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水文测报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2020-01-19 23:51魏新平
中国水利 2020年17期
关键词:测报水文洪水

魏新平

(水利部水文司,100038,北京)

水文是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和参谋。 水文监测信息和预测预报成果是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工程优化调度和群众防洪避险等不可替代的科学依据,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充分发挥水工程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覆盖江河湖库的水文测报体系,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监测和预测预报信息,在历年防汛抗旱减灾中作出突出贡献。

一、闻汛而动,全力做好2020 年防汛水文测报工作

2020 年6 月份以来,江淮、江南地区梅雨期长、雨量大,局地出现极端暴雨。 长江中下游梅雨量753.8 mm,较常年偏多6.8 成,为1961 年以来最多。 截至8 月20 日, 全国25 省(区)732 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243 条超保证水位,71 条超历史最高水位。 大江大河洪水并发,洪水量级大、持续时间长,长江、黄河、淮河及沂沭泗水系沭河,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共发生17 次编号洪水,其中长江、 太湖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淮河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 8 月20日,长江三峡入库流量达75 000 m3/s,为建库以来最大入库洪水。 7 月20日, 淮河王家坝闸超过保证水位,时隔13 年再次启用蒙洼蓄洪区进行分洪。 太湖自6 月28 日超警戒水位,7月17 日突破保证水位, 最高水位达4.79 m,列历史第3 位。 面对复杂严峻的汛情, 全国水文部门上下联动,精心组织,科学应对,及时准确开展水文监测和预报预警工作,为科学防御洪水灾害提供了坚实支撑。

1.周密部署,做好备汛工作

年初以来,全国水文部门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业务工作,多措并举,创新工作方式,有序推进水文测报各项汛前准备工作, 深入排查水文测报薄弱环节, 及时修复水毁设施设备,精心对测报设施进行维护保养, 细化完善各类方案预案,升级完善业务系统,组织实战化演练和业务技术培训。 各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水文部门均制修订了超标洪水应急测报预案, 汛前各级水文单位共派出1 265 个检查组次,现场检查覆盖9 743 处各类水文测站,实现了国家基本水文站的自查全覆盖,开展1 451 场次应急演练积累实战经验, 共有11 670 人次参与应急演练。 通过扎实开展汛前准备工作,为汛期水文测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全力监测,密切监视雨水情

全国水文部门依托各类水文测站,密切监视降雨和洪水过程,根据水情加密监测频次,充分发挥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和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雷达测流仪等现代化监测设备的作用,提高水文测报响应速度和时效性,实时掌握雨水情变化情况,截至8月20 日水利部已接收水情信息达到10.8 亿份。 同时强化水文应急监测,各级领导靠前指挥,抽调人员充实到力量薄弱、 易发生暴雨洪水的区域,及时支援、 指导一线水文测报工作。在5 月29 日—6 月10 日的暴雨洪水过程防御中, 广西水文密切监视水情, 全区3 403 个雨量站和656 个水位遥测站采集实时数据1 400 万条,163 个流量自动监测站利用固定式雷达测速等新技术装备采集流量数据21.5 万条,通过公益短信平台向社会公众发布全网水情短信,服务社会公众4 342 万人次, 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7 月21 日凌晨,湖北恩施清江马者村出现滑坡险情形成堰塞湖, 严重威胁下游防洪安全,恩施水文第一时间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开展水文应急测报,湖北水文及时派出精兵强将赶赴恩施水文测报最吃紧、最关键的地区和部位进行支援,为恩施州夺取抗洪抢险胜利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水文技术支撑。

