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论治小儿厌食症

2020-02-10 18:13邹杨唐为红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南京210022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厌食症运化五脏

★ 邹杨 唐为红(1.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 南京 210022)

小儿厌食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此病,尤以1~6岁儿童多见,有国内外研究指出,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发生率约为12%~34%[1]。现今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但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其中城市发病率更高。该病主要以较长时间的食欲不振、见食不贪、食量减少甚至拒食为特征。长期厌食患儿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四肢百骸则较易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反复呼吸系统感染,严重可导致佝偻病、贫血,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2]。中医古籍中没有明确提出“厌食”病名,但厌食症的临床表现与“乳食不下”“恶食”“不思食”“不嗜食”[3]等相似。西医将其归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范畴。目前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认为厌食的发生常与喂养不当、饮食习惯不良、胃肠动力不足、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不足、血清瘦素减少、内分泌紊乱、幽门螺杆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4]有关。在治疗方面,并未形成完整规范的诊疗体系,主要针对病因或症状进行治疗,但往往症状改善不明显,症情容易反复,且长期应用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家长及患儿接受度较低。中医因其特色鲜明的理论体系,对小儿厌食症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认识,早在《灵枢·脉度》中就认识到“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近代中医认为喂养不当、他病伤脾、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等导致脾胃失健,纳运失和,脾胃功能受损则造成厌食。治疗上做到辨证论治、病症结合,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治则,辅以益气、燥湿、理气、消食、育阴等健脾助运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燥湿相济、升降有序、运化有常。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中医药治疗该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代文献研究均从内外治法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本文兹在论述小儿厌食症从“五脏”论治,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向。

1 从脾论治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脾主运化水谷,转输精微至全身脏腑肌窍,充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加之“脾常不足”这一生理特性,幼儿常乳食不知自节,家长又缺乏科学喂养,饥饱无度,损伤脾胃致脾运失常,胃纳不和而成厌食。如《古今医流婴幼论》言:“大抵爱子之偏,无出于母,所嗜之食,任其饱足,以致所伤。”《幼科发挥》中提到:“胃者主收纳,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因此,调理脾胃是古今大多数医家的观点和经验。隋代巢元芳云:“小儿肠胃脆嫩,不胜药势。”足见小儿脾胃轻灵,不耐寒热,用药应不偏不倚,不可过于攻伐,伤及脏腑。临床治疗中应结合患儿情况,运用健脾助运之法,用药轻灵以恢复脏气转输之机,使脾气得健,胃气得降,纳运相和,病症自除。临床应用中,江育仁教授就提出“脾贵在运不在补”的学说[5],明确指出“运脾”为治疗小儿厌食基本治则,并注重顾护脾气,用药当以脾胃喜好为要。钱乙善用益黄散、异功散以舒展脾气、补运兼施、脾升胃降达到运脾之效,使得脾胃同调。汪受传[6]根据前人经验,以苍术、陈皮、山楂、鸡内金四味药组成儿宝颗粒治疗厌食儿童,效果明显。方中苍术、陈皮旨在燥湿理气,健脾助运。配合山楂、鸡内金消食开胃,使脾胃同调,升降有序,临床疗效显著。相关研究[7-9]还证明儿宝颗粒通过改变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等激素在胃肠粘膜的异常表达,确实能使机体内胃肠激素处于稳定水平,增加胃肠道蠕动,加快胃排空,增加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粘膜病理结构。

2 从肝论治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在生理状态下,肝气条达,疏利胆汁促进脾胃运化,脾气健运,使得生化有源,水谷精微充足,四肢百骸得养。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脾属土,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土得木而达,即土得木之疏泄才能调达,健运不息。”因小儿生理特性“肝常有余”,在病理状态下时,肝气升发过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横逆乘脾,使脾气不得升清,水谷不化,生化乏源。如唐宗海《血证论》中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而不能疏泄水谷,渗泄中满之证,在所不免。”张金虎[10]认为小儿脏腑娇嫩,神气怯懦,五志尚存,七情渐备,稍遇情绪及精神刺激,损伤五脏,首先伤肝,肝失疏泄,必乘脾土,脾失健运则不欲饮食。《灵枢·杂病》中亦言:“喜怒不欲食。”郑启仲[11]认为小儿肝常有余,精神学习压力常致情志抑郁不解,肝郁气滞,影响脾胃纳运,发为厌食。故“肝郁于脾,胃纳失司”是小儿厌食的基本病机,针对该病因病机,自创“疏肝乐食汤”,用醋白芍、醋柴胡、百合、醋郁金、焦山楂、佛手、炒谷芽、砂仁共奏疏肝解郁、醒脾快胃之法。临床应用中,此方切中病机,效果明显,可使食欲增加,大便调畅,面黄减少,睡眠安好。经济环境的改善,年轻家长在儿童教育中缺乏经验和耐心,面对厌食患儿不知正确引导,时常训斥打骂小儿、逼迫进食,小儿骄横,不得所愿则哭闹不休,心情低落。种种情志刺激,易致小儿情绪抑郁,肝气郁结,脾气不健,纳运乏力而不思饮食。因此,鼓励患儿主动进食,加强心理疏导,排除外界吸引物干扰,改变菜品花样,营造愉快轻松的进食氛围。有研究[12-13]表明愉快轻松的情绪可以兴奋大脑皮层的摄食中枢,反馈调节使消化液分泌,促进食欲增加。

