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20-01-25 16:21沈树永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工匠精神培育

沈树永

摘   要:关于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及其方式,研究者多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角度予以探讨,作为人文宝贵精神财富的“工匠精神”,各类教育都应重视。从教育中工匠精神融入的必要性入手,分析教育中工匠精神融入需要加强的主要内容,关键是预备搭建多样化的实践平台,将工匠精神理念与自己动手设计产品,全程参与实践制作直至成功,紧密相连。

关键词: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G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30-0015-05

鉴于工匠精神的特殊作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纷纷加以解读和研究,特别是对如何在高职高专或高校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进行了很深入的探索。但是,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此乃当今学生最不可或缺的,诚实做事的态度和为人品质。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含义也是众说纷纭,总的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具备的一种品质和工作态度,是工匠个体或者群体追求极致的特殊文化内涵,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关联。笔者则认为工匠精神内涵体现了如下若干要点:

一是体现了工匠精神必须具备一种对客观事物好奇、探索、求真进而创新的新理念,形成个体认知的固有理念才会有极大地兴趣孜孜不断地钻研下去,直至穷尽思考,最终完成自我蜕变的过程。

二是工匠精神必须具备一种无攻关破解难题的信念,以及源自内在的信仰力量,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固化的信仰作为拷问灵魂的精神支撑,工匠无法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更无法达到极致境界。

三是工匠精神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知识基础,如物理、数学、化学、工程、计算等专门学科类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乃是诱发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像5G现代通信技术、航天空间技术、核物理原子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人类高科技问世,不断地刷新人们探索宇宙空间的认知能力,其中工匠能量功不可没。

四是任何工匠精神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实践,唯有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包括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兴趣小组活动、科学普及活动、课外校园外参观访谈特定专业技术人员、专利知识发明,再顺延至大学阶段的实验、实训、实习过程,以发明创新为驱动力,完成从理念到实际的工匠精神艰辛养成教育。

因而,这里更看重的是广义和狭义相容的工匠精神内涵,从基础教育阶段便有意识地引导培养,逐步形成依靠科学认知价值观,渐进提升学生群体综合素质能力,对于每一个个体、组织、社会或国家各个层面来说,它都是一笔极大的,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二、工匠精神培育应立足于基础教育阶段

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生从启蒙走向开智的关键阶段,实施工匠精神培养,不仅有利于中国制造2025~2035的实现,也更有利于当代中国培育未来合格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定力。尽管工匠级大师的工作场所多是在车间工场,但是究其本源却始于潜意识孩提时期并深化于少年時期。因此,基础教育阶段仍然适用于工匠精神的雏形培育,尽早养成攻坚克难的意志。

(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三观”的最好阶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而立德树人的最重要内容就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时期,是快速接受外部事物的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因而在这一阶段不断地加强品质素养和“三观”教育更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随着年龄增长,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逐渐形成,很难再进行实质性改变,即使强行灌输也会事倍功半,甚至出现逆反状况。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时候,可以加大对学生的榜样宣传,特别是各行业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典型工匠个案介绍。让学生心中有模仿学习的具体榜样,学习榜样目标深入骨髓的励志精神,以至在学习中有意识、有目标提升自己的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三观”,达到育人的实际效果。

(二)培育工匠精神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者首先要考虑的根本问题,我国的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人才的教育。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就需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从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层面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工匠精神能提升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竞争力,促使中国制造2025~2035的早日实现,同时也能让人认识到精益求精品质的重要性。从社会生产需求层面上看,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减少甚至杜绝市场上以次充好的现象,让市场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从而有利于市场公正平等地良性发展。从个人层面看,工匠精神又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具体体现,如同一个敬业的工匠把产品做到极致,真正做到了对顾客的诚信和良心、善意。可见,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吻合,符合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目的。