3.精准预报,支撑防洪减灾

各地水文单位强化值班会商,加密雨水情分析和预测预报频次,滚动分析预测雨水情, 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最新雨水情信息和主要江河洪水预报成果。 在“6·22”綦江暴雨洪水过程中,重庆水文提前10 个小时发布洪水预警, 为沿江10 万余居民紧急疏散争取了宝贵时间,在此次超历史洪灾中实现人员零伤亡。7 月6—10 日,浙江水文全程支撑新安江水库调度和泄洪方案研究, 为新安江水库3 孔、5孔、7 孔直至9 孔全开泄洪等决策提供可靠的水情数据支撑,通过有序调度新安江水库, 共减少受淹面积123.8 km2,减少受灾人口45 万。 7 月19—20 日,安徽水文2 天内发布淮河水情预报专报18 期,最紧急时刻每1个小时预报一次, 提前16 小时预报淮河王家坝水文站水位将大幅度超过保证水位, 为蒙洼蓄洪区启用提供了重要科学决策依据。入汛以来,长江水文通过开展精细化预报服务, 协同编制长江上中游水库群实时预报调度方案,加密监测预报,为开展三峡水库等水库群联合拦洪削峰、 错峰及防洪补偿调度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支持长江流域洪水防御工作。

二、顺应形势,准确把握水文测报工作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水文工作面临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水文部门需要认清水文测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把握新要求,抓住新机遇,推动新发展,以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的水文测报信息为水利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1.防范重大风险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不仅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长江、太湖流域性大洪水和淮河流域性较大洪水。 灾害重大风险是黑天鹅事件, 有备才能无患。 化解灾害重大风险必须贯彻落实党中央“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 新理念的核心在于预防,而做好预防的前提就在于精准可靠及时的预测预报。 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水安全风险, 鄂竟平部长2019年以来就防洪安全特别要求,一定要特别关注流域特大洪水、 水库安全、山洪灾害,因为这些灾害都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水文部门要发挥特有专业和工作优势, 充实完善水文站网,拓展监测覆盖范围,提高水文测报手段和信息时效性,提升预测预报预警工作水平,为防汛抗旱、防范重大风险提供可靠的支撑。

2.水利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 水利部党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 提出了“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鄂竟平部长明确要求聚焦防洪安全补短板,突出水旱灾害防御监管,坚决守住水旱灾害防御底线。 统筹解决好新老交织四大水问题,水利工程有明显的短板要补齐,离不开水文的服务支撑;调整人的行为,纠正人的错误行为,加强水利行业监管,同样离不开水文的服务支撑。 水文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改变传统观念,调整工作部署,理清水文的基础性业务和支撑性工作,认真思考在水文基础性业务上如何提升支撑能力,补齐补强短板,在水文支撑性工作上如何适应更高要求、服务水利强监管,把水文工作重点全面转向服务补短板、强监管,力求把新时代治水管水新要求落实到水文测报各项工作中。

3.水文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贯彻落实中央治水新思路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需要水文部门提供更加全面及时准确的水文测报信息和服务产品,现有的水文测报体系和落后的水文测报手段已难以满足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前水文工作的主要矛盾是新时代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服务的需求与水文基础支撑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文事业发展需要以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为抓手,以完善站网布局和提升监测能力为主线,以强化水利支撑服务为重点,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保障,全面提升现代化水平,以优质的水文服务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水文测报工作是水文服务支撑的基础,要加快建立现代水文测报体系,推进监测覆盖全面化、监测手段自动化、业务处理智能化、服务产品多样化,努力提升水文测报能力和信息服务水平,为统筹解决四大水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目前我国的水文测报工作还存在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一是水文监测覆盖不全。东中西部水文站网布局不平衡,西部地区监测站点明显不足;大江大河主要支流、中小河流和大量中小型水库尚存在水文监测空白,水文测报覆盖率尚有明显不足。 二是水文监测手段落后。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技术装备更新换代缓慢,技术手段总体落后,流量、泥沙等水文要素自动监测率低,流量自动监测率约20%,泥沙基本靠人工监测;应急监测体系不完善, 应急监测手段和能力亟待提升。三是水文预报能力不强。 目前全国发布预报站点2 229 处,预警站点1 476处, 基本建成大江大河洪水预报体系,但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低,准确性和预见期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北方流域洪水预报方案精度不高,海河流域仅38%预报断面可正式发布预报。 四是水文服务水平不高。 水文部门虽已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及时发布实时雨水情信息等, 通过各类简报、公报、专报和微信公众号等,向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水文信息服务,但水文数据深加工不足、服务产品单一、手段落后、受众少、共享程度低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

