啡、品味生活,得到精神的富足。然而正是在这样一个夏天,由于孩子各奔东西,丈夫迈克尔要到国外工作,房子也被租了出去,凯特的精神随之也进入漂游状态,伴随而来的精神之旅痛苦不堪。作者以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追忆了凯特10年前的往事,使读者了解到女主人公曾处于困境的婚姻生活,以及她对丈夫婚外情的失望与恼怒,但凯特还是尽心尽力将家打造成温馨安全的港湾,希望找到生活的方向感。“草坪上长满了雏菊,一路长到花园中的那颗大树下,颇具风情”[2]5。凯特热爱生活,热爱家人,因为“爱是人类精神所在……爱的人类精神,实际就是人类的宇宙精神……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态精神”[3]39。

然而人非圣贤,由于现实境况,这种爱有时也会跑偏。凯特由于语言天赋,出任国际食品组织翻译一职,工作得心应手,如许多小说的美貌主人公一样,走出家门的凯特也开启了一段无果的婚外情。恋爱的对象杰弗里是一位生活没有目标,四处游荡,无所事事,一事无成,靠精神过活的理想青年。他们一同去西班牙旅行,旅途中的种种不愉快经历使得凯特不断回忆自己也曾和家人在西班牙度过的美好时光。于是凯特毅然选择离开杰弗里,终止这段没有希望的恋情,回到了伦敦,住进了酒店,也彻底病倒了。病倒在酒店的那段日子,凯特的精神空间得到彻底洗礼,翘首盼望丈夫的来信,“想念丈夫,想念那份彼此知根知底的感觉,想念亲密无间的时光”[2]138,并想要发电报给丈夫,叫丈夫回家,想与丈夫相互厮守,不离不弃。凯特反思自我,大彻大悟,原来自始至终都爱着这个家,爱家人,爱丈夫。

大病初愈后的凯特在莫琳的公寓里暂住,不修边幅的她走在大街上,无人注意,无人夸赞,就连邻居也没能认出她,可见其前后的变化之大。当然这也让凯特重新认识到女人精神面貌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她深刻感受到无家可归的飘零与痛苦。五个不同的物理空间印证着主人公凯特的心理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其内心世界得到彻底洗礼,并以崭新的姿态拥抱新生活。

二、家宅之情,自我的认知基础

在莱辛众多作品中,家宅可谓是最为突出的空间意象,贯穿于作品始终,也是读者进入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通过这把钥匙了解人物的自我状态及自我特点。在《天黑前的夏天》这部小说开篇,读者就可以看到主人公凯特的家宅:宽敞的花园,高大的方形楼房,莱辛尤其着重墨于凯特“精心照料了二十多年的花园,一个旖旎美丽的英式花园,好像未经人工修整,而自主选择长成了草坪、百合玫瑰带和药草区。一年四季,鸟鸣婉转,微风轻拂。没有一方泥土凯特不熟悉,没有一方泥土不是人工堆积而成……”[2]10,如此美丽的花园透露出凯特为之倾注的心血,也折射出主人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恰如巴什拉所言居住者的品格会影响房子的性质[4]。房子的主人凯特虽年过半百,但紧跟潮流,染发、减肥,打扮时尚,如文中所言:“一个女子,白裙白鞋,颈上系着条粉色围巾……这个女子的外表就是选择的结果,她浑身上下搭配精巧,这身打扮符合住在郊区豪宅里的中产阶级的身份”[2]7可见,居住者的自我与家宅是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主人公的自我品格和自我状态赋予家宅相似的品质,对于凯特而言,家宅仿佛自己的衣裳,体现自己的品味,没有了家宅,她会“感觉怪怪的,好像身上温暖的蔽体之衣被人剥光,如同一只待宰的牲畜”[2]19。凯特对家宅如此看中,恰恰应了巴什拉那句话,“在人的一生中,家宅总是排除偶然性,增加连续性。没有家宅,人就成了流离失所的存在。家宅在自然的风暴和人生的风暴中保卫着人。它既是身体又是灵魂。它是人类最早的世界”[5]。换句话说,人类自出生开始就在家宅的庇护之下,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家宅也蕴含着主人的生活气息和思想意识,家宅是一种选择的空间存在,既装载着人物的身体,又承载着人物的灵魂,是家庭这个微小社会关系的维系,是缩小的社会空间。主人公凯特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爷爷一起学习语言,并在爷爷长满百合花和凤凰树的花园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不断充实自我。美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与众不同的凯特,她手脚麻利,办事利索,以至于婚后凭借超凡的理家才能把家宅打造成温馨的港湾,井井有条的花园配上自身素雅大方的穿着,折射出女主人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而其空间的存在感则体现着凯特对自我的认知,也是凯特彰显自我的方式。