(三)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提升人文素养,还能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毫无疑问,工匠精神属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中国古代的工艺世界中,如玉石器、金银器、丝绸、青铜器、陶瓷器等,从造型到图案,从绘画到雕刻,无一处工艺不体现出工匠的智慧和精神品质,并且这种精神品质对手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具有着持续的历史影响力。但是,这种以工匠手艺和器物制造为载体的精神存在价值,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高科技时代遇到了严峻的考验,许多传统手艺和行当逐渐消失,若工匠不在,精神何存?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开启少年智慧,使工匠精神能够持久地传承下去。

既然工匠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亦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教育载体,各方面应当予以足够地重视,有意识地引导工匠精神走进校园、走进师生头脑。

三、工匠精神培育的囧境

工匠精神的培育形态需要营造必备的环境条件为保障,如社会大环境、高校和工匠个人群体等,乃是成就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这不仅要求环境的倡导和弘扬工匠精神,个人也需要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并力求达到极致的决心和毅力。只是在较为复杂的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培育受到众多干扰。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文化冲击的影响

人类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全球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而且是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为主角的全球化进程。全球化的过程是否导致文化同质化还有不少争论,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不同文化相互冲突、互动交流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而更加激烈。此种状况也必然使人们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巨大地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亦是巨大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冲击的力度也在加大,加之市场经济的局限性,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行为方式发生了变化,追求个人利益时不择手段,制假造假、见利忘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等负面现象出现,这些都极大地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弘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播,人们的理想信念缺失。

(二)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

工匠精神的本質特征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品质,而实现这一境界需要时间和空间作为保障。40多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许多人造成了一种模式化的印象——只有快速见效才是好产品,而耗时、耗力的产品不会迅速产生效益,只能增加成本,致使粗制滥造的不良产品充斥着市场。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明显效益,不愿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产品的研究打磨上,造成了生产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等现象不断发生,一点点地将工匠精神销蚀、消解。事实上,不少人早已忘记了需要耐心、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山寨、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等词语充斥在中国制造的各个领域,低质量、无标准、高耗能等词汇,也在某种程度上描述着中国制造所面临的无奈和困惑。如此,这种不利的社会环境使人们无法耐得住“寂寞”,再也不能长久的坐“冷板凳”打磨产品、追求产品的极致,严重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发展。

(三)升学指挥棒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成绩和升学情况是基础教育的关注核心点,学生素质和能力地培养被忽视是不争的事实,升学成了基础教育唯一指挥棒,教学中一切都围绕升学展开。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和教师好坏的标准,并且已经成为一种现象。从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学校和家长把能考入好学校作为追求的目标。虽然教育部门已经颁布相关政策企图改变这种状况,但事实依旧。基础教育是培育青少年最重要的途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要遵循青少年成长特点和规律,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基础教育要树立强烈的人才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因而,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侧重点必须有所调整。为了适应“中国制造”的发展战略,我国要想成为制造业大国,基础教育也应该适应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劳动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的应用,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而不能将自己置之度外。技术课程的改革应该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领域和重要研究方向。

此外,在众多限制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中,基础教育主管部门也应进行引导,让学生从小就有职业意识和职业准备,为工匠精神培养打下基础。例如,在填写高中毕业高考志愿时,就体现出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让学生为将来的职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我国的人口优势才能变为人才优势,才能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四、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

基础教育阶段如何融入工匠精神,已有学者进行了很好的论述,如陈鹏把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路径分为校内衍生模式、校外拓展模式和综合学校模式三个维度进行。笔者认为在加强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大理想、信念教育

