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民主观的政治宣言*
——基于《共产党宣言》的诠释

2020-02-11 14:07王会民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杨 亮,王会民

(1.闽江学院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2;2.河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距今发表已经170周年了,关于《宣言》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讲的非常清楚“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1]5正因如此,《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1]23列宁就认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2]5。可见,《宣言》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仍然需要深度挖掘。然而,以往研究大多拘囿于其中的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原理,而对其中的政治哲学,尤其是蕴含丰富的民主思想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导致一些西方学者对《宣言》所呈现的民主思想持批评、质疑态度。基于此,通过对《宣言》及其七篇序言的文本重新阅读,探求马克思的民主思想,对反驳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民主观的歪曲,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

马克思在《宣言》中,对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贡献是与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同步进行,对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局限与当时的时代境遇密切相关。

(一)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回答历史之“谜”

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了关于对历史之“谜”的回答。黑格尔从哲学辩证的视角透析历史;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待历史;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从人类本性出发,以阶级结构、阶级关系以及阶级对立解读历史;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以理性为基点重构历史。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前人先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逐渐找到了认知历史的金钥匙。这把钥匙,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与了概括性说明,正是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并为解决这个苦恼的疑问,马克思研究的方向从法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开始从关注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转向了物质的生活生产关系领域,走进对市民社会的剖析,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了总结性阐释:“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3]544

《宣言》在发表之时,马克思已经完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其实,在1883年《宣言》德文版序言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基础。”[1]9马克思自发现这一科学理论,就开始用这一范式分析历史,并向全世界阐述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举起了“两个必然”大旗。在这方面,马克思讲的很清楚:“当我们当时从这方面或那方面向公众表达我们见解的各种著作中,我只提恩格斯与我合著的《宣言》和我自己发表的《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593。正是对历史之“谜”的科学回答,把历史的前进建立在经济生产的基础之上,为全面客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提供了正确的哲学基础,并为分析资本主义民主制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从历史回溯中透析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性

马克思以生产力发展为整体分析范式,从历史回溯中系统考察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这种进步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资本主义生产力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其二,建构与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民主政治的历史进步性。

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1]33在这个变革过程中,资产阶级成功实现了自己阶级统治。首先,资产阶级成为社会革命因素的倡导者,他们是从中世纪的农奴中分化出来的城市居民,伴随着美洲和新航路的开辟,运用交换手段,促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变革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造成封建经济解体。其次,资产阶级逐渐成为领导阶级,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和现代化大工业为资产阶级实现阶级统治,占据话语权提供了坚实基础。这里,生产力发展的巨变成为主导世界的强有力的来源,在这个方面,马克思也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认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36

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动相应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进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要粉碎旧的、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古老的、田园诗般的宗法关系必然终将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资本主义民主对封建专制的胜利。正如马克思认为的资产阶级发展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1]33。可见,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进步性时,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历史进步性基础之上。因此,民主制度永远不会“独树一帜”,而总是存在各种“相互关系”之中,它受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也深受生产关系的影响,这就是“活生生的历史辩证法”[2]250。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的进步性也是短暂的、必然要被更高的民主形式代替。

(三)从现实分析中剖析资产阶级民主的虚假性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从现实上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局限和资产阶级代议民主制的虚假性。

正是从现实性出发,首先,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适应性上,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照自己的面貌建构自己的世界。其发展的片面化和不均衡化体现为“四个从属于”。其次,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冲突性上,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1]37所谓的类似,就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已经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造出的魔鬼无法驯服,表现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荒唐的社会瘟疫、一时的野蛮状态、普遍的毁灭战争。这种社会制度无法容纳新的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的代议民主制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形态发展的需要,相反变成了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恰如恩格斯所批判的“一切反动的东西那时都将戴上民主的假面具”[4]252。

这种民主的假面具,资产阶级以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构建起虚幻的政治共同体。资产阶级的代议民主制,在本质上也始终不过是资产阶级实现其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它仅仅是资产阶级抑或中产阶级所享用的政治形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形式,是有产者对无产者实现阶级统治的一种隐蔽手段,是资产阶级对人民群众的专政。人民根本不会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中获得对自己实质性的影响。用马克思的话说,资产阶级代议制“不过是管理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的委员会罢了”[1]33。列宁讲得更透彻,它是“一种残缺不全、贫乏的和虚伪的民主”[2]261,形式上的精美包装,程序上的精心设计,都难以隐藏了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目的指向。

