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

2020-02-07 01:29刘洋姜维忠
设计 2020年23期
关键词:认知发展学龄前儿童

刘洋 姜维忠

摘要:探究基于感性教育的学龄前儿童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结合感性教育特点和儿童认知发育规律,结合案例总结早教APP设计原则。从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育规律出发,结合儿童的情感需求,提炼出适合学龄期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的设计原则。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设计原则可为儿童早教产品设计提供帮助。

关键词:感性教育 认知发展 儿童早教APP 数字内容设计 学龄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20) 12-0144-03

引言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讲道理,孩子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样理性思考,对于早教知识的启蒙学习,感性的引导比理性的教育更适合,创造有利于调动感官积极性的感性思维环境,构建有利于刺激感官敏感性的感性学习情景,通过调动孩子本能的兴趣和能力,使儿童主动的感受知识,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儿童知识启蒙的目的,不教而教,寓教于乐。

在儿童初期启蒙教育中,感性教育是需要被重视的内容,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感性教育。随着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阅读应用到儿童早期教育中,以插图、语音、文字、动画、音乐等为元素,具有交互性的教育APP应用,对适龄儿童进行全方位的启蒙教育。由于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6~7岁)的儿童心理和生理发育不完全,所以基于感性教育的儿童早教APP应用的数字内容设计尤为重要。

一、儿童感性教育

(一)感性教育

“感性”是“感”和“性”的组合,指人依据本能感受事物来进行认知,即为感性认识,是认知初期阶段,与之相对的是理性认识。理性教育是对人们概念认知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而感性教育则包括对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感受体验表达。感性教育具有自然直观,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特点,是指遵从本心的、带有原始情感和本性欲望的兴趣实践和活动创造。

(二)基于儿童感性教育的早教APP应用

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熟程度低于成人,更多的是凭借直观感受了解事物。数字产业的发展,让儿童的学习更多通过数字内容传递。本文研究的是基于儿童感性教育的数字内容的设计,通过理解分析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过程的规律,设计出适合儿童早期启蒙教育的数字内容,以应用APP的形式,以移动设备为媒介,以引导孩子与早教APP数字内容互动交流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知识教学。意在对适龄儿童进行性格,习惯,情感,想象力,思维逻辑,艺术感知等方面的的启蒙教育。

二、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及生理特征

(一)思维逻辑特征

根据Piaget的四阶段认知发展理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象思维方式,通过事物的具体表象思考和处理问题,具备一定的符号语言功能,开始使用字词,手势,进行表达,词汇量得到发展。开始对有秩序和邏辑的画面产生偏好,会表现出对事物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所以这一时期的儿童会有很强的主动学习能力,但是注意力掌控时间很短,只有短短的15分钟,很容易被外围因素影响从而分散注意力,并且记忆特征主要是形象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

(二)视觉认知特征

本文的视觉认知主要是指色彩认知和图形认知,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鲜艳明亮的颜色有了心理反应,能够对基本的色彩正确掌握和使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正确的引导,色彩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会对颜色的明度、饱和度以及颜色的色相具有辨别能力,并且对色彩及其名称具备了联想记忆能力。在学龄前阶段,儿童就会建立自己的色彩偏好,产生色彩性别差异,对色彩的冷暖属性也有了基础的辨别能力[1]。对图形的认知有了很好的发展,除了基本的圆形、方形,对其他组合图形也有辨识能力,但基本是与具象的客观事物相关联,对于复杂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较弱。

(三)社会情感特征

儿童在1-2岁时就产生了同情、害羞、嫉妒等情感,到达学龄前阶段(3-6岁),语言情感表达能力开始迅速发展,性格天性使他们热衷于模仿,并且成为增强自身新技能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一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4岁开始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是不确定的,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情绪影响就会轻易改变,不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感。到第二阶段即6岁开始,儿童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调节情绪,情绪、情感稳定性得到发展。同时表现出爱父母,依恋老师、热爱小朋友、帮助他人、爱讲故事、爱劳动等情感。通过教育的影响,能产生是非对错的观念,并且知道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儿童社会情感开始形成,具有了道德感和理智感。同时不利于健康成长的情绪和情感会随之出现,比如虚荣心和嫉妒等情绪,需要后天的正确地引导[2]。

