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开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2020-01-20 19:03周海燕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9期
关键词:淤地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周海燕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河南 郑州 450003)

1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1.1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地位重要成效显著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之患,因在泥沙,黄河生态之患,根在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是解决黄河生态问题的基础性、根本性措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流域各地各级不懈努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水土流失高标准系统治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进一步提质增效加速。截至2018年,黄河流域完成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4万km2,建成淤地坝5.88万座,建设基本农田550万hm2,平均每年减少入黄泥沙4.35亿t。黄土高原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水力侵蚀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1/3,强烈以上水蚀面积较1990年减少了60%,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增加了10~30百分点,昔日“山光水浊”的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生态持续向好,水土保持在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为黄河的健康与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总书记重要讲话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擘画和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水土保持工作作出重要论述,既充分肯定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黄河“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深刻指出“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总书记的讲话高瞻远瞩、精准具体,为做好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指南,在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当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尽管较过去有显著改善,但与总书记的要求、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盼相比,依然任重道远。黄河流域各地各级应紧抓这一历史发展机遇,以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顺势而上、乘势而为,为开创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新局面谋好篇、布好局。

2 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推进

2.1 组织领导提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黄河流域各地迅速行动,掀起了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黄委作为流域管理机构,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委动员,成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多个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制定印发了《黄委关于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水土保持工作方案》,狠抓落实,精准发力,在做实做快上下功夫,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2.2 调研论证奠定基础

加强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按照总书记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设旱作梯田、淤地坝等”的指示,及时组织开展了淤地坝、旱作梯田的3次调研,由部领导、分管委领导分别带队,先后对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子洲县、绥德县等地进行现场调研,实地了解旱作梯田、淤地坝和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组织9个组对7个省区18个重点县的淤地坝建设和运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评估,提出了10个调研报告。完成了淤地坝、旱作梯田评估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开展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专项调查,对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全面调研,基本摸清了黄土高原地区可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形成了专项调查报告。开展了黄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成效评估,对多年来坡改梯(旱作梯田)、淤地坝、水保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评估,为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

2.3 顶层设计明确方向

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全力做好规划等工作,支撑顶层设计。研究提出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思路意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相关内容编制提供了支撑。在旱作梯田、淤地坝工程建设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编制了旱作梯田和淤地坝建设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了工程建设区域、布局原则和思路等。积极做好《黄委贯彻落实“四个确保”规划要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思路》《水利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水土保持专题内容编制工作。集全委之力,开展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规划,取得初步成果。上述规划成果为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2.4 基础研究强化支撑

强化技术支撑,积极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重大研究。开展了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及对策措施研究工作。完成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研究,采取多因子叠加分析研判了黄土高原不同时期的水土保持率指标。完成了淤地坝重大问题研究,取得《淤地坝的“利”与“弊”分析报告》《淤地坝抬高侵蚀基准面和减蚀作用分析报告》《淤地坝发展愿景报告》等多项成果,在对淤地坝利弊、控制重力侵蚀、减蚀作用机理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淤地坝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用对策措施,估算了淤地坝年均减蚀量,研判了到2025年、2035年淤地坝工程建设的目标、布局、规模和任务。上述成果,将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2.5 多措并举推动落实

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一是开展淤地坝暗访督查,进一步夯实了淤地坝安全运用责任,保障了淤地坝安全度汛。二是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和效益发挥,促提升。三是多形式监管生产建设项目,实现了在建项目监管全覆盖,严把自主验收核查关,加强对地方水土保持部门依法履职督查,促整改。四是加强沟通协调,积极推动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实施,推立项。通过多种措施,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水土保持各项部署的落实。

3 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开启新征程

新时代提出新要求,新时代要有新作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要在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开启新的历史征程。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相关规划成果,初步提出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思路、目标任务、总体布局和对策措施。

3.1 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践行水利部党组“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分区防治、分类施策,突出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重点,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提高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水平,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动各方因素共同抓好生态保护,为筑牢黄河上中游生态安全屏障、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建设美丽黄河,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提供重要支撑。

3.2 目标任务

通过坚持不懈地实施重点保护区生态保护工程、推进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强化水土保持监管等切实有效措施,实现如下目标:

到2025年,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功能基本恢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达到70%,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基本治理,水土流失状况明显好转,生态环境基本改善。

到2035年,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功能全面恢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达到73%,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可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面有效治理,水土流失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屏障。

到21世纪中叶,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功能区良性循环,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系牢固建立,实现流域高质量发展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宏伟目标。

3.3 总体布局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等讲话精神,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与治理总体布局上,实行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分类精准施策。