二、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实现的实现条件与价值目标

对资本主义代议民主制虚假性的层层剥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取得国家政权,发展经济,建立无产阶级新型民主。

(一)实现方式:阶级斗争是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实现的路径

《宣言》开篇就提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31无产阶级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然要诉求于阶级斗争。民主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的一部分,阶级斗争也是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实现的基本前提和路径。

在《宣言》中,马克思鲜明地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1]52。首先,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的不可调和。从劳动的结果看,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从资本权力的运作看,工人变成机器的附属品,人的交往关系变成纯粹的金钱关系。从经济危机的解决方法看,通过社会变革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人民群众遭受的社会瘟疫也越来越多。在这样处境下,无产阶级只能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统治,为建设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奠定政治前提。其次,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觉醒看清了资产阶级政治共同体的虚假性。无产阶级经过无数次的磨砺,已经由自发走向自觉,在觉悟的无产阶级看来,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的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虚幻共同体背后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无产阶级只能通过阶级斗争,打掉罩在资产阶级利益至上的坚固硬壳,使权力回归人民,实现政权的真正民主化。最后,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拒绝社会革命,只有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马克思认为,这些社会主义者力主幻想通过唯一的、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力图使工人厌弃一切革命,认为工人只要物质生活条件、经济条件的改善等好处就可以成功实现社会的变革。而且,他们企图通过一些细枝末梢的、小型的实验,示范的力量进行变革。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在发展过程中成为“怯懦的悲叹”、“萎靡的文献”、“新的社会福音”。由此,马克思公开宣布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社会制度来获得整个世界。人类的解放只能首先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以此来构建起无产阶级的新型民主,为多数人服务,诠释了马克思民主观的政治宣言。

(二)发展条件:经济基础是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实现的基础

马克思不仅科学预测了无产阶级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即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并争取民主,还从无产阶级运动中预判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发展条件,即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如何建设,如何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发展必须建立起配套的经济计划和发展战略。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分析,经济基础与民主建设虽然处于双向互动的关系,但是从根本意义上讲,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换言之,经济发展是民主发展的基础。细言之,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实现程度决定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变化和实现程度。这就要求,首先,转变经济结构的性质,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不同,无产阶级民主通过废除资本阶级所有制,建立新的所有制形式,把资本变为具有社会性、共有性的从而消除阶级性的共有财产,为人的独立性和自由个性的回归奠定基础,更是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发展前提条件。其实,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从经济学和哲学的视角提出了对私有财产进行积极扬弃,建立共产主义所有制。《宣言》对未来所有制进行了进一步探讨,鲜明地提出“共产主义的特征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1]45。其次,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发展奠定基础。无产阶级获得胜利之后,必然面临着新型民主发展的条件及限度问题。《宣言》提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条件的丰富对发展无产阶级民主及其实现程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并尽可能增加生产力的总量。”[1]52因此,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是无产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资格,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无产阶级实现民主大发展的资格。最后,概括性列举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过渡性措施主要包括发展生产,逐步把工业同农业、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逐步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最后实现阶级的灭亡。总之,未来社会应该通过转变经济属性、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人与社会各方面进步,为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发展提供良好前提和推进基础。

(三)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实现图景

《宣言》以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哲学基础,从民主与人的自由发展中阐述了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未来图式。

无产阶级新型民主要消灭资产者的个性和独立性,实现的是一般群众的民主。它消灭了资产者的个性和独立性,抛弃了现实制度下的有限民主,是充分展示每个人的个性、自由的民主。正如列宁强调的,在民主的问题上,把重心从形式的平等,“转到使被剥削劳动居民群众能实际上享受自由”[5]67-68。同时,马克思也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新型民主并非社会政治形态的终结,它只是民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正如资产阶级民主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国家制度的上层建筑也将随着国家的消亡而走向终结。《宣言》鲜明提出,在未来社会“当阶级差别在发展进程中已经消失而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手里的时候,公共权力就失去政治性质。”[1]53通过这一无产阶级民主形态的过渡,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必然走向“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53从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图景中,每个人都是真正的、自由的个体,人人都是自由自觉的社会活动者。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切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价值追求,也是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最终归宿。

