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园城市理念的美学逻辑与实践意义

2020-02-12 05:31
江西社会科学 2020年12期
关键词:花园公园理念

公园城市是习近平总书记城市文化思想的集中体现。公园城市理论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大实践,彰显出新时代城市建设应具有的文化品质和发展趋势。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相比,在提出语境、包含范畴、实现路径和所属思想体系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不仅更加鲜明地体现出新时代城市在文化建设领域面临的突出矛盾,也凸显公园城市是极具中国特色化的实践,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创意的驱动性、城市的生态性和城市的宜居性等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城市发展与建设多有论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时提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1]公园城市理念是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的重大探索与突破,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对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变革与面临的突出问题的高度回应和理论总结。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公园城市是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在当代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延伸与拓展,是美学与城市发展的高度融合,彰显出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向。

一、公园城市理念的美学逻辑和现实基础

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是在新时代城市全面推进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宏观背景下提出的。当前,我国城市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19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60.6%。从普遍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化水平达到60%之后就会进入相对成熟的提升发展阶段。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适应了城市转型和提升发展的战略要求,推动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城市发展相结合,破解了当代城市面临的问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质。

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讲,美是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发展固然要追求物质财富,也应遵循美学的逻辑。芒福德指出:“城市在其完整的意义上便是一个地理网状物,一个经济组织体,一个制度的过程物,一个社会战斗的舞台,以及一个集合统一体的美学象征物。一方面,它是一个为日常民用和经济活动服务的物质结构。另一方面,它是一个有意为了有着更重大意义的行动以及人类文化更崇高目的而服务的戏剧性场景。城市促进艺术,并且本身就是艺术;城市创造剧场,并且本身就是剧场。在城市,作为剧场的城市中,经由人性、事件、团体的冲突与合作,人有目的性的活动被设计和构思成为更重要的高潮部分。”[2](P507)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经济物质的物理城市,更是一个追求美的艺术性、人文性的城市。尽管城市社会经济等物质性的发展往往表现出优于城市美学、人文内核发展的趋势,但仅仅在经济物质基础这一层面无法发现和解释城市的本质,而且相较于城市所呈现出的可观、可验的经济繁华,城市发展的美学逻辑是更为深层次的逻辑,更能触及城市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性从文学、艺术的象牙塔融入社会生活,一些新兴泛审美的艺术活动或准审美的艺术活动开始勃兴,大众文化、消费文化、视觉艺术开始成为文化生活的主流,文化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各类审美活动发生了显著变化。“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逸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而深入到大众的日常生活空间。”[3]审美的日常生活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且随着审美日常生活化的深入推进,审美开始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进行融合,成为城市发展亟待思考的维度。当美学的逻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维度,意味着审美经由文化艺术、日常生活之后,最终拓展至更为广泛的社会载体——城市。某种程度上,当代美学源于城市生活,城市成为生活美学存在的土壤。因此,当审美与城市结合之后,审美活动就不仅仅限于城市广场、街心花园、超级市场、购物中心等城市的个体空间单元,而且是纳入到城市的整体规划、城市风貌、空间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之中。

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是美学逻辑在当代城市实践中的集中体现。这一理念从美学高度和艺术规律的角度认识和把握城市艺术、城市文化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着力于阐释美学逻辑在当代城市中的具体体现,并预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但需要指出的是,公园城市并非一个纯粹的美学话题,其具有很强的现实基础,着眼于改革开放4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城市较为注重以经济生产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对城市专业化分工、要素空间配置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等方面有所促进,城市各类设施的实用性功能得到逐步完善和彰显。但与之相比,对城市设施以及城市整体风貌的审美价值则相对忽略,由此造成当前城市发展中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市同质化现象突出,大广场、大高楼、商务区、综合体等比比皆是,文化特色不鲜明,千城一面。其二,城市过于关注功能性设施建设,在功能分区、路网建设、绿色环保、休闲娱乐、设施便利等方面忽略人文关怀。其三,城市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严重。不少以开采煤炭、石油等资源为主的传统城市,随着资源枯竭,出现严重的产业衰退和生态破坏,城市转型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发展乏力。

