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分布特征研究

2020-01-26 05:51熊家欢姚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传统村落

熊家欢 姚磊

摘 要:潇贺古道沿线孕育了众多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承载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文化精髓,是解读潇贺古道及其历史文化的重要实体空间。传统村落历经时代的发展延续至今,真实地展现出自然地理及社会人文的历史变迁。文章以古道为线,村落为点,力求研究湖湘文化发展的历史。

关键词:湖湘文化;潇贺古道;传统村落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湘文化遗产保护‘关联耦合空间形态研究——以湘贺古道永州段为例”、2020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湖南古驿道沿线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空间形态研究”研究成果。

潇贺古道是连通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的水陆联运通道的总称,在古代它将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紧密相连,是中原地区通往岭南地区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丝绸之路”海陆主要对接线之一。潇贺古道不仅增强了历代中原王朝对岭南地区的统治,更是楚越两地交流的通途,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要素,多元文化在此互动、融合与沉淀,对湘南、桂东、粤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目前,对于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研究中主要是集中在广西段,本文以潇贺古道湖南沿线区域如道县、江华、江永三县内,截至2020年共3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样本,分析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的形成以及空间分布,为潇贺古道湖南段区域合理开发传统村落、开展乡村旅游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一、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形成机制

潇贺古道作为沟通中原地区与岭南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中原文明的开发控制对于其沿线的人口、民族、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沿线建立的村落作为人类生存活动聚集点,是历史文化的具象表征。潇贺古道区域自秦南征百越修筑“新道”伊始至近代历经数千年,一直担负着重要交通、军事、经济等功能,因此中原汉族文明与岭南少数民族文明迁入活动影响着历史上村落建立与发展的始终。

潇贺古道区域由于中原战乱以及中原政权对于岭南地区的征讨、开发,其主要人口族群在历史中经历数次更替。

秦朝开始,政府就有意识地向包括潇贺古道在内的岭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但由于地处战略要地,几经战乱更替,目前潇贺古道段区域内所留存历史可考最悠久的传统村落为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的数次我国封建时期人口大迁移以及军事驻守为潇贺古道地区不断注入新的人口,从而形成了大量例如道县楼田村、修宜村与江永桐口村这样的汉族村落。

明清时期随着中原王朝对南方的深入开发,潇贺古道区域也吸引了大量原本在山区的以瑶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下山开始建村,从而形成了例如兰溪村、古调村、清溪村等汉化少数民族村落。因此,中原人口迁徙与接受汉化回迁的少数族群是潇贺古道湖南段区域内的建村的主要因素。人口的迁徙不仅给该区域注入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风俗与文化的交融,人口的流动使不同地域的文化产生碰撞和交流,给当地的文化注入了更多的因子,并且又与土著文化相融合产生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形式。

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区域内的传统村落,普遍为移民迁入而来的宗族型村落,往往重视以宗祠为标志的宗族组织建设。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这些村落通过血脉宗族的联系来巩固封建生产关系,同时具有较强的凝聚力与稳定性。这些村落是当某姓始祖卜居于某地后,随着子孙后代的自然繁衍和房屋院落的不断增建发展而形成的,在后期发展中可能有他姓居民迁入,但人口所占比重极小,在村落布局和外部形态上也体现出高度的和谐性和整体性。同时由于有举族迁徙能力建村的传统村落,通常占据了丰富经济、文化等社会资源,其后代通常或入仕為官,或富甲一方,从而带领整个族群走向兴盛,所以造就了例如道县龙村、江永上甘棠村等规模宏大的传统村落,为后世留下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二、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

在宏观空间内,可将传统村落抽象为点要素,以道县、江华、江永三县为潇贺古道影响范围,以县域边界为界限进行分析。

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总体成带状集群分布。在整个沿线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密度为5.05个/1000km2。在各县(区)中,江永县传统村落分布最高,为11.03个/1000km2,其次是道县,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为5.3个/1000km2,最后是江华瑶族自治县,传统村落分布密度仅为1.8个/1000km2,这表明江永县、道县为潇贺古道沿线地区为传统村落开发的重点区域。通过Arc GIS 10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以5km为带宽生成核密度分析可知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呈现出整体聚集、局部分散的空间分布格局,兰溪瑶族乡、夏层铺镇形成小型传统村落密集圈,传统村落其主要分布于潇贺沿线,以潇贺古道为中心向周边呈扩散态势,这也印证了古代先民以交通线路迁徙定居的观点。

