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一体化”新格局专家献策长三角

2020-02-07 02:52川江
中国商界 2020年10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协同

川江

长三角的历史发展地位和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具有增长极效应,党中央赋予了长三角更高定位的使命和担当。长三角扬帆远航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做才能不辱使命完成担当,各位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王一鸣、彭寿:探路新格局实现“三链”融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长三角要积极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路径,首先应做到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体系战略性重构,推进自主创新成果应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此外,还应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产业链根植性、培育国内供应商和可替代产业链;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适应性;深化劳动力市场和土地制度改革,畅通城乡循环;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外引内联”的独特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院长彭寿则认为,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三链”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协同创新体系、强化产业协作、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是不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登上高峰的关键路径。

吴大器:高质量推进 实现整体突破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吴大器认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高质量推进,是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成功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经济保障集成子系统、产业集群成长子系统和区域经济研用子系统阶段的样本调研可实现整体突破。

吴大器建议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推进经济规划的高起点布局,构建长三角经济成长新引擎。在已有的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的基础上,组建长三角区域经济规划局,统一领导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经济规划部门,构建起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引擎,为高质量推进形成系统集成的经济发展指挥部。

二是重视协同创新和科技研发并举,优化长三角经济研用新平台。在推广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北斗七星”模式的基础上,强化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协同创新,突出科技研发应用,进一步完善三省一市合力打造的“G60科创走廊”,建成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大数据研用中心,构建起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研用的发展新平台,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和科技研发的突破。

三是聚焦服务、管理系列元素,提升长三角经济保障新合力。按系统集成的科学逻辑,推动以金融为核心的经济服务保障的基础与发展元素的集聚,适时建立长三角区域的经济保障社会组织,引入新技术更好提升各基础元素的职能效率,系统集成长三角经济服务保障的协同力量。

四是拓展双核引领的新兴制造业,壮大长三角产业集群新高地。要尽快形成长三角区域新兴制造业集群规划,启动并实施以关键掌控力为主要标志的区域若干制造业集群攻坚行动计划,为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带动力的产业增长极夯实基础。

五是提倡绿色生态为先,制度创新为标,彰显长三角融合推进新典范。有序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生态绿色示范区的工作,突出“生态绿色”的鲜明导向,在政策协同、科技创新、金融试点等领域积极探索,形成二省一市综合统一的首创做法,体现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后世界级都市群的浓缩版新典范。

罗来军: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经济学院教授罗来军则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观点。罗来军就此提出三方面建议:一是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二是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三是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特别是在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方面,罗来军特别强调了三点。

第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长三角要牢牢把握突出重围先手棋的战略使命、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的特殊作用,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成为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重要桥梁,以长三角的畅通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要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以提升上海大都市服务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强化江苏、浙江、安徽分工合作和差异化发展,加快中心区一体化发展,带动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把三省一市各自优势化为长三角整体优势,使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实现更合理分工,凝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高质量发展。

第二,全面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立足全方位融入、全领域融合、全区域融通,围绕产业体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加快一体化发展进程。要加强协同创新产业体系建设,走“科创+产业”道路,以科创中心建设为引领,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要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网络,统筹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要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把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加强生态空间共保,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要加快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便利水平、共享程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创造高品质生活;要推进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协同推进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第三,全力抓好两个重点区域的探索试验。聚焦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两个重点区域,高水平高标准建设改革试验田。示范区建设要严把保护生态环境质量关,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區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深化市场化改革,示范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片区建设要对标国际,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立足投资自由和贸易自由,加快实现资金自由、运输自由和人员从业自由,提升网络信息服务能力,创新税制安排,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带动长三角新一轮改革开放。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抢抓这一重大战略机遇,以善谋破题、以实干见效,主动服务国家大局,积极担当作为,打造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既是党和政府对长三角的期待和指导原则,也是专家学者们较为普遍认同的观点。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