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2020-02-11 21:18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范式研究者暴力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实现新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关注。但高职院校校园暴力却总是屡禁不止,国内对于校园暴力的研究可谓方兴未艾,从小学、初中到高职、本科,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均有关注,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作为其特殊的一部分,理论分析日渐多元,研究视角逐步转变,概念定义由浅入深。为了使得高职校园暴力研究能够更科学更规范,本文从方法论的视角思考这一问题。

对于一项科学研究来说,方法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能够使科学研究得以正确进行,蕴含着科学研究者开展某项科学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的体系总和,包含着研究取向,研究范式,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因此从方法论的视角看待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的进行,研究者需明确研究取向,解构研究范式,强化研究方法以及转化研究视角。

一、研究取向:植根理论自觉的实践研究

研究取向是指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活动过程当中一种主观的价值立场,体现着研究者的价值目的和学术追求。每一种研究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导向或者价值追求,高职校园暴力研究是为了什么?达到什么目的?追求什么?近些年高职校园暴力时有发生,加强此方面的研究旨在为解决现实高职院校校园暴力问题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创建平安健康校园。同时,高职校园暴力研究是为了从一个个校园暴力的真实案例当中找到规律和突破口,遏制校园暴力。许多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反映校园暴力研究是那些所谓研究者们的事情,他们的目的只是利用校纪校规管好学生就行,和学术研究没有太大的关系。当前,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研究总是出现实践先行的情况,理论发展跟不上实践变化,造成这个结果主要是由于研究成果缺少理论关照,研究者缺乏根植内心的理论自觉。高职学校校园暴力过程中产生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型校园暴力形式的不断出现,这些都未得到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正处于深化拓展阶段,大多数研究偏重于针对校园暴力的概念、特征进行解析,以及对产生原因和对策建议进行思辨性论述,具有理论自觉的实证性研究较少,因此推动校园暴力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开展具有理论自觉的实践研究是学界必须形成的新的研究取向。本文所倡导的根植于理论自觉,是指研究者不需要套用高深、宽泛、空洞的理论,是在研究过程当中找寻真正具有实践指导作用,形而中和形而下的具有永恒实践价值的理论指引。当前高职校园暴力研究中心存在理论建构不足,未指出高职校园暴力的特殊性,缺乏自己的话语体系,今后应坚持高职校园暴力研究的实践性,从教育实践、人生实践和社会实践的现实关系入手,积极主动地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彼此的关系做实质性的探究,从而拓宽研究者的理论视野,重构他们的认识框架,使高职校园生活呈现出新意义,臻致新境界。

二、研究范式:“问题—对策”研究范式的解构与建构

范式最先产生于哲学概念,指的是一项科学研究当中学术共同体或者学术团体所共同采用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研究范式是指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对其进行研究活动当中所依照遵循的基本规范和结构框架得共同认识。针对目前国内高职校园暴力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其进行反思和研究,目前主要是基于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之上的“问题-对策”研究范式,依靠实证性的量化研究方法来测量和评估问题,然后提出一系列的应然对策。随着唯科学主义对教育的影响,研究者追求“技术理性”,形成了对科学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过分迷信和信仰,但是,不同的学科视角总是带来不同的研究范式,又由于探究教育研究的本真,重归现实与存在的传统教育哲学,必然需要我们重新理解并解构过去的“问题-对策”研究范式。

解构,英译为“deconstruction”一词,其原意是分解、拆解、揭示等,指对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思维解构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本文所谓的“解构”,指的是对过去高职校园暴力研究中以政策和制度为导向的研究范式的分析和分解,建构以人文主义研究范式为主实践研究,重在突出人的个性关怀,反对“价值中立”“理性独断”和“主客二分”的逻辑与理念基础,在之前的“问题-对策”研究范式中,思维的方向始终是“外向的”,不触及研究者自身的条件、利益和生存方式,认为不这样,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就会大打折扣。高职校园暴力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研究范式是有温度的研究,不是主客二分论,研究者带着人性关怀和价值立场深挖事件背后的原因,强调与被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也就是说,在思维的方向上始终有一种来自“内在的”“人”的注视,理解其背后的成长之痛。研究者在实际研究当中,可以更多的采用如人种志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参与观察法等。

三、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整合

国内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产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的反映,更是各种矛盾交织产生的社会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仅从一种视角出发研究,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必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揭示其本质,也不能阐释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更不可能深刻地认识其发生机制。因此,唯有从多视角,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才可能形成完整的认识。灵活整合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称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法。”当前,国内高职校园暴力研究方法亟待规范化与多样化,大多研究主要是针对现实高职院校内的实际状况量化总结分析为主,思辨式的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概念、特征、状况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立足于证据的实证研究,关注主客体互动的质性研究偏少,缺乏多学科的整合及灵活运用。

多学科的参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研究视角的局限,需要学者经常性的在学科的边界进行交叉学科的研究,具有多种学科背景的研究者更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高职校园暴力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因此,对此类问题的观察需要诸多不同的角度,通过多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来分析,站在不同的理论视角关照现实问题,有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的交流和对话。高职校园暴力研究亟需这种多学科的交流和对话,是多学科交流与对话的思想平台。那种把高职校园暴力研究基础局限于“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单一学科的研究途径是片面的,既不利于职业教育学科自身,又不利于所研究的问题。对于高职校园暴力研究而言,是一种凝聚,一种邀请,一种在各种不同学科之间的一次思想旅行。

四、研究视角:他者视角的关照与渗透

他者,英译为other,是一个抽象的代称。他者问题的提出具有深远的哲学思想史的背景。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与他者不是具有明确界定的概念,因为两者总在相互变化的关系中被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人们开始觉察到法国思想家德里达提出自己的“延异”理论,他反对二元对立范畴中将“此者”与“他者”截然分开的做法,应该是此者与他者相互延异,使得此者与他者相互渗透,密切交织,达到“此者”是“延异”中的“他者”,而“他者”是延异中的“此者”,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从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研究方法来看,经历了对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概念、性质和特征的讨论到实证分析的多元化发展路径,大多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现状及问题,质性研究少之又少。在国内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的研究当中,研究者总是站在其他学科的视角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与被研究者保持距离,研究结果总是从学校、家庭、社会提出“规范-律己”,缺乏深度的主体方实践性相关研究,这样通过研究提出的对策转换成实践往往会出现问题。

本研究认为在高职院校校园暴力研究当中,应加强“他者”视角的关照与渗透,这意味着研究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研究者在研究过程当中应最大限度地缩小“我-他”人际距离,深入到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真切的体验和认同,有意图的形成我与他的共同叙事,通过这种他者关照以及浸入式体验来消除主客体对立的局面。在具体的研究中,可以多采用个案、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参与性观察等质的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对暴力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深挖,了解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复杂的、深层的心理生活经验,对暴力现象的整个脉络进行详细生动的动态描述,形成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相互关怀与积极理解,在互动当中建构理论和知识体系。

猜你喜欢
范式研究者暴力
反性别暴力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第二章 暴力原则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暴力”女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