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2020-01-21 03:14郭利平张利超陈伏生徐冰石葛佩琳
中国水土保持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江西省植被

郭利平,张利超,陈伏生,徐冰石,葛佩琳

(1.江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江西省森林培育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2.江西农业大学 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3.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45;4.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江西省土壤侵蚀与防治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9)

江西是南方诸省中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多年来水土流失总体好转与局部恶化现象一直并存[1]。早在20世纪50年代,江西省就明确提出并开始治理水土流失。1980年全国小流域治理会议召开以后,江西省梳理了多年来的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分析了分散治理的不足,明确要求把分散治理转到“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布局”的集中、综合治理上来,扎实推进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探索适宜南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模式。进入小流域综合治理阶段后,江西先后实施了一批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和贫困地区,加强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并在林下、经济林果坡地、红砂岩侵蚀劣地和坡耕地等地块开展了综合整治,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重点防治地区的治理成效显著[2-5]。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的推进,需要进一步总结与提炼江西省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笔者通过对江西多年来实施的多条小流域治理的实践、技术措施与成效的总结与提炼,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理念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江西省水土保持工作长期发展重要基础支撑成果《江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及防治布局研究》,基于全省7个水土保持三级区划的不同特点、功能定位与防治布局方向[6],提炼出生态防护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等三类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并对三类模式普遍采用的技术路线及其特点和应用对象(范围)与前景进行了归纳总结。

1 生态防护型

生态防护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江西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用最广泛的模式,主要应用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早期阶段(20世纪50—90年代),以及幕阜山九岭山山地丘陵保土生态维护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与赣江、修河上游及东江源区等地的现阶段治理。主要技术路线是:把生态保护措施与工程建设相结合,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构建生态防护型小流域,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森林植被保护与恢复,对人工针叶林等进行改造与抚育,培育以阔叶林为主的水保林,提高生态防护效能。该治理模式以万安水库库区阳坑小流域治理为典型案例[7-8]。

1.1 技术要点

在低山丘陵区针对15°以上的山地坡面,修建可拦土、拦沙和截水的竹节式水平沟;在侵蚀沟口修建谷坊,拦泥沙、稳固坡脚,制止沟蚀继续扩展;在山脚修建水平环山圳。

对深山远山人烟稀少、植被覆盖率在50%以上的区域,封山育林是利用自然条件恢复山区植被、提高水源涵养能力的好办法,对宜林荒山荒坡要通过封山育林护山护坡,并实行轮封轮开轮用[9]。对植被覆盖率不足50%的山地,采取人工补植林草后再封山育林育草。而对宜林宜草的其他荒山荒坡,宜根据坡度的大小采取不一样的植物配置措施,如在25°以上山坡可通过飞播营造马尾松或撒播草籽,并根据情况适当种植木荷、枫香、胡枝子等,在林间还可套种芭茅草、葛藤、黄栀子等;对于缓坡地,在此基础上还可种植麻栎、桉树、白檀等,并撒播绿化草籽和绿肥草籽。与此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推广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等;大办沼气池、建省柴灶、造速生薪炭林等,多方面解决烧柴问题;按照“谁种谁有”的植树造林方针,调动人民群众治山、管山和爱山的积极性。

1.2 适用范围与前景

生态防护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出现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早期阶段,并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应用于人口密度大、水土流失比较严重,依靠自然恢复很难或历时较长才能恢复植被的山地丘陵区。该类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一般采取工程建设和植被恢复重建等手段构建保持土壤和保护水源的各类水土保持防护林,使大部分被治理山地的植被覆盖率得到快速提高,陆续出现灌草、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植被类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10]。生态防护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未来仍然是新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础,要始终保护好林草植被和水土流失治理成果,为自然和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良好的保障。

2 生态经济型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江西省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应用较广泛的模式之一,主要应用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中期阶段,以及现在的鄱阳湖丘岗平原农田防护水质维护区和赣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该模式以建设植被、控制面源污染和合理开发经济林果为重点,其中尤以林草工程为最根本措施[11],旨在建设以农林复合经营为核心的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在植物建设方面,加强滨湖沙地、河湖植被缓冲带、农田林网和低山丘陵区植物资源的保护性建设,提高植被覆盖率;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强,与当地主导农业相符合的蜜橘、蜜柚、茶和脐橙等经济林果。在其他方面,主要是保护湿地资源和建设小型水利水保设施;控制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加强面源污染防治与基本农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坡耕地综合整治,注重坡面水系工程配套,有效治理经果林地水土流失;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合理高效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资源相适应的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产业[12]。该模式以城郊型东港小流域[13]和红砂岩侵蚀劣地还安小流域[14]治理为典型案例。

2.1 技术模式要点

在布设工程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立地条件和农林经济用地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果林等。根据兴修目的及应用条件,将相关的工程措施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等。山坡防护工程包括梯田、水平阶、水平条带等,即通过改变小地形的方法防止坡地水土流失,将雨水就地拦蓄,使其渗入农地或林地,减少或防止形成坡面径流,增加农作物及林木可利用的土壤水分,同时将未能就地拦蓄的坡地径流引入小型蓄水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包括蓄水塘坝、蓄水池等,其主要作用是将坡地径流与地下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水土流失危害,灌溉农田,提高作物产量[15]。