三、基于感性教育的早教APP数字内容设计原则

(一)营造“讲故事”氛围: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心理学家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正处于“前运算阶段”的3-6岁的儿童,心理和生理的不成熟,导致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更多呈现好奇、好动的特点,创造一个“讲故事”的学习氛围在儿童的感性学习教育中是重要的,更有利于促进孩子接收学习信息,引导自主学习。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方式还处于具象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直观化,形象化,情节化的学习内容更容易被接受,营造一个“讲故事”的氛围,将早期教育的知识学习情节化,更有利于引导孩子思考[3]。比如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数字学习时,加减法等逻辑推理概念较为抽象,儿童在学习时可能无法理解,在学习中会感到枯燥失去兴趣,所以在APP数字内容设计时根据儿童的需求,营造一个连贯的故事情节,将基础数学数字学习与故事结合,在其中设计知识学习任务,让儿童跟着故事中的伙伴一起学习数学知识,使儿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享受知识,探索乐趣。

由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缺乏客观认知基础,对知识信息和技能的获取多来自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对于虚拟和现实无法分辨,所以在APP数字内容设计时需要加入引导儿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安全观的故事情节,使儿童在阅读时接受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观念,对良好性格养成具有益处。同时设计一些关于习惯养成和生活基本技能的情节,儿童在阅读时自然的就会模仿故事中的行为,通过观察效仿自然而然树立学习正确的习惯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良好的习惯养成和技能锻炼奠定基础。

同时在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感官体验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强烈主动性和好奇心使孩子的性格具有更多的探索性,仅仅是复杂多动的画面叠加已经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他们对具有规律和逻辑的画面更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在APP情节设计时,需要呈现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秩序性和探索性质的情节画面,连贯的故事情节,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内容的突然改变而产生困惑,影响学习信息的接收,同时完整连贯的故事阅读,具有逻辑性、秩序性的故事情节,使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时得到更好的锻炼[4]。

(二)创建主题形象:建立情感纽带

3-6岁的儿童,开始建立情感的认知,这一时期的儿童,父母不再是情感需求的全部,他们渴望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者成人,与之产生亲密的情感联系,所以设计一个生动可爱与之年龄相仿的卡通形象,与孩子建立情感联系,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阅读。因此在形象设计时符合儿童视觉审美特征是重要的,首先卡通形象要可爱有趣,色彩搭配要明亮,色彩选择要和谐统一,过多的色彩细节会使儿童产生视觉疲劳;其次是给卡通设计拟人化的动作和语音,比如每天早上打招呼,或者击掌等友好交流的动作,可以让孩子迅速产生情感共鸣,拉近距离;同时可以将主题卡通形象的音效和形态进行可调节设计,卡通音效和形象形态可以根据宝宝的年龄大小和喜好调节设置,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在引导性和识别性方面更加优于其他普通图形形象。

为了符合儿童用户的视觉需求,主题形象多数以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为原型,比如“铁皮人科技”团队研发的儿童教育产品,其中就有适合早期教育的《小鸡叫叫》系列儿童启蒙APP应用,本着引导儿童自主阅读的原则,设计师设计了符合儿童心理的小鸡等卡通形象,将这些卡通形象定位为孩子的朋友,让孩子和这些“好朋友”进行知识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让孩子对知识从难以接受到自主学习,提升儿童接受和体验信息的能力,将孩子的视线都吸引在设计者营造的学习氛围里,通过和这些卡通朋友互动交流,不仅能学习设计者所要传达的知识,还能建立孩子在情感方面的认知,培养儿童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多变有趣的插图设计:加强思维拓展和延伸

由于3-6岁的儿童处于不完全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较于成人,他们掌握的知识量较少,无法独自完整的阅读一篇故事,大多是通过依靠图形或图画的辅助才能理解其中含义,所以插图是儿童启蒙绘本故事APP中的需要重要表现的元素。符合儿童认知和审美特征且独特表达的插图,可以引起与孩子的情感共鸣,使孩子更容易沉浸于设计师营造的知识氛围中。所以在插图设计时,除了视觉效果要符合孩子的审美特征,还可以加入听觉、触觉的互动设计。在静态的故事插图中添加一些动态效果,设计添加拟声声效和背景音乐,例如在插画中呈现开门的画面时,给画面添加开门的动态效果和模拟声效,在孩子点击画面时就会呈现开门的动作或声音,插图表现出来的感性信息,可以很直白地让孩子感受到,孩子通过对插图中情節内容的接受和体验,可以锻炼和拓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帮助儿童锻炼视听觉和触觉系统发育。

