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幼儿课程的碰撞

2020-01-25 16:21陆晓旦
教育界·中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实践课程

陆晓旦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在课程中的主动性发展受重视,课程从幼儿生活中来,对幼儿的发展有所帮助。结合我园的民俗文化课题的特征和幼儿的兴趣,我们近两年将民俗特色逐步融入课程中,让幼儿在课程的自主探索中发现民俗文化的内涵,以传承文化。

【关键词】民俗文化;课程;实践

水乡独有的地貌,让我们的小镇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到节假日,便会举办隆重的庆祝仪式,孩子们也很喜欢在这样的庆典中了解文化。我园的课题的一部分,便是探索民俗文化,将民俗文化与幼儿的课程相融合,让孩子能够传承民俗,让我们的文化得以流传。

一、挖掘民俗内涵,建立课程资源库

1.关注身边传统

我园地处水乡乡村,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多的传统,而我们教师作为年轻的一代人,了解的民俗传统并不是很多,很多都是祖辈在传承。因为课题的原因,我们也对传统进行了关注,除了传统的节日,民间还有很多习俗,例如小孩满月要做团子、带升官帽、抓阄等。一年中的节气到来时,也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如谷雨饮茶、赏花,立夏吃豆、吃蛋,冬至吃饺子、团子等。有些民俗得以传承,也有一些民俗已经少见了。当我们关注了传统之后,便发现我们所探索的民俗文化内容不够丰富,还可以再进行深入挖掘。

2.挖掘民俗内涵

在课程开展中,我们发现民俗资源并不好挖掘,我们的认识停留在—年中的几个节日中。随着幼儿课程的推进,我们越来越注重从幼儿的生活出发,从幼儿身边挖掘资源,而民俗文化也是幼儿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美丽家园的建设中,同样要求我们对幼儿进行民俗传承。因此,我园近两年在原有民俗节日的探索上,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从多角度出发,从民俗文化的字面意思,带领幼儿了解民俗的来源,从源头上让幼儿了解民俗,到了解民俗文化中需要怎么庆祝,延伸到我们用何种方式去体现民俗文化,从原来的单一性,到现在的多样性,在对内涵的挖掘中,体现了老师的用心与思考。

3.形成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需要积累,我园结合当地文化特点,收集民俗文化资源,建立了民俗文化工艺坊、民俗小吃加工坊,提供各种材料,形成资源库,让孩子们自由取放材料,进行民俗文化的工艺制作和小吃制作。在图书室建立媒体库,让孩子能够随时了解民俗文化的来源。在社区中,有民俗文化的场馆和真实的作坊,我们与之合作,让孩子在充足的资源库中感受民俗文化,并且利用周边资源,形成了资源库。

二、基于幼儿生活,探索主题价值链

1.关注兴趣,寻找幼儿生活的基石

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幼儿园关注点已经从综合丛书中跳出来,到观察幼儿的兴趣,从幼儿生活中发现,在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中挖掘课程资源,形成课程。民俗文化也跳不出幼儿的兴趣,民俗文化中蕴藏着很多可操作的内容,这些内容深受幼儿喜爱,他们有尝试的意愿。因此,我们要想将民俗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课程中,首先要发现文化与幼儿的碰撞,如中秋来临之际,家长们都会买月饼,孩子们也很好奇爸爸妈妈为什么会买月饼。于是,孩子们来到班级就有了疑问。针对孩子的疑问,老师也在办公室进行了讨论,然后在园内进行研讨,萌生了针对各班孩子的兴趣的中秋的微主题活动。活动方向是一致的,但是各班呈现出来的主题内容却是不同的,在孩子们一步步的疑问中老师和孩子一起寻找中秋题材,解决他们的问题。又如,端午到来之际,孩子们见家里的老人在包粽子,端午的微课程便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是端午节的由来,挂艾叶、做香包、赛龙舟等活动,在孩子们的尝试中产生了。

2.投放材料,融合民俗资源于区域

任何课程的开展都离不开材料,这里的材料不是传统意义上由老师们辛辛苦苦提供的,而是从孩子们中来,或者由老师和孩子共同探索而來,每个班我们都提供了材料箱,里面是孩子们平时自发收集的、自己认为的有用的材料,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居多,孩子们将材料分门别类,并且做好标记,便于运用。每个班级内,我们会在五大区角中融入特色资源,民俗文化就是其中一种,每一种资源的融合都是随着主题而进行的,将每个主题中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资源进行投放,并且呈现。例如在民俗旅游文化中,孩子们收集了小镇旅游景点的相关图片、造型等资源,在语言区制作旅游图册,讲述图册,设立旅游微景点,在建构区进行景点建构和介绍。民俗节日文化中,孩子们投放的材料较多,在美工区利用竹子、宣纸等制作风筝,利用纸盒制作龙舟等,生活区内,孩子们会尝试投放真实的材料,进行汤圆、饺子、粽子等节日美食的制作。农耕民俗如今正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在不妨碍孩子的认识,孩子们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下自己对农作物认知的热情。材料,为我们探索民俗文化提供了基础。