心理学家荣格说:“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为什么身体需要盐,对每个人都出于一种本能的要求而摄取着盐分。……大部分的人从记忆难及的洪荒时代起就感受到了一种信仰的需要,需要信仰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性。”信仰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没有信仰将影响到人的发展前途。没有信仰的人,对于自己的发展把握的力量不如一个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会集中力量为实现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因而也会推动个人在事业方面的发展而取得成功。理想、信念教育对任何人都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理想、信仰,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教育是信仰教育的核心。对于工匠而言,有了理想、信念才具备了行动的方向和动力,才有了坚持下去的支撑,最终能够持之以恒追求产品的极致。因此,对于成长阶段的少年儿童而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很有必要,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源源不断的力量和追求目标的方向,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奋进,最终成为有用的人才。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创新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思辨的结果,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也必须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基础教育中应体现思辨精神内容让学生得到培育和锻炼,养成习惯,这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内容。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中,对哈佛人才培养的总结很值得基础教育同行深思:“哈佛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没有向他们传授智慧。学生可能在学科知识和课外活动中成绩卓越,但他们接受的整个教育并不系统。五年或十年后,又有几个学生能很好地回答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哈佛教给他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家长们希望孩子日后记住的,远不止如何平行停车或如何做账方面的知识……负责任的大学应该鼓励学生思考一些让人不安却富有哲理的问题。”工匠精神是工匠在追求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实践中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和做事态度,工匠的创新发展是其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思辨的结果。因而,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所做的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培养学生对知识或实践的再思考能力。

(三)加强榜样的典范教育

典范主义德性理论认为“先进的、高尚的、典范型的道德人格凝聚着德性要素,仿效典范型的道德人格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一个人可以没有经过系统的伦理学训练,但依然可以成为道德上卓越的人……道德典范为人们的道德行为确立了崇高卓越的标准,模仿是人们趋近道德典范、成就崇高德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符合道德生活经验。”可见,通过典范教育,学生即使在不能理解的状况下,通过模仿也能达到好的效果或具有善的动机与善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基础教育阶段正好是学生爱模仿的阶段,他们即使在不能理解的状况下也能很好地模仿。他们通过模仿榜样典范,不仅可以学习他们的做事方式、做事态度,在模仿的过程中还能领悟到榜样身上具有的精神动力和品质。需要注意的是,榜样的典范作用是为了加强对学习者的引导,并非是强制性要求学习者都必须成为榜样典范,甚至成为大师级人物,这里强调的是要学习榜样的精神。

(四)搭建多樣化实践平台

教育包括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知识教育两部分,理论可以指导实践,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基础教育阶段也应加强实践的教育,让学生在知的前提下用行动、实践去加深对知的理解,再用知去检验行动、实践,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良好教育目的。因而,工匠精神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脑海里或者语言中,必须有践行载体作为强力支撑,即是搭建更多样式的实践平台,供学生们实际操作,强化动手能力,特别是抓住细微细节之处,以创新思维方式,成功完成最佳作品。如,航模、船模、气模手工制作,机械电气自动化设计、模拟电子技术,软件工程、人工智能开发,甚至数理化学科知识竞赛、外文翻译和会话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把工匠精神延伸到工厂,建立校企实验实训实践基地,融合感性认知与理性认识,明了科技原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践行方式,能够显著提升学生兴趣,较早励志工匠事业。

(五)加强工匠文化的传承

为了实现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传承创新工匠文化,教育部门应在不同领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工匠文化育人工作,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启蒙和开智阶段尤为重要。教育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发挥行业作用,在“产教城融合、校企合作”等理念的推动下,开展企业与教育界深度合作,共同完成合格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工匠精神不断提升。第二,完善工匠文化传承的制度保障,制定工匠文化进入基础教育的政策、制度、实施方案与措施。第三,完善工匠文化传承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制度,为工匠文化传承提供师资力量。第四,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开设和制定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第五,将工匠文化传承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并利用现代信息传媒工具,宣传工匠文化理念,传播促进行业发展的正能量。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仅涉及到中国制造业及其产品质量,更涉及到人的精神品质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升。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只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实现才能落到实处。从基础教育的娃娃抓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工匠精神必会得到大力弘扬并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BL/OL].新华网,2016,9,9.

[4]陈   鹏.工匠精神融入基础教育路径探寻[N].中国教育报,2018-9-18.

[5]荣   格.寻求灵魂的现代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27.

[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会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

[7]哈瑞·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19.

[8]叶方兴.扎戈泽波斯基的典范主义德性理论[J].哲学动态,2016,(06):81~86.

[9]张祺午.我们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J].职业技术教育,2016,(30):11~14.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工匠精神培育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