这一时期的孩子抽象思维相对较弱,还处于具象思维时期,客观世界中具体化的形象更能刺激孩子的思维反应,所以插图元素在设计时尽量以生活具体事物为原本,尊重客观事物的原本颜色和形象,避开过于复杂抽象的插图表现.这一阶段的孩子虽然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了解,但过于复杂抽象的图形会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和信息接收,不利于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例如“铁皮人科技”推出的儿童电子绘本一《门神的故事》,讲述的是门神秦琼和尉迟恭的故事,绘本中的插图使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将门神形象设计成富有想象力的卡通风格,故事画面简洁又富有童趣。在部分插图中加入动态效果,在儿童点击画面时,角色形象就会“动起来”,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孩子的阅读体验,拓展形象思维能力。画面构图没有过分复杂的插图表现,通过简单的卡通形式将中国传统故事生动有趣的表现出来,不会影响儿童对故事信息的接收,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

(四)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发育的色彩搭配:培养儿童色彩感知

色彩感知是在幼儿时期的视觉体验中获得的,从小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颜色,有利于锻炼孩子对颜色敏锐的感知度。通过分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发育规律得知,这一时期对色彩的认知主要是对客观世界的色彩感受,比如蓝色的天空、白色的云朵、绿色的草地,所以在色彩选择时,遵循客观事物固有颜色更有利于色彩感知的培养,避免造成色彩认知的误差。

3-6岁学龄前期的儿童已经可以正确掌握基础色彩的名称和使用,并且开始建立了色彩喜好,充满活力的性格让他们更加偏爱明亮鲜艳的颜色,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可以使用明亮清新的颜色来塑造整体画面,色彩之间的搭配在视觉上要呈现和谐感和舒适感,在APP界面元素设计时可以提供不同色调的色彩搭配,使儿童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色彩喜好设置界面元素颜色,比如喜欢粉色,黄色的儿童用户可以设置粉黄色系的暖色调界面,喜欢蓝色,绿色的可以设置成偏蓝绿的冷色调界面。对APP卡通形象的外貌、服饰等元素的色彩也进行多元的色彩搭配设计,儿童用户在选择搭配颜色时就会认识更多的色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色彩感。

APP界面中的色彩有增加视觉层次的作用,通过调节色彩明度深浅,饱和度的变化,可以简化界面层级的使用,增加界面结构布局和逻辑性,使界面具有简洁和谐的视觉效果,减少儿童用户因复杂操作过程带来的阅读麻烦,有意识的锻炼儿童对色彩明暗变化感知度。补色的使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性,能使视觉效果更为丰富,在需要重点展现的地方使用,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是过于强烈的色彩效果,很容易视觉疲劳,在设计时避免大面积使用。在强对比的色彩构图中,适当地运用低饱和度、高明度的同性颜色或相对较暗的偏灰色系颜色,中和视觉冲击力过于强烈的色彩,调和视觉,减少视觉疲劳,营造健康的阅读体验,同时增加儿童色彩体验经历[5]。

在儿童的启蒙教育中,色彩也具有表现情感、营造氛围的作用,色彩本身都带有各自的情感,如橙色给人温暖的感觉、黄色给人明亮的感觉、红色给人太阳般热烈的感觉,蓝色、绿色给人纯净、清新的感觉。不一样的颜色可以让儿童产生不一样的情感和心理感受,设计师根据不同的情感需求,合理地在界面设计中应用色彩,使儿童充分体会不同的情感体验。

(五)合理的游戏互动设计:提高儿童对信息的接受和体验能力

这一期间的儿童各方面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满了好奇心,记忆力和关注力及其不稳定,较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单纯的、静态的知识讲解在阅读时很容易产生枯燥感而失去兴趣,而具有游戏性质互动体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力,同时在游戏的过程中更有利于知识的无意识记忆。将APP学习内容加入游戏性质的互动性设计,可以提高儿童对知识信息的接收,让孩子对学习的知识有更佳的体验效果。

这一时期儿童以形象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为主,在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学习上,通过游戏化互动+卡通形象+故事情节的方式,可以给儿童用户的持续兴趣学习提供引导,比如在学龄前儿童的汉字启蒙教育上,从汉字的字形、字意、字音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游戏化设计,模拟汉字的读写场景,引导儿童游戏互动,提高孩子兴趣,吸引注意力,通过交互体验的方式,孩子就会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加深汉字学习。在此基础上,这种音效和画面结合起来的互动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增加孩子的思维拓展,培养儿童参与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虚拟技术应用设计:培养儿童立体思维能力