3.探索实践,创造文化主题的价值

实践是幼儿获取经验的重要的手段,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发现文化的价值。我们也注重幼儿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更多的课程主题的价值。幼儿的实践不止步于区域活动中,而是在幼儿的生活中,桑蚕养殖、编织、印染、剪纸、民间游戏等民俗,孩子们都在实践中发现其特点,在实践操作中感受传统工艺,以及传统游戏等带给他们的知识技能的魅力。操场上能看见孩子摔炮、投壶、滚铁环;班级自然角中能听见孩子们讨论蚕宝宝吃什么;户外农家乐中,孩子们和面、包饺子、做汤圆;涂鸦区内,孩子们进行手绳、项链等编织,用染料进行印染……丰富的实践,让主题更加丰满。

三、融合民俗节日,深入课程创造园

1.设计节日文化课程

随着课题的进行,教师对民俗节日进行了进一步挖掘,首先挖掘的便是我们熟悉的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老师们分工合作,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但在实际开展中,我们发现,节日就这么点,教学活动不够用怎么办?于是我们继续探索,发现还有很多节气节日、旅游文化节日,我们进而将这些节日也融入了教学中,在设计课程过程中又发现了与节日相关的一系列后续活动。例如元宵节中,有认识元宵节的语言活动,有做元宵的综合活动,也可以唱唱元宵的歌曲;清明节中,有讲故事、背古诗,还有很多清明习俗可以生成课程。这样的发现,拓宽了我们实施节日文化开展的思路,为我园特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方向。

2.开展节日文化活动

每年我们镇上都有民俗文化节日的庆典,我园每年也会在民俗节日到来之际开展各类庆祝活动,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有幼儿活动、亲子活动、教学活动等。亲子活动是大家都喜爱的活动。有一次元宵节正好是开学季,孩子们都上学了,我们便利用了这难得机会,在元宵节当天开展了亲子活动。家长和幼儿早上来园便画出元宵心愿,并且挂在心愿树上,挂完心愿便一起去猜灯谜,猜完灯谜去老师那里兑换奖品,然后在走廊上进行了花灯的悬挂,花灯是孩子们和家长在家完成的,最后做汤圆、品尝汤圆。这样的活动,家长和孩子都感受到了浓浓的民俗情。

3.创造节日文化乐园

为了在孩子心中种下民俗文化的种子,我园结合角色、区域、户外,打造了民俗文化的乐园,孩子们能够在这个乐园中进行民俗节日的庆祝,如节日中的打莲厢、挑花篮、打鼓、舞龙等,在大舞台中可以呈现。节日文化中的小吃则可在农家乐中制作;节日中的民俗手工我们在角色区提供店铺,让孩子们根据节日的不同,找出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并出售;另外一些零散的则在区域中进行。在孩子们自己的乐园中深入了解民俗文化。

四、联合周边文化,打造幼儿生活场

1.深入老街,探索老街文化底蕴

走進老街,便能感受民俗文化的氛围。因此,在课题开展活动中,园长、教科主任带领教师深入老街,探索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老街上有很多民俗文化工艺坊,里面有民间艺人,我们通过照片、视频、采访等形式了解本镇的民俗文化,并在课程中体现。除了老师,我们也让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参与进来,利用节假日去老街逛街的时刻,收集了解民俗文化的资源。

2.走进乡村,融入乡村民俗礼赞

美丽乡村为乡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平台,乡村文化氛围渐浓,走进乡村,能感受四季变更带来的民俗传统祭典。初一十五烧香祈福,农耕节气吃专门的小吃或蔬菜,满月成人礼的庆祝,传统节日的礼赞,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发现,其实,乡村中有很多民俗文化的素材,只要我们参与其中,便能感受到。

3.联合政府,促进民俗文化传承

每个节日,镇上都有庆典,庆典的最前沿消息表来源于政府企业旅游公司,传统节日中有祭典、有表演、有民俗小吃、民俗工艺等,节日中也会有很多用于活动布置的材料,我园充分利用政府资源,让家长和孩子参与到文化的宣传中,也利用节日布置中多余的材料,运用到幼儿园的文化庆祝中。例如元旦,我们去相关部门仓库中寻找他们回收的一些灯笼、挂饰等,用于幼儿园的民俗文化氛围营造,打造一个微型的民俗文化长廊,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

课程的实施需要不断碰撞的火花,在民俗文化探索过程中擦出的火花,照亮了幼儿发现文化魅力的幼小心灵,照亮了老师们探索前行的路,为我园的课程的开发打开了宝盒,让课程更加富有活力。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实践课程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