公园城市理念应运而生,恰恰是从美学的角度回应当代城市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城市是美学走向生活的典型场景,在美学的视野下,城市是一件由人创造出的艺术品,而公园城市就是这件艺术品的具体承载形式。在这一概念范畴中,公园对城市生态、城市文化的追求是应有之义,而当生态、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之时,具有浓厚审美色彩的生态经济、文化产业便可相继涌现,这就为城市转型创新发展孕育出驱动力和增长点。易言之,公园城市以美学的逻辑破解城市面临的困境,为城市的转型升级创造性地提供可操作性方案。

可以说,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既是一个自然生态概念,也是一个文化美学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向外拓展。它具有内在的美学基础,又对当下城市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观照,是城市美学的生动实践。所以,公园城市的理念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是对中国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高度概括和中国城市发展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公园城市是当代中国城市的特色化实践

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实践,为公园城市理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理论上,公园城市是城市美学的集中体现;在实践上,公园城市是审美活动与整体城市发展的高度融合。作为一种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城市发展理念,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公园城市”都不同于20世纪以来流行的“花园城市”,是一种极具特色化的城市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

花园城市是英国社会活动家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日的花园城市》(原书1898年出版时英文名称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此后在1902年再版时,更名为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此后作为一种世界性运动,对世界城市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在称谓上近乎一致,但在内涵和外延的指向上却相差甚远。因此,理解公园城市有必要将其与花园城市做一个对比,以突显公园城市的特色化实践。总体而言,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存在以下不同。

第一,提出的语境不同。语境直接决定着命题的意义与指向。花园城市是20世纪初,为解决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城市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而提出的。“大家几乎一致对人口将继续向已经过分拥挤的城市集中、农村地区将进一步衰竭的问题深感不安。”[4](P3)如果这种“现实的最大危险”不能得到缓解,“城市确实日复一日地变成人类的坟墓”。[4](P3)因此,为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霍华德提出花园城市的理念,在中心城市之外建设数个卫星城市,承载部分中心城市功能,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以绿地相隔,最终形成一个半径为1.2千米的花园城市。与花园城市凸显城乡间的矛盾相比,公园城市回应了进入新时代后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也构成了审视一切问题的宏观语境。就城市发展来讲,我国城市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后应着力解决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城市是审美的意象。“城市基于其视觉特性,也为审美鉴赏提供了丰富的意象,对城市的审美鉴赏遵循参与城市空间的活动体验,这些活动延伸到了视觉之外。对建筑、商业、政府、工业、交通和文化生活的参与都提供了审美参与的可能性。”[5](P146)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城市美学层面集中体现为城市建设存在审美误区,即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千城一面、城市本身的“摊大饼式扩张”,以及城市内部设施风格、色彩的混搭,造成了城市的审美疲劳和审美混乱。因此,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有必要从审美的角度重构城市的发展理念,不仅凸显城市建筑本身的形式美,更要注重城市的整体风貌,区域风格之间的变化均衡,即在公园城市的视域中城市是一件公共艺术品,旨在通过遵循审美的逻辑,构建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城市。

第二,包含的范畴不同。范畴是人们认识的对象,在这里体现为理念关注的具体问题。花园城市思考的是城市与乡村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联动关系。霍华德认为,城市与乡村不能截然分开,解决城市与乡村各自存在的危机,必须构建城市与乡村二者之间的新型关系。“这种该诅咒的社会和自然的畸形分隔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4](P9)因此,花园城市就是城市乡村关系的具体体现,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理念。

公园城市则直面城市本身,探讨城区与城区之间的联动关系。公园城市的提出有具体的针对对象,注重城市新区、城市、经济区域之间的联动。这就意味着公园城市这一理念思考的是点与面的范畴关系。这种点与面的关系一方面包括城市新区与老旧城区的联动关系,另一方面也包括节点城市与经济带之间的联动关系。某种程度上,公园城市更为注重区域/城市对城市及其周边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这种带动和辐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包括文化和生态的内容。在整个区域经济中,公园城市充分发挥绿色宜居的城市特点,集中承载现代休闲功能,以文化和生态等为主导的差异化发展,推进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优化。