增强现实技术是将现实和虚拟场景融合的新型虚拟技术,将之在儿童早教APP设计中应用,可以调动儿童的多种感知觉协作,充分体验虚实结合的超现实环境,促进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运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创作虚拟的游戏情景,还可以模拟现实世界无法体验的微观世界,将现实世界无法感受的事物通过虚拟技术展现,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儿童沉浸在虚拟化的立体学习场景中,可以消除图文图书所带来的语言文字障碍,在儿童自主探索知识的同时锻炼儿童立体思维能力[6]。同时逼真的三维立体的学习环境,具有良好的视觉冲击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儿童的专注力和自主学习效率,促进儿童积极的互动体验感受。

在儿童用户的习惯培养时,除了家长的日常行为引导,还需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比如培养孩子“讲卫生勤洗手”的生活习惯时,通过虚拟技术趣味化的设计模拟病毒细菌侵害污染细胞的虚拟场景,让孩子了解细菌的危害,体验细菌产生和被消灭的过程,在逼真的立体学习环境中,儿童用户可以真实感受体验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的同时使孩子直观的明白“讲卫生勤洗手”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参与过程中,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七)Ai智能语音设计:情感情绪辅助引导

AI智能语音功能,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对话模拟程序。3-6岁的儿童,社会情感已经形成并开始发育,这一时期各种情感或情绪都处于初始阶段,是后期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好的情感需要鼓励,不好的情绪需要正确引导,利用智能语音功能,结合APP应用卡通形象,更贴合儿童的情感交流需求,帮助及时引导和记录儿童的问题情绪,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健康的生活提示,更有利于孩子健康安全的成长,同时在交流过程中有益于语言系统的锻炼。

由于现在家长工作繁忙的关系,对于孩子不良的情绪问题不能第一时间的发现,在长时间的积累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孩子后天的性格发展,所以在APP设计时加入Al智能语音功能,通过互联网云数据,模拟与儿童的对话场景,当小朋友有情感或情绪疑惑时,通过与Al智能语音的互动交流,及时得到回应和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增加Al智能语音日记功能,帮助记录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情感情绪问题,这一阶段的儿童,情感需求的满足不在局限于父母,与其他人的接触成为主要的情感需求,在此过程中,各种情感情绪问题就会出现,嫉妒、虚荣、自闭等不良的情绪问题也会出现,如果不及时的引导修正,就会影响以后的性格发展,Al智能语音日记设计,引导儿童与智能语音进行情感对话,记录儿童与其他人交往时的情感困惑和处理方式,方便家长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及时做出相应的引导。

这一时期儿童在体力和智力方面都处于弱势,安全健康教育是必要的,设计防拐骗,防暴力,防性侵的故事情节,通过卡通形象作为纽带结合智能语音,传达给儿童用户,帮助儿童用户掌握正确的应对方法,树立保护自我的防范意识。同时还可以作为生活健康助手,设计生活提示功能,比如提示小朋友刷牙、睡觉、如何穿衣等,帮助儿童用户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结论

数字媒体的发展,让数字阅读多元化的应用到儿童早期教育当中,严谨的理性教育不适合儿童的学前期教学,以引导儿童自主学习的感性教育越来越成为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理念,数字阅读作为当下儿童学习,成长和对外部环境认知的重要方式,在设计的时候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儿童的情感需求,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满足心理、生理的需求,利用各种新型的多媒体交互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避免儿童过于沉迷于游戏的同时达到启蒙教育的目的,制作和开发更具有适应性和新颖的儿童交互性启蒙产品,为儿童启蒙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敏,罗岱.色彩在学龄前儿童APP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设计,2019 32 (06):128-129

[2]艾莎雷,涂阳慧,张艳蕾.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研究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9f7):4-6

[3]方浩,張言林,周婷婷,向梦飘.学龄前儿童教育类APP交互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6,37 (20):113-117

[4] 母丹.基于移动设备的儿童电子书交互性的研究[D].东华大学,2013

[5]丁毅.交互式儿童电子书籍感官体验的营造[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 (05):128-129

[6]李勇帆,李里程.增强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儿童虚拟交互学习环境研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 (01):89-93

[7]张文莉,胡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儿童安全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设计,2020, 33 (15):150-152

[8]周大锫,武文斯.基于增强现实的教育游戏设计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03) 3-4

[9]卢艺舟,苏青.移动端学龄前儿童数学教育类APP的游戏化设计元素研究[J].包装工程,2019, 40 (02):172176

猜你喜欢
认知发展学龄前儿童
中职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英语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众人拾柴火焰高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学龄前儿童第一恒磨牙应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的临床效果分析
优质护理在学龄前儿童急诊清创缝合中的应用效果
城市安置小区的学龄前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措施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