综上所述,家宅这个空间仿佛一个堡垒庇护着居住者,在凯特眼里,家庭是生命体,是有机物质,家宅和居住者是互相依存,息息相连,而她所在的地方就是家人温暖的大本营,她的丈夫“是那么喜欢这个家,喜欢家里的一切……”[2]18。她随时待命,准备为家人鞍前马后,她希望家中济济一堂,能够显现自己理家的本领,由此可见,凯特成功打造了一个温馨而舒适的完美港湾。凯特对家宅的热爱表明家宅是其精神源泉,是展示自我的舞台。家宅之于凯特犹如鱼儿之于水,密不可分,家宅是一家人团聚的物理空间,在这个物理空间中,凯特的精神富足,自我认知得以提升,自我价值得以彰显。莱辛通过外部物理空间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空间建构人物心灵,从而使文本的叙述容量得以有效扩张,不愧为心灵的建筑师。

三、海豹之梦,精神世界的救赎

在《天黑前的夏天》这部小说中,海豹之梦贯穿始终。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客观境遇的存在和限制,人们会有意识压抑自己的渴求和冲动,然而在无意识的梦境中,这种被压抑的欲望和冲动就会被释放出来[6]。莱辛在小说中插入梦境,从而使整部作品充满象征色彩。女主人公凯特在不同的物理空间中都做着一个相同的梦,即设法把海豹送回大海。海豹之梦反映了凯特内心的变化,每一次对梦境的描述则是其精神世界的反映。梦境作为一种非语言性体验,把主人公潜意识中压抑的欲望在虚幻的世界中展现出来。凯特在现实社会中极度压抑和孤独,生活似乎失去了方向感,她需要找到人生的方向救赎自己。文中的海豹受了伤,躺在乱石之中,无助地呻吟,奄奄一息。对于海豹来说,大海是其生命延续的地方,是它的整个世界,是它的家。此时的凯特如同海豹一样离开大海,离开家,迷失方向。作为一位家庭主妇,家就是凯特的整个世界,是生活的核心,是其安全感之源。

纵观小说的15个海豹之梦,使凯特发生重大思想转折的是与杰弗里婚外恋的旅途中做的梦。其中之一便是凯特梦见自己与一个国王跳舞,凯特仿佛一位王后,非常幸福,然而国王需要在村民的注视下,与每一位姑娘共舞,这让凯特异常生气,因而弃国王而去,却受到国王和村民的指责。这个梦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凯特的真实感受,梦中的国王宛若现实中的迈克尔,与年轻女同事关系暧昧。然而凯特并没有选择离婚,而是默默忍受这一切,可是内心深处却有道伤疤。经历了婚外情的凯特并没有从中获得愉悦,反而是痛苦。在伦敦的宾馆和莫琳的公寓,病愈后的凯特仿佛脱胎换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她明白了自己的真正需要,以及婚姻的真实意义。“一家人在一起,总有快乐时光(想到那些,凯特恨不得现在就回家),就算孩子对父母有些敌对情绪——因为迈克尔也有他的麻烦……还有那些事儿给迈克尔带来的烦恼。所有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经营一个家有时很困难。”[2]229文中的这段描述深刻反映了凯特思想上的变化:家是幸福的港湾,家是需要用心经营,彼此付出的地方,在这个家里,当孩子慢慢长大时,父母要学会放手,夫妻之间更要沟通理解,精神的家园才能生机盎然。因为“婚姻嘛,就得有人付出,有人享受。”[2]9凯特就是那个付出的人。