第三,实现的路径不同。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在实现路径上具有显著的差别。花园城市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它的实现关键在于取得土地,因此,霍华德提出,公园城市的收入和来源都是低廉的农业土地。通过借款购得低廉的土地以建设花园城市,把城市租借给城市市民,所得的租金收入一方面用于市政建设,另一方面用于支付借款购买土地的本息,而“大量人口的存在赋予土地大量额外的价值……而且显然,在有某种预见和事先安排的情况下,这种增值会成为这些移民的财富”[4](P20)。由此可见,花园城市的实现路径带有浓重的商业气息,是资本运作的结果,它的营收希冀于外来人口的汇聚而带来的区域升值。

与花园城市相比,公园城市建设则采取了另外的路径。公园城市不是通过增加城市公园或公园叠加的方式进行建设,而是以更为综合的方式推动城市建设。公园城市建设是一个较为综合的系统性工程,至少应包括生态、文化、经济三个要素。生态是公园城市最基本的要素,从较为狭义的层面来说,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承担着为市民提供休闲游览空间、环境净化、景观塑造等功能。从广义的层面来说,公园城市是城市应坚持的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它要求一改过去以工业为主导,以破坏环境、攫取资源为代价的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公园城市的关键性因素,这不仅是因为文旅融合时代,文化要为旅游等产业赋能,更重要的是新时代涌现出的新业态、新动能具有高度的文化属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公园城市具有较强的文化特质,能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质。经济是公园城市的旨归,无论是生态属性还是文化属性,最终都要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服务,而且生态、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而催生出的生态经济、文化产业为城市新旧动能的转换提供了重要支撑。因此,在这个维度上,公园城市比花园城市更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更合乎现代发展潮流的城市理念。

第四,思想体系不同。花园城市与公园城市所依托的思想体系亦有差异。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意在通过构建新型的城市与乡村关系推进社会改革,但这一理念受到“乌托邦”思想的影响。正如彼得·霍尔和科林·沃德在数年之后审视和反思这一理念时所指出的那样,花园城市的根本理念是无政府主义与集体合作,“这里的理想画面是一群无政府主义信徒之间的合作,一种不需要大规模的集权政府部门介入和干预的合作模式”[6](P24)。也正因为如此,尽管霍华德的花园城市理念出人意料地以极快的速度传遍整个欧洲,成为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的重要参考理念,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原原本本地采纳霍华德花园城市的实现路径,以致“霍华德的优美设计在移植到欧洲这片土地的时候,失败了……结论是非常明确的:欧洲大陆要么不理解霍华德的论点,要么有意歪曲他的理论,这一现象在各地都表现得非常一致”[6](P70)。可以说,无政府主义与集体合作的模式是一种极其理想化的“乌托邦”思想体系,尽管它的初衷是为破解当时英国亟待解决的城乡难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忽略了政府、市场、投资者、私营承包商、个人等相关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因此难逃最终失败的命运。

公园城市是以唯物主义为思想支撑,公园城市建设不仅仅追求经济增长和实现经济效益,而且更加注重公平正义的人文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这是充分吸收中外城市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以及总结我国城市化进程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城市发展要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7]单从这一点来讲,公园城市解决的不是城乡关系的问题,而是城市自身问题,与花园城市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下,发展公园城市需要综合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明确生态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和保障,为城市发展划定生态控制线。在城市区域和城市之间确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突出城市文化的差异化,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经济是城市的实体,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建设公园城市是探索生态、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公园城市与花园城市的不同与差异,充分体现出公园城市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性概念。公园城市的提出意味着城市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原来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业发展模式向更为注重生态、注重人文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这种转变表明城市在谋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已不再是唯一的发展要素,而是追求经济与生态、文化的平衡。

