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嬗变的文本化:专家传播的张力与传承创新*
——以说唱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木鱼歌”为例

2020-02-07 06:11
大众文艺 2020年24期
关键词:木鱼东莞民俗

(东莞理工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一、媒介嬗变的文本化:杨宝霖的木鱼书收藏和论著传播

(一)民俗学者杨宝霖的文本传播:木鱼书收藏

广东木鱼书之中最精彩的木鱼歌文本莫过于《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杨宝霖全面考证、潜心研究,从书中的评述者被称之为“古人”和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东莞方言,断定《花笺记》是在明代成书。除了《花笺记》和《二荷花史》最早期的刻本,杨宝霖还注意广泛搜集各种版本的木鱼歌,并对它们进行考证、修补、校订、整理,将收藏的木鱼书编纂入《东莞杨宝霖所藏木鱼书目录》一书,如表1所示。

表1 杨宝霖所藏部分木鱼书①

(二)民俗学者杨宝霖的文本传播:论著

民俗学者杨宝霖先生对木鱼歌的历史渊源、木鱼歌曲本的流传、唱法、木鱼歌作品的取材来源、体制、语言、刊印、海内外东莞木鱼书的书目、现存的东莞木鱼书书目等多个木鱼书研究领域都全面的一一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阐述。民俗学者杨宝霖先生专注研究木鱼歌的时间已经有数十年,有不少关于木鱼歌的研究专著,先后发表了《东莞木鱼歌初探》《〈花笺记〉研究》《东莞木鱼书研究》(上、下)等学术论文。其中《〈花笺记〉研究》(上、下)曾经登上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学报,对于《花笺记》成书、流传于具体年代,《花笺记》康熙静净斋本是何人所评所刻,《花笺记》作者绝非评者,《花笺记》存在原作未完,后人续作的现象等方面,都做了严谨翔实的论证。《东莞木鱼歌研究》(上、下)针对东莞木鱼书的流传、体制、历史渊源、题材、唱法、刻印、语言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每一个研究的方面之下都做了细致的分类,以及列举了大量丰富具体的例证,可见杨宝霖对于藏书信息的熟悉程度和整理的用心良苦,字里行间皆是严谨精细之风,给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全面、丰富的东莞木鱼歌信息资料,传播了严谨专注,刻苦钻研,默默耕耘的学术大家风范。

杨宝霖先生还会举办讲座和开设培训班来传播木鱼歌的相关知识和传授木鱼歌说唱技艺,以此引起人们对木鱼歌的关注和重视。比如在2004年的时候,杨宝霖在东莞博物图书馆创办了“东莞木鱼书研习班”,但是遗憾的是前来学习的年轻人诗词的积累不够,没有足够的文化底蕴、扎实的文学基础,因此,杨宝霖对此曾经非常惋惜地评价:“创作诗词最基本的要素是懂‘平仄’,木鱼歌也如是。可惜,现代的中文教育,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教授‘平仄’的内容。年轻的一辈,不懂“平仄”,中国传统诗词文学创作也因此渐渐没落。”②除开设木鱼歌培训班之外,杨宝霖还开办了“摸鱼歌未阕,凉月出林间”木鱼歌系列讲座《东莞木鱼书》,内容包括有“东莞木鱼书的历史与唱法”“东莞木鱼书的体制和取材”“东莞木鱼书的语言与刻印”等几个木鱼歌的相关知识的主题,吸引了不少有浓厚兴趣的市民前来学习。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杨宝霖还身怀木鱼歌雅唱的技艺,在东莞市内的专家学者之中可以说是“会行走的木鱼歌艺术”了。杨宝霖几乎在每一次讲座的开头都会亲身为观众演唱几段木鱼歌,以自身技艺感染观众,传播木鱼歌活化影像,让观众在接受静态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切身接触活态的木鱼歌说唱技艺,“寓教于乐”,木鱼歌在观众的印象中就鲜活了起来,与木鱼歌相关知识得到了紧密深刻的记忆联结,为木鱼书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效果。

二、媒介嬗变的文本化:民俗专家张铁文先生的木鱼歌传播研究

“据我统计,张铁文先生收藏有木鱼歌木刻板、机器板144种、1084册;手抄本62种、62册;录音带19种。”③然而,此统计资料是在2014年整理的。在这期间,张铁文先生的藏书数量以及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在这里,笔者将对张铁文先生的藏书进行部分列举,如表2所示。

表2 民俗学者张铁文先生的木鱼歌藏书④

其中,手抄木鱼歌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张铁文先生从民间收集的用毛笔书写的,另一方面是张铁文先生自己用钢笔手抄的。张铁文先生为了木鱼歌的传承以及相关资料的保存也作出了非常杰出的贡献。

三、媒介嬗变的文本化:专家传播的张力与传承创新的策略与建议

(一)国际合作助力域内域外的专家传播,创新研究范式

国内的木鱼歌学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木鱼歌唱本文献的搜集与著录这些方面,木鱼歌的研究长久以来存在着注重记录和收集文本而轻视表演文本,文史方面的研究突出而有关音乐方面的研究比较匮乏的问题。而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却有着与国人不同的独到视角。他注意到了一直被国内学者所长期忽视的“摸鱼歌”的曲本体,他的研究方法是将唐代《教坊记》中列出的“摸鱼儿”曲名,与宋词“摸鱼儿”或“摸鱼子”等词牌联系起来考察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⑤这一研究成果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极大的启发作用,或许这一研究思路可以弥补木鱼歌缺乏记载,难以追寻根源的遗憾。

国内学者的学术成果可以和域外学者对木鱼歌说唱艺术展开的学术研究的不同角度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增进国内外学者间的交流探讨和良性互动,必定对于推动学界内木鱼歌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化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

(二)木鱼歌的传播媒介嬗变:电视节目与民俗专家解读文本的联动效应助力木鱼歌俗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创办东莞本地的一个文化类节目的方式适用于木鱼歌曲艺形式。电视节目的内容可以立足木鱼歌文本展开传承与创新,将木鱼书“俗文学”价值向受众普及和传播,木鱼歌俗文学文本包括木鱼歌传播历史、木鱼书民俗传说故事、木鱼书佛教故事,并以丰富多彩而具有趣味性的方式,比如演员演绎或者参照《假如国宝会说话》的表演形式让木鱼书“活”起来,以呈现木鱼书的艺术灵魂和精髓;同时还可以邀请东莞本地乃至不同国家或地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现场交流分享,介绍和展示、对比不同版本的木鱼书;还可以邀请和联系本地的民俗学家、民间收藏家一起进行探讨和展示。基于木鱼歌传播媒介嬗变视角,通过电视节目与民俗专家解读文本的联动效应助力木鱼歌俗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注释:

①杨宝霖.《东莞木鱼歌研究(下)》.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5-7页.

②黄燕娟.《莞城:市民持续关注“杨宝霖讲东莞木鱼书”讲座》【DB/OL】,http://dg.wenming.cn/town/201206/t20120607_245424.shtml.

③张晓琪.新辑木鱼歌文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8.

④张晓琪.新辑木鱼歌文献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8.

⑤黄琼.《木鱼歌研究述评》.《歌海》,2013年第1期,第16-20页.

猜你喜欢
木鱼东莞民俗
英文摘要
东莞,东莞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神奇的木鱼声
漫画民俗
好看的木鱼
木鱼书的“灵韵”
公益金救孤的“东莞样本”
木鱼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