需要理清的是,马克思并不是从抽象意义上谈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是从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结合起来综合考察。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得到了全面发展,自由将高度发展,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还会由于彼此利益目标相同而和谐融合。人们自觉地把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个人要求结合在一起,为自己和社会服务。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客观历史运动的过程,也是主体实现自身能动作用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追求解放,不断改造现实关系的过程。

三、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实践尝试与当代价值

马克思民主观在蓬勃发展的革命运动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共产主义同盟的成立为马克思民主观的实现、丰富和完善提供了理论的实践基础,同时,也为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一)实践尝试:从共产主义同盟的实践中总结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一般规律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批判的武器最终要变成武器的批判,对无产阶级新型民主的本质、发展条件和价值归属作出相应规定,这是马克思民主观的理论起点,而共产主义同盟的建立则是实践起点。

马克思民主观不仅是一种政治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民主理论,指导19世纪中叶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革命实践。从《宣言》写作的初因看,它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委托马克思、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自从发表以来,受到各国工人的热烈欢迎,很快就在国际工人运动中传播开来,把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不断推向前进,并在部分国家变成现实。而且,恩格斯在回顾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组织建设时说:“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这个新章程曾交付——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6]236在组织的实现工作中,确立坚持用无产阶级民主原则为指导,主要做法是:摒弃秘密活动的话语方式,确立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机构;代表大会是最高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必须向代表大会负责并向它报告工作;委员会委员由选举产生并随时撤换;违反同盟的原则者,视情节轻重令其离开或开除;删除接纳新成员的复杂的、神秘主义的仪式,规定了盟员的权利和义务。

从入盟条件、选举方式、任用程序、名称的更改等多方面看,关于无产阶级同盟的组织原则、机构规定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民主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民主一般规律的粗略表征。另外,同盟还把民主和集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发挥了盟员和各级组织的积极和创造性,又用严格的纪律把同盟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坚强整体。

(二)当代价值:马克思的民主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与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相比,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相对薄弱。研究马克思的民主观,对于恢复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地位,对于评判西方民主的挑战,对于在新时代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篇章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其一,秉承马克思民主思想精髓,永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客观而言,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与马克思民主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种认为马克思民主观已经过时的论点在一定时期内很有卖点,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成果正是以马克思民主观作为理论基础,依然证明了马克思民主观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分析方法,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7]36它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扬弃了资本操纵,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仅要实现政治民主,而且还要实现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强调民主既是人类自由精神的能动体现,也是利益表达的有效途径;既是主体性个人的自由生活权利,也是平等参与政治权力。虽实现道路坎坷,但前途光明;它秉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效统一。实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科学、民主与法制、目标与路径、选举与监督的有效统一。总之,只有坚守马克思民主观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道路会更加广阔。

其二,辩证审视西方民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信。马克思辩证地审视了资产阶级民主,既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进步性进行了高度赞扬,又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内在缺陷进行了无情批判。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过程中,也应该以辩证的态度审视当代西方民主。诸如,“民主灌输论”“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等思潮此起彼伏。但是我们也看到,“民主灌输”往往遇到的是水土不服,拉美许多国家掉进了“民主陷阱”;“民主万能论”往往是话语渲染,民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形式完美不代表内容充实,程序完好掩饰了实质虚假;“民主终结论”往往摒弃发展性,推进单一化,评价西方化。因此,正确认识西方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借鉴有益成果,获得思想资源,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此同时,科学认知西方民主的本质,透析虚伪性,追溯缺陷性,保持警惕性,克服负面性,实现对西方民主的超越,展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树立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更好彰显马克思民主观的当代价值。

其三,立足新时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对马克思民主观的理解,既要从整体上借鉴和发展,也要从时代性上承续和创新,不断拓展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新境界。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7]10,这就我们当今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新的历史任务。因此,立足新时代,解决新问题,承担新使命,踏上新征程,客观上需要探索、发展、创新马克思民主观,需要在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上作出新概念新表达。从逻辑生成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其理论成果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道路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立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历史传承和当代发展,走出一条具有内生性、人民性的发展道路,为落后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施路径。从改革动态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监督职责;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倡导广泛、多层、多元参与,实现有事好商量,商量有成效,并为当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提供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资产阶级宣言
青春宣言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杭州宣言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第一支资产阶级军队的创建者——克伦威尔
俄国资产阶级军事改革家——米柳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