三、公园城市理念的实践意义

公园城市已然成为指导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尤其随着《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等文件的编制与发布,国家、城市与公园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公园城市已经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公园城市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化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化人本思想的吸收。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集中体现为城市的公共属性,即城市不应脱离人而发展,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在新旧城区的发展中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老城区的城市更新采用纯粹商业开发的模式,将老城区原住民迁出,或原住民在旧城开发中始终以一种“边缘人”的身份而存在,新城区则一味地开发为纯工业区或开发为商品楼盘,提高交通、交往、生活的成本和压力。所以,以人为本作为公园城市的价值导向,将原来城市发展的工业逻辑转向人本逻辑,在城市发展中把满足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作为城市的根本,进而实现了城市由生产导向到生活导向的模式变革。

第二,强调创意对城市的驱动作用。公园城市是推动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和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导性理念,强调生态、文化和经济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但是,生态、文化和经济在公园城市中并非是孤立的,而应是融合的,也只有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公园城市作为先导性理念对城市的促进,而这需要现代创意对生态、文化和经济三者融合催生出新的业态。“创意的本质视为一种足智多谋的能力,不仅会评估,还会设法寻求对策,以解决棘手、突如其来和不寻常的问题或状况……是利用智慧、发明、一路学习等特质的应用性创造力。”[8](P57)在创意的催生下,集休闲、观光、民宿、采摘、娱乐、健身、科普、景观、教育、垂钓、餐饮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经济,以及新闻信息服务、出版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装备生产和文化消费终端生产等主要类别的文化产业诞生。要素融合支撑下的绿色生态经济和文化产业既是公园城市建设的载体,又是公园城市发展的依托,因此,这就使得未来以融合经济来审视和衡量公园城市成为一种可能。

第三,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近年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已融合在各领域的工作中。生态作为重要的要素与城市的融合,既有助于构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自然环境的结构整体性、功能自调节性、生物组合多元性、景观配置协调性,也有助于构建城市的人口、资源、住宅、就业、交通、教育等为要素构成的整体生态平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共同发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指出,公园城市是“探索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开创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路径”[9](P94)。这就意味着,公园城市以“绿色优先、生态发展”为根本,它的推进与实施,以城市为节点,将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必要条件,对维护城市自然生态平衡和整体生态平衡,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并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某种意义上,公园城市战略是以城市的绿色生态为着力点,在城市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高度的联通性,并形成一种优化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功能。公园城市意味着城市进入以追求内涵化和品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冷漠的邻里关系、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乏等现代“都市病”也在日益凸显。因此,强调公园城市的宜居性,就是凸显居民对公园城市的幸福感、获得感和体验感。因此,建设公园城市,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功能,首先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合理安排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布局,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对基本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打造更为便捷的“一刻钟社区生活服务圈”,形成绿地系统完整、产业结构优良、市政设施便捷的园林城市格局。在加强城市硬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关注城市软环境的建设。一个具有高度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的城市环境,对增强城市居民的认同感、凝聚城市居民的归属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公园城市建设中,强化人文关怀对城市发展的支撑,进而使之成为推动公园城市发展的动力。

四、结语

总体而言,公园城市是一个发轫于当代城市的美学需求、具有坚实的美学逻辑和现实基础的城市发展理念。公园城市理念体现了我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怎样实现城市发展等重大命题,做出的探索和回应。这种探索是在尊重自然规律和城市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以西方为中心的城市现代化路径和治理方式的一种超越,是对城市发展道路的拓展,是在中国城市实践中总结提炼出的具有普遍意义和世界价值的城市创新发展经验。在全球城市面临传统经济产业衰退、“大城市病”日渐突出、逆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等结构性变化的历史语境下,公园城市作为统筹生态、城市、区域、人文、审美等各要素的城市发展模式,重新配置城市发展资源,激发出了城市重获生机与活力的动力。

猜你喜欢
花园公园理念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在公园里玩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一见如故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