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 确保“中华水塔”稳固

2020-01-20 19:03马晓潮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9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流域

马晓潮

(青海省水利厅,青海 西宁 810001)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出发,精辟阐释了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保障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治理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剖析了黄河治理保护的难题症结和流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擘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保护母亲河的高度重视,在黄河治理保护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重大意义。

1 深刻学习领会,全面把握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深刻阐述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和战略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流域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为新时代新青海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和政策机遇,为做好新时代黄河治理保护和管水治水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水土保持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3·14”重要讲话精神贯通起来,牢记总书记“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殷殷嘱托,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认真落实“三个最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重要指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按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与推进水土保持“治理补短板、监管强手段”深度融合起来,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强烈的责任意识、务实的工作作风,强化责任担当,积极主动作为,加强协同配合,结合省情实际,高标准谋划和推动贯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强化生态保护治理,奋力开创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新局面,确保“中华水塔”安澜稳固。

2 认清流域地位,全面剖析问题根源

“黄河宁,天下平。”青海作为黄河源头,生态地位极其重要,生态系统十分特殊。青海省境内黄河流域总面积15.31万km2,根据2018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青海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43万km2(不含冻融侵蚀),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2.38万、0.66万、0.23万、0.11万和0.05万km2;水力侵蚀面积2.06万km2,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23万、0.57万、0.18万、0.07万和0.01万km2;风力侵蚀面积为1.37万km2,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极强烈、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15万、0.09万、0.05万、0.04万和0.04万km2。

生态环境现状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质量的更高需求,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一是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治理任务艰巨。全省黄河流域仍有3.4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而且地处高寒,自然条件恶劣,治理难度大。二是投资渠道单一,治理效率偏低。多元化投入与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治理投资少、标准低、措施不配套,治理水平和质量不高。三是制度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不完备。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不健全不完备,监督管理手段仍需加强。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技术力量配备不足。监测能力与信息化应用薄弱,基层机构不健全,专业队伍和人才极其匮乏。

3 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青海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践行新发展理念和新时代治水思路,牢牢把握 “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高度响应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西安倡议”,秉承“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严格监管”的理念,强力推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力做好水土流失治理“明、控、减、消、高”五篇文章,取得了水源涵养能力稳定增强和河川径流量稳定性提升,黄河出省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的显著成效,“天下黄河青海清”已成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能的生动写照。

(1)科技支撑,监测预报“明总量”。以监测与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利用高分影像、遥感解译、无人机、移动终端、野外核查验证等新技术新手段,开展了生产建设项目“天地一体化”监管、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图斑精细化”管理和省级重点防治区动态监测等工作,在黄河流域设立水蚀监测、风蚀监测、降雨监测、径流泥沙监测等各类监测站(点)13处,组织开展了甘青宁黄土丘陵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黄河流域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共和县克才北山和互助下沙沟2条典型小流域的年度监测工作,初步形成了地面监测与遥感监测相结合、驻测与巡测相结合、点面互补、天地一体的监测站网体系。

(2)强化监管,制度保障“控增量”。报请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办法(试行)》,配套出台了《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实施细则》,协调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召开了青海省实施《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情况考核评估联席会议,首次开展了8市(州)2019年度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启动了《青海省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修订工作。制定了《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监管履职督查方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核查实施方案》《全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明晰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面履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职责。2019年,省级落实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资金3.32亿元,全省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1.04亿元,为2018年征缴水土保持补偿费的1.54倍;开展各级执法检查631次,印发整改通知522项,依法管控生产建设项目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有效减少了对生态系统的扰动和破坏,达到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目的。

(3)精准施策,综合治理“减存量”。以规划为引领,全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整治、淤地坝除险加固三大重点工程,2019年落实项目资金33 958万元,督导各项目县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20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9项、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5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2 km2,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98.6%。

(4)普惠民生,生态扶贫“消贫量”。坚持把水保惠民作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26项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使108个贫困村15.35万人受益,工程建设施工吸纳贫困劳动力5 200余人,把4 933 hm2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使粮食单产提高25%以上,开辟了水土保持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5)生态优先,发展趋向“高质量”。坚持以推进项目前期工作为抓手,督促、指导完成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项目编制、审查、审批工作71项。积极谋划水保“十四五”规划,完成了《青海省生态清洁小流域规划》初稿;将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纳入三江源三期、祁连山二期规划主要内容,推动《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青海省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规划(2018—2022年)》等规划落实,保证了年度水土保持目标任务顺利开展。以湟中县卡阳小流域为示范模板,先后打造乐都区卯寨沟、民和县寺沟峡等“小流域+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种养殖”模式的小流域精品工程,为全省开展更高层次的小流域治理奠定了基础。