凯特最终成功将海豹送回大海,“她知道此刻的它生机勃勃,跟她一样,充满希望……她发现脚下的冰雪不见了:自己走在一片春草地上,绿意葱葱,看得见草下又黑又湿的泥土。草地上春花烂漫。……她抱着海豹,俯瞰着大海。晴朗的天空映在海里,原本蔚蓝的海水越发蓝了。一群海豹躺在礁石上晒太阳。”[2]239这段梦境象征着凯特重拾生活,找回了自己精神的目标,进而实现内心的圆满。这恰恰体现了生态乐生性原则,“生态乐生性原则的本意是快乐的生存,这需要消遁精神困顿与疲惫,消解生存活动中的矛盾与危机。”[3]86凯特经历了这场精神之旅后,内心的困顿及疲惫已得到消解,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热情,实现了精神救赎。

四、隐喻的运用,自我的回归

读莱辛的作品,总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恰恰是因为作者比较多地使用了隐喻,《天黑前的夏天》便能让读者领略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故事开始于夏天,夏天原就天气炎热,容易使人情绪焦躁不安,抑或苦闷孤独,而这便是凯特当时的整个精神状态,小说的标题充满了隐喻色彩。同时“天黑前”即黄昏时刻,隐喻着凯特美丽容颜的老去,此外天黑也给人一种黑暗的意象,象征着主人公阴郁的生活现实和内心感受。另外,就作品本身而言,天黑前也象征着阴冷的冬季到来之前的秋季,而主人公的自我找寻之旅完成于冬季之前的秋季,这恰恰暗合故事发展以及对作品标题的呼应。可以说莱辛匠心独具,通过小说的标题向读者传达着主人公凯特自我精神救赎的全过程。

作者除了通过标题向读者传达大量信息之外,贯穿全文的海豹之梦更是极具隐喻色彩。搁浅的海豹,伤痕累累,象征着主人公凯特内心的伤痛,海豹成为凯特梦境中的化身。小说中15次梦境的描述分别隐喻着主人公凯特彼时彼刻的心理状态,甚至梦境中出现的海龟也充满着对杰弗里的隐喻。小说最后一次描写海豹之梦时,凯特成功把海豹送回大海,大海蔚蓝,是生命的发源地,是希望之源,梦境中她看到许多海豹在晒太阳,整个梦境一片明朗,不再是之前阴郁凄冷的色彩,而是阳光普照,春回大地,绿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最后一次海豹之梦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即对凯特现实心理空间的隐喻,暗示着主人公完成了一次自我找寻的精神之旅,是其内心空间的洗礼。仿佛经历了蜕变的凯特,已经意识到了人生的真谛,此时精神饱满,享受着阳光的温暖,并准备拥抱新生活。因此,贯穿整部小说的海豹之梦犹如一条红线指引着读者读懂凯特的心理变化轨迹,使得凯特的精神空间跃然醒目于读者眼前。

五、结语

时代在变迁,女性的心理空间会随着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变化而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天黑前的夏天》的女主人公凯特正是因为这种变化而痛苦忧郁,所幸的是凯特能够及时反思,自我救助,从而实现精神再生,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回归家庭。莱辛通过凯特这一形象向广大读者传达她的思想:女性要尊重自己,善于经营生活,不能在激烈的爆发中反抗、争夺,借以解决自己的精神危机。平静超脱,坦然面对现实,面对自我则更显女性之高尚。同时以一种生态亲和的包容性包容他人、包容世界,因为“亲和力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的交往互动,而不是以占有性、侵犯性为目的的欲望性交往。”[3]8而这便是莱辛赋予凯特的品质。

猜你喜欢
莱辛天黑海豹
狗和海豹的相似之处
古代没有电,天黑他们在干啥?
去刷牙
可爱的海豹
多元化文化视角下的多丽丝·莱辛小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