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通过治理将大量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劣质土地改造成高产、优质、高效土地。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小流域经济,在保持水土、改善环境的同时,争取最大经济效益[15]。开发利用的前提是改变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在有水土流失的农耕地上,因地制宜地运用耕犁整地、培肥改土、栽培管理和轮作等措施,以达到蓄水保土、增产效果[16]。常用增加植被覆盖率、延长植被覆盖时间的方法有合理密植、间作套种等,常用的微地形改变法有等高耕作、沟垄种植等,常用的土壤结构改良法包括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少耕免耕等,即通过合理改变作物结构、增加地面覆盖、改良土壤结构,以达到加强土壤抗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加土壤入渗能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效果[17-18]。

2.2 适用范围与前景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综合治理适用于低山丘陵区交通便利的城郊小流域,治理目标是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江西绿色崛起和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提供保障。以宁都县还安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为依托创建的宁都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已成为赣南地区首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园[14]。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有效地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其主要作用在于:①通过以坡改梯为主体的基本农田建设、林草植被建设、土壤耕作制度的改进等,既可以显著降低土壤侵蚀模数和减少进入河川的泥沙量,又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②增加对降水资源的拦蓄能力,既可改善山地丘陵区农村人畜饮水的困难,又可提高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如旱灾)的能力。同时,增加的植物资源可改无效水分蒸发为有效蒸腾,提高降水资源利用率。③可显著减少小流域尺度上的洪水量。随着大流域内治理面积的扩大和治理程度的提高,大流域甚至河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都将显著提高。④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维护健康的流域水文环境,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可有效改变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⑤在改善流域水文环境的同时,还通过林草资源特有的防护作用保土、保肥,吸收和过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改善水质,从而有效控制水体面源污染[13,15]。

3 生态清洁型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在近10年来江西省的小流域治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的当前阶段(2006年后),以及浙赣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和赣南山地土壤保持区。该模式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主[19],旨在加强江河源头植被保护,突出封禁管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培育以阔叶林为主的水保林,提高生态自我维持能力,保护水土资源,缓洪减沙;开展经果林地和侵蚀劣地水土流失防治,减轻山洪灾害;突出植物过滤带措施,有效开展生态果园节污导流工程建设;开发绿色农业,营造油茶、柑橘等特色经果林,规范果园合理开发与生态建设模式;结合新农村与水生态文明村建设,配套完善小型集蓄水工程,加强沟道综合治理,强化江河、水系、湿地等的生态修复与保护,改善人居环境[12]。该模式以园村小流域[20]和宁都县小布镇钩刀咀小流域[21]治理为典型案例。2016年3月13日,在水利部发文公布的2016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中,江西省上犹县园村生态清洁小流域榜上有名。此外,江西省宁都县小布镇钩刀咀生态清洁小流域自2016年创建以来,也一直按照《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评定标准》的要求,高起点定位和高质量实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理成效。

3.1 技术模式要点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采用工程建设、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对上游水源保护区、中游综合治理区和下游宜水发展区进行综合整治,以期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常是在水平台地、水平条带、水平阶等整地基础上,合理布设排水沟(包括生态草沟)、截水沟、引水渠、灌溉渠、蓄水池等坡面水系工程,并采用封育管护措施,使得水保林草、经果林等各种植物生长速度加快,植被覆盖率提高,进而达到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标,并且通过植物防护体系和多项坡面水系工程的共同作用,让山地蓄水保土功能得到明显提高,做到雨多能吞、雨少能吐,可有效缓解旱情,确保农业丰收;在疏浚和护岸河道整治的基础上,开展水系连通工程,形成自然水系与村庄水系整体连通的水网,为农田、经果林、人畜等提供水源。

对农林开发项目集中的山腰和低丘缓坡地,开发与治理相结合,以治理保开发,以开发促治理,开发利用水土流失山地,因地制宜发展脐橙等经果林,发展壮大地方支柱产业,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效果。对下游宜水发展区,则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植物措施和水利工程措施,对农庄及水系、道路、景观等进行合理布局,通过建设生态河堤、人工湿地和污水处理氧化塘等进行综合整治,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实现“生态护水、发展宜水”的目标[21]。

3.2 适用范围与前景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基础上,结合“人水和谐”和“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通过封禁、梯田整修、节水灌溉、家庭雨水集蓄、改厕、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农路建设和沟道清理等一系列措施,建立良性互动、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主要适用于人口密度较大的低山丘陵人居环境维护保土区。该模式以维护人口密集区居住环境、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生态旅游为核心,以提高流域上游的水源涵养能力、有效防治流域中游与生活居住区的面源污染,以及保护好河湖沟渠边岸[21]为目标。在治理过程中,始终以改善群众生活生产条件为根本,在保持水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调整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达到治、富、改同步。

4 结 语

未来,江西省应抓住大好的历史机遇,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遵循“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水保产业相结合,逐步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努力构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为实现江西“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目标提供坚实支撑与保障。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江西省植被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植被覆盖度变化遥感监测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模拟成真
基于植被复绿技术的孔植试验及应用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与生命赛跑的“沙漠植被之王”——梭梭
考了个大的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