4 坚持守土尽责,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是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的生态廊道,拥有三江源、祁连山等多个国家公园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稳定提升。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还存在局部地区生态系统退化、水源涵养功能降低等问题,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青海作为黄河源头区和干流区,必须树立“源头意识”,承担“源头责任”,拿出“源头担当”,切实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意识,坚决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把握发展大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促进脱贫致富相结合,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农则农,强化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与营造生态宜居环境优美同频共振,积极探索富有青海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要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统一谋划实施,在三江源、祁连山等生态功能区,突出水土保持工作的功能,创造出更多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要紧紧围绕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强科技示范、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助推旅游业发展等目标,把水保惠民作为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把水土保持项目安排与培育当地优势产业、发展农村经济有机结合,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亮点工程,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保护优先、创造高品质生活中的特殊作用。要持续实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科学知识,增强社会公众对水土流失危害的忧患感、对预防水土流失的责任感、对治理水土流失的紧迫感。

(2)强化顶层设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树立和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立足改革发展大局,聚焦影响全省水土保持发展的重点难题和关键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环境的新需要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中,统筹抓好三江源、祁连山、环青海湖、柴达木、河湟地区五大生态版块的水土流失治理,突出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高质量谋划青海省“十四五”水土保持规划和青海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等。江河源区以预防保护为主,开展生态修复工程;荒漠区以工程、植物等措施相结合,建设锁边防风固沙体系,控制沙漠移动蔓延;黄土区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加强沟道侵蚀区治理,优化淤地坝、梯田、林草措施布局等,谋划好专项规划,协调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专项建设、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实施,全力推进生产建设项目动态监控全覆盖,严控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减轻水土流失。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多部门山水林田湖草联动共治机制,实现生态水保、经济水保、民生水保持续向好发展。

(3)控制水土流失,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按照中央最新精神和法律法规要求,以及贴近地方和基层实际、可操作易操作的原则,系统梳理现有政策制度,全面做好水土保持制度“立改废释”工作。以完善的制度来推动监管的常态化,用最严密的制度体系来保障最严格的监管,切实把各项制度要求落到实处,转化为治理效能。进一步完善权责清单,建立审批、监督检查、行政执法高效畅通的协调机制。制定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履职督查制度和督查方案,明确责权和相关追究制度,开展履职督查,强化各级水土保持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查处,把生产建设单位、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单位、施工单位存在的履职不到位及违法违规行为列入“重点关注名单”或者“失信黑名单”,实行联合惩戒和社会监督。

(4)助力脱贫攻坚,坚持用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坚持把水保惠民作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实行项目资金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快实施水保生态工程,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和生态管护,实现务工增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通过深入调研真正摸清不同区域贫困群众的水土流失治理需求,在资金使用、项目安排、措施配置上力求精准。重点围绕产业脱贫,把水土保持项目安排与打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经济结合起来,为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在措施配置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加强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接,尽可能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尽快受益。要在巩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持续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水土保持助力脱贫攻坚的覆盖面,努力开创水土保持致力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补齐“治理短板”,扎实推进“十三五”水土保持规划任务的落地落实,力争到2020年完成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600 km2,到203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 000 km2以上。

(5)创新监管体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人大、司法、审计和社会监督作用,加强与公安、司法、环保、国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水土保持联合执法协同机制,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对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全程动态有效监管。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及三江源区、祁连山、青海湖等重大生态工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持续推进“天地一天化”“图斑精细化”和“遥感监测”等信息化能力建设,加强水土保持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能力,及时定量掌握全省县级行政区、重点区域、三大流域及主要支流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的动态变化。研究探索适合国家公园建设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和监测指标,推进监测数据归集和融入大数据工作,助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采取 “遥感监管”“四不两直”和奔着线索“点穴”式检查等方式,强化水土保持工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前期工作、设计变更、“四制”执行、质量安全、资金使用、设施验收等方面的监管,对重点工程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实行问题清单管理,强化问题责任追究,全面提升全省水土保持监管效能。严格落实《青海省水土保持目标责任专项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建立部门联席制度,构建多部门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体制机制,共同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依托流域机构、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采取学习培训、专题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加快培育出能担当、有作为的水保技术人才队伍。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流域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