三、抓住机遇,加快建立现代水文测报体系

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央治水思路和防灾减灾新理念,践行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对水文测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声光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水文测报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化手段。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以及水利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测报信息需求的不断拓展和提高,愈加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技术创新,加快建立现代水文测报体系来加以解决。

1.总体目标

实现水文测报现代化,加快建立布局合理、 覆盖全面的水文站网体系,技术先进、自动准确的水文监测体系,智能分析、及时精准的信息处理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实现水文监测、数据处理、预测预报预警、 信息服务全流程业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水文测报服务全面覆盖政府和社会需求, 进一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性, 延长预见期,满足支撑新时代防汛抗旱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主要任务

(1)完善水文监测站网

全面评估现有水文站网布局和功能,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水文监测方式改革,紧密围绕新时代防汛抗旱减灾需求, 补充调整水文监测站点,建立完善覆盖全面、布局合理的水文测报站网体系,实现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水文监测全覆盖,有效控制水文情势; 近期补齐流域面积200 km2以上中小河流水文监测空白,远期覆盖流域面积50~200 km2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 补齐中小型水库水文监测空白, 支撑水利工程安全监管和防洪安全保障需求。加密旱情监测站网,土壤墒情监测全面覆盖易旱的县级行政区和粮食主产区、 雨养农业区。

(2)提升水文监测手段

加快现有各类水文测站更新改造步伐,提升水文设施设备整体水平和监测能力,创新水文监测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先进声、光、电技术及自动化监测手段,推进新技术新仪器应用,加快实现水位、流量、泥沙、雨量、蒸发、 墒情等全部水文要素自动监测。 新建水文测站采用在线监测方式为主,对重要水文站设立上下游比降断面等方式实现高洪 (超标洪水)自动监测,重要报汛水文站和水位站增配卫星传输通道, 确保洪水测得到、报得出。 加强雷达技术、卫星遥感影像数据等在雨量、地表水体、洪水演进、洪水淹没区、土壤墒情等水文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3)推进水文监测改革

持续深化水文监测方式改革,大力推进水文巡测, 构建以勘测队、中心站等为依托的基层业务生产与管理的高效运行机制,实行精兵高效的水文测报工作模式。 合理配置应急监测资源,制订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培训演练, 提升水文应急监测能力。积极探索符合水文实际的用人用工机制,将水文测报业务中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将有限的人员编制集中到水文测报业务管理、科技创新、预测预报和社会公共服务等工作中。

(4)提高预报服务水平

依托立体化水文监测体系,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建立快速高效的中小河流、中小型水库和山洪灾害自动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体系,通过对模型和参数的不断完善优化,提升预报预警预测精度、时效性,延长预见期。 统筹考虑大江大河河势控制和河道整治要求,建立完善流域水库群和蓄滞洪区运用等自动预测预报和联合优化调度系统,强化水工程调度洪水预报,实现预报调度一体化。 做好旱情监测综合分析,实现旱情监测评估常态化。 开发手机端、 电脑端快捷便利图形化的水文监测信息和预测预报预警产品,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提升服务的手段和水平。

3.保障措施

(1)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新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加大在职培训、岗位练兵、交流学习等力度,开展各类水文测报业务技能竞赛,以赛代训、以赛促学,锻炼人才队伍,培育水文职工工匠精神,推进水文首席预报员等制度实施,不断增强业务人员专业技能,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加强水文科技创新

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集中力量对流量、泥沙自动监测和中长期预测预报、预报调度一体化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破解水文现代化进程中的技术瓶颈和技术难题。 加大对国内水文测报领域高新企业的关注支持,提高水文测报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水文行业监管

发扬刀刃向内的勇气,加强对水文部门履职尽责、设施设备运行等情况监管,具体涵盖水文测报工作组织保障、站网管理、监测管理、信息采集、 情报预报和安全生产等内容,重点加大对水文测报汛前准备、水文监测、水文情报预报、水文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等进行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水文测报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

猜你喜欢
测报水文洪水
综合流量法在金沙江下段水文测报中的应用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孝义市草地贪夜蛾高空测报灯投入使用
水文
水文水资源管理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夸夸咱们的测报员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测报与防治
又见洪水(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