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分析

2020-02-02 06:1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72期
关键词:血站献血者护理人员

罗 薇

(吉林省松原市红十字会中心血站,吉林 松原 138000)

当前医学模式正在逐渐发展与转变,护理心理学也随之被人们重视,并且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之中,其中包括无偿献血工作领域。由于献血者身体素质与认识上的差异,所以通常在献血过程中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心理过激反应,甚至有的献血者还发生神经功能紊乱与血容量剧烈减少的情况,从而容易使得采血中断因此在献血时给予献血者一些必要的心理护理极为重要,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1]。本次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我血站中130例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效果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130例血站献血者当作此次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均不存在献血禁忌症,且自愿签署此次研究同意书。通过数字分组法将献血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65例,参照组男女比重35:30,平均年龄(23.15±3.72)岁;研究组男女比重34:31,平均年龄(23.53±3.51)岁,对比两组间资料,P>0.05,无明显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献血护理,其内容有:将采血前所需准备工作落实,同时对患者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检测,采集血液,之后开展对症护理,最后告知献血者一些注意事项。

研究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内容有:①采血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给献血者进行献血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了解一些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以提高献血者认知能力,同时重点强调卫生安全问题,对于献血者存在的疑惑必须要及时解答,有效缓解献血者的心理压力,以保持放松状态完成采血工作。②采血时心理护理,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态度必须亲和,动作轻缓熟练,在进行穿刺时必须做到快与准,确保一次成功,以防止对献血者心理上造成伤害,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注意献血者的神情状态与心理变化,有的献血者由于精神高度紧张而引发虚汗、眼睛闭合等表现,所以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深呼吸,以使全身放松,从而缓解心理压力[2]。③采血后心理护理,当采血工作完成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休息区休息片刻,待无任何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而在这过程中,护理人员同样需要注意献血者的情况,若是发生呕吐、面色苍白等正在,则需要立刻采取相应措施,待献血者症状完全消退后才可让其离去。另外,叮嘱献血者伤口不可碰水,以预防感染,并且3天内不可以进行剧烈运动,饮食营养需充足,以避免其他症状发生。

1.3 观察指标

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焦虑情况进行评分,若所评分数范围在51~60以内,则可评判为轻度焦虑;若分数在61~70分以内,则可评判为重度,分数超出70分则都为重度焦虑。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计算数据,行t检验,以(±s)表示,若P<0.05,则代表数据有差异。

2 结 果

由表1可见,干预前两组焦虑情况无显著差异,干预后研究组献血者焦虑评分要比对照组低,且P<0.05。

表1 两组献血者焦虑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献血者焦虑评分比较(±s)

组别 n 焦虑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研究组 65 42.89±3.11 33.52±2.25对照组 65 43.71±3.04 39.12±2.33 t 1.5201 13.9388 P>0.05 <0.05

3 讨 论

因为献血者健康教育知识认知上的不足,所以有的人认为献血会身体造血功能造成一定影响,从而给身体带来一些伤害,甚至还有的人认为献血可能会患上传染性疾病,这一系列认知上的偏见与误解造成患者献血时十分容易产生焦虑畏惧心理,因此采血护理人员对献血者的护理极为重要,在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有效掌握献血者采血过程中的心理情况,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疏导献血者的心理,使得献血者焦虑情绪获得良好缓解,以有利于采血工作的进行。由本次结果可见,实施护理干预后,研究组焦虑评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在献血者献血护理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促进采血工作顺利进行。

猜你喜欢
血站献血者护理人员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
一例机采频繁报警献血者的护理
当前血站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信息技术在血站工作中的应用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