三、影响湖湘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1.水系

水是中国封建时期古人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是人口定居形成并发展成村落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仅农业耕作需要水源灌溉,同时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河流还承担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潇贺古道湖南段主要包括道县区域的诸多湘江源头支流,例如潇水、洑水、宁远河等,江永区域的永明河以及西江流域的桃水,江华区域的沱江、西河等。但由于大部分区域为河流源头地区水量相对较小,因此通行条件欠佳,仅满足河流两岸人口农业生产及生活所需。通过ArcGIS 10中的“缓冲区”工具以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主要河流为基础进行分析,潇贺古道湖南段区域内 100%的传统村落都分布于河流水系5km范围内,其中83.78%分布于距离河流水系2km范围内,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基本沿河流水系分布。

2.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是对于传统村落的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高程不同,其区域的气候有明显的区别,坡度的大小决定了该区域是否适合建设生产,坡向不同的不同对于区域小环境以及植物的生长也具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纬度较低地势平缓的平原、丘陵盆地区域适宜人类定居并开展农业生产及房屋建设,坡向为南向的区域在采光、通风等条件上较其他方向具有优越性。

潇贺古道湖南段位于都庞岭与萌渚岭两大高山的峡谷盆地与中心地势起伏较大的山脉形成的廊道之间。整个区域最大高差可达1871m,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适宜生产建设的中西部湘桂走廊区域,江华县东部的山地则基本没有传统村落分布。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平均高程为海拔264.97m,其中大都分布在海拔200~300m的范围内,占样本数量的78.38%,北部及中部山区分布有少量村落高程在300~400m,占总样本数的16%。海拔高程在400m以上的传统村落仅1个,海拔也仅为440m。由此可见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基本上都位于适宜农耕生产的低海拔地区,且随着海拔升高,传统村落数量迅速减少。

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周边1km2范围内,地形起伏度低于50m的有11个,占总样本数的29.72%,地形起伏度在50m以上的有26个,占总样本数的70.27%,地形起伏大于200m的仅2个。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传统村落分布于相对平缓的丘陵或平原区域。

同时,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聚居点坡度为0.3°~2°平地的有9个,占样本数的24.32%,坡度为2°~5°平坡地的有16个,占样本数的43.24%,坡度为5°~10°缓坡地的有11个,占样本数的29.72%,坡度为10°~25°中坡地的仅有1个。由此可知传统村落的选址基本为建设条件较好、利于排水且区域内地势相对较高的区域。

在 ArcGIS 10中,利用DEM高程数据分析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地区的坡向,位于北坡的传统村村落占总样本数的24.32%,位于东坡的为5.4%,位于东北坡的为13.51%,位于东南坡的为8.1%,位于南坡的为10.81%,位于西坡的为16.21%,位于西北坡的为10.81%,位于西南坡的为10.81%。由此可见,由于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的传统村落分布于丘陵缓坡地带,所以坡向对于村落的选址影响较小,传统村落选址地的坡向具有多样性特征。

(二)文化风俗因素

大量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的传统村落,其选址都有普遍规律,例如位于山脉山脚,背倚山坡,面向平地等。由于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传统村落普遍为汉族村落或汉化后的瑶族村落,不难推测出古人在聚居点的选择上,风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风水吸收了中國古代科学、哲学、美学、宗教、伦理、民俗等多方面的思想智慧。风水理念中村落选址大多强调依山傍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强调“天人合一”思想,要求在村落的建设中适应天然地形,而不是人为地干预和改造自然。其所说聚落选址的理想环境是:背枕主山龙脉,左右砂山辅弼,前景开阔,远处有案山相对,有水自山涧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朝向最好坐北朝南,如此形成“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例如江永县夏层铺镇的上甘棠村村子坐东朝西,左右大山倚靠,西面为谢沐河,背靠龟山、西岭,是一种“太师椅”格局。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兰溪村地势东高西低,前拥后抱,群落整体态势坐东朝西,后有高大的靠山依峙,东西南都有群山环抱护卫整个村落,中间地势平坦,为居住、耕作之所,前方近处有河流溪水,远有低山朝供。整个村寨为闭合式地形,四面环山,兰溪河迂回曲折穿村而过,形成了“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格局等等。基于这种风水理念,潇贺古道湖南段沿线区域的很大一部分传统村落放弃环境条件更好的南坡坡向,将其村址选择在地形丰富坡向多样的低缓丘陵地区,没有选在建设条件以及农耕生产更有利的平原地区也就情有可原了。

参考文献:

[1]张超,杨秉赓.计量地理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杨宝琪,宋书巧.广西潇贺古道沿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J].环境生态学,2020(7).

[3]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学院

通讯作者:

姚磊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传统村落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