将黄河源头、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子午岭、六盘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渭河、汾河等黄河重点支流源头区,以及各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一并作为重点保护区。以保护林草植被为重点,实行小治理大保护,着力做好预防保护,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轮封轮牧和封育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和避免人为干扰破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提升水源涵养能力,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对已有治理成果也要作为重点加强保护,防止治理成果损害、水土流失反弹。

将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渭河、泾河、北洛河上中游,内蒙古十大孔兑,宁夏清水河上游,甘肃祖厉河,青海湟水下游等区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7.86万km2的多沙粗沙区,作为重点治理区。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按照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支持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宜居美丽乡村、减少入黄泥沙等综合要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陕蒙接壤的两河两川、陕北无定河中下游和马莲河上游,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为重点,科学布局新建拦沙工程,拦减粗泥沙;在多沙粗沙区其他地区,结合病险淤地坝的除险加固,进一步完善以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库工程建设;在沿无定河中游-佳芦河-临县一带,大规模新建旱作梯田,蓄水保土、支撑当地增产增收致富;在甘肃董志塬、陕西洛川塬及黄土高原其他残塬、涧地区,以保护农业耕地为根本,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遏制塬面、涧地进一步萎缩;在毛乌素、库布齐沙漠等风水蚀交错区继续实施防风固沙措施,筑牢西北、华北生态屏障。

3.4 对策措施

3.4.1 提高站位做好专项规划

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立足高远站位,谋划顶层设计,确立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南针”“时间表”和“路线图”。通过普查或专项调查等方式,系统梳理水土流失及治理现状,把总书记提到的“有条件的地方”“有的地方”找出来,为分类精准施策提供支撑。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突出重点的原则,打造“升级版”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专项规划,将水土保持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新时代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开好篇、布好局。

3.4.2 多措并举加快“补短板”

积极推动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立项建设,构筑拦减黄河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减轻黄河下游泥沙淤积,确保河床不抬高。有条件的地方大力开展淤地坝建设,继续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强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实施,全面落实“全国坡耕地改造项目实施方案”,选择条件成熟的地区大力开展旱作梯田建设;继续实施“塬面保护项目”,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措施配置,将沟道和沟坡治理纳入项目建设内容,形成立体防护体系。创建黄土高原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区,依托流域内国家现有技术力量和科研试验基地,建设集试验示范、先进技术创新、不同区域治理模式研究、实用技术推广应用等多重功能的黄土高原国家级综合水土保持示范区,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和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3.4.3 坚定不移推进“强监管”

找准定位、主动作为,持续强化水土保持监管,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强化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监管。划定黄河源头、祁连山、甘南黄河上游、子午岭、六盘山等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生态保护红线,依法保护好现有植被及水土资源;对有潜在侵蚀危险的地区,积极开展封山禁牧、育林育草,禁止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二是强化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持续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淤地坝暗访督查,确保淤地坝安全运用;采用“图斑精细化”等手段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管,保障重点治理项目顺利实施、持续发挥效益。三是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以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法为核心,创新监管方式,依法全面履责,实施严格的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扎实开展黄河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排查并依法查处各类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法,严肃问责,严控人为水土流失。持续加强监管能力建设,促进遥感、无人机、“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在监管工作中的应用,及时、精准地发现水土保持违法违规行为,综合运用行政处理、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联合惩戒、信用评价等方式,切实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建立逐级督查制度,构建依法履职、执法严明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落实监管责任,严格责任追究,确保各级水土保持部门依法履职到位、不缺位。

3.4.4 扎实推进基础能力建设

加快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础能力建设,推进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完善制度体系。推动黄河法立法,在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全面推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探索建立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投融资机制、分区域分行业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议事协调作用,实现多规合一、同心协力、同向发力,建立流域重大水土保持决策咨询机制、信息上报和共享机制等。三是提升监测能力。继续做好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加强以重点支流为单元的大中尺度流域的水土保持与泥沙监测。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完善监测站网、监测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应用,开发淤地坝安全度汛预警预报系统、监测信息快速获取分析处理等应用技术。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及其控制机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模式等重大问题研究,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坚实支撑。

旗帜已经举起,方向已经明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黄河流域各级水土保持部门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统领,大力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高站位、找准定位、积极作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认真践行“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以保护为重,以治理为要,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以新担当新作为,勠力同心,奋力唱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猜你喜欢
淤地坝黄河流域水土保持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陕西榆林地区无定河流域淤地坝遥感解译
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施工时序安排探讨
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存在问题分析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坝系工程除险加固时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探讨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