3 从肺论治

肺主一身之气,调畅全身气机。脾主运化水谷,肺气宣发肃降,使脾胃游溢精气输布全身,充养五脏。陈修园《时方歌括》中就强调:“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素问·示从容论》曰:“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脾(土)为肺(金)之母,肺为华盖,易受外邪,若肺气虚,子病犯母,宣降失职,脾气运化乏力则厌食;若脾气虚,母病及子,不能上呈精华润养皮毛,卫外不固则易感外邪,肺脾气虚常相因为病,导致病情易反复。刘弼臣认为肺常不足,易感外邪,肺居上焦,受邪后及易传变至脾,损伤脾气,故治宜调肺健脾,调肺利于健脾,健脾利于护肺,相辅相成[14]。刘克丽[15]也提出肺脾同调,通过补肺健脾,顾护肌表以防复感外邪,阻断厌食症之成因,内补脾助运,调理厌食变化之本。运用沈金鳌所著《幼科释谜》中观音散加减,方中选用太子参、莲子肉为君药,以补脾益气、生津润肺;神曲、茯苓、黄芪、白术、藿香共为臣药,以健脾化湿固表;木香、防风、鸡内金、炙甘草共为佐使,增加健脾开胃之功,防风固表之力。全方补肺健脾,益气固表,补而不滞,标本兼顾,虚实同治,使肺、脾自旺,预防外邪侵袭。临床研究[16]表明该方可明显改善患儿食欲,提高免疫力,增加体重。动物研究[17]也证实了观音合剂能使外周瘦素(Leptin)分泌增加,胆囊收缩素(CCK)分泌下降,降低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进而增强胃肠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胃蛋白酶分泌增加,有效改善厌食症状。

4 从肾论治

肾主藏精,是生命之本源,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两者在小儿生长发育上相互资生,相互影响。《景岳全书》曰:“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本。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精血之司在命门,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门得先天之气,脾胃得后天之气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赖先天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可见脾与肾相互促进,相互为用。严用和《济生方》中提到:“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膈能开食矣。”因此,脾的运化必须依赖肾阳的温煦蒸化,始得健运,若下元虚衰,肾火不能上炎,火不暖土,脾土不得健运可见厌食。如《赤水玄珠全集·卷十三》中所言:“下元虚亦令人不食。”而长期厌食致气血不足,无法充实肾精,肾阳衰惫,不能温暖脾阳,又进一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治疗当补肾健脾助运,宋代许叔微认为肾乃一身之根,提出:“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易消,亦免干渴也。”王应麟[18]认为小儿厌食常因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运化不足乃致肾气未加补养而虚弱,治疗宜补气养阴、健脾益肾,以黄精为君药,益气滋阴润燥、补肺健脾益肾;加茯苓、佛手、木瓜、砂仁共成“厌食合剂”基本方,临床应用,每获良效。王焕禄[19]注重先后天同补,通过脾肾同调,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食欲增加促进气血旺盛,气血旺则肾精充足,生长发育才得以继续。除自拟健脾益肾助运基本方药治疗外,王老尤其叮嘱患儿家长切忌饮食寒凉、不洁、不节、肥甘厚腻等,即使病情好转,仍应时时顾护脾胃,不能放任恣意贪凉贪多。

5 从心论治

水谷精微经脾上输至心,贯注心脉化赤为血,心主血脉,心血养脾以维持其基本功能。若劳神思虑多度伤心,暗耗心血,累及伤脾,则可见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心血失养,临床可见心脾两虚。张丽娟等[20]就主张心藏神,小儿神气怯懦不知主张,对饮食味道无喜欲选择,日久饥不欲食,肌肉瘦削,面色萎黄,身体羸弱。治当以人参、麦冬、石斛、白豆蔻、鸡内金、石韦为基础方加减,以滋养心阴,振奋心气,通达心神,健脾益志。

6 讨论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整体观念”,小儿厌食虽病在脾胃,治疗时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但常须兼顾其他脏腑的影响,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若治疗不当,传变至肝肺肾心,多脏病变互相影响,内外因夹杂致病,终致病情复杂难辩。既往医家均采用“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目前小儿厌食证治尚未完全规范化,在临床中往往方不对症,疗效欠佳。今从五脏分而论治小儿厌食的病因病机及发展传变,小儿厌食总因脾胃不和,但情绪刺激、外感时邪、先天不足、神志欠达等均可影响症状体征及病程。通过学习各大医家证治观点,总结出从五脏论治的要点:从脾论治,当以运脾为主;从肝论治,当以疏肝健脾为主;从肺论治,当以补肺调脾为主;从肾论治,当以补肾健脾为主,从心论治,当注重振奋心气。笔者认为,临床治疗时,首先应仔细分辨患儿厌食的主要表现、轻重程度及累及脏腑;其次,根据首诊辨证厌食累及脏腑的情况,辨别病变主脏,根据“五脏”理论去论治厌食,同时解决兼证,或消导、或通下、或化滞,尤其注意顾护脾胃之气。最后,五脏虽为不同,但又同属一体,病情发展常常多脏合病,治疗时切记兼顾护养,不可只拘泥于厌食本身,防止病情传变、找出病因更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综上所述,小儿厌食的治疗,西医尚不能提出规范有效的解决方案,而小儿厌食的中医证型也尚未规范化,今从五脏论治小儿厌食的综述研究,可以给临床带来新的治疗和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厌食症运化五脏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黄帝内经》的五脏俞穴与消渴相关性探究
仲景五脏温法探析
“五脏神”学说探析
脾主运化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