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校师德师风提升路径分析

2020-02-14 05:56刘心
神州·上旬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社会舆论师德师风高校教师

刘心

摘要:教育对国家民族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校教师是落实教育工作的关键群体,其思想品德与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本文简要分析当前社会师德师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阐述高校提高师德师风建设质量的路径,只有切实提升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与职业修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

关键词:社会舆论;师德师风;高校教师

前言:

师德是指教师所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师风是指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高校能否培养出符合社会时代发展、国家民族进步的优秀人才,关键在于教师。师德师风是评价一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关键因素,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具有极大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教师必须约束自身行言举止。

一、社会师德师风发展存在问题

(一)教师对师德师风缺乏正确认识

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责任心与奉献精神,对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正确认识,具体表现为不能对岗位尽责,比如上课时忽视学生管理的重要性,自顾自在讲台上照本宣科,完全不在意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又如极少或不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交流,从不向学生提供生活困难与心理健康上的帮助。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是高校教师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根本原因是高校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关注度较低,没有针对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提升工作。

(二)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有待提高

高校教师思想品德修养较低的表现是:第一,教师过于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平时不认真上课和科研,反而利用教师身份为自己谋福利,比如学生不给教师送礼,考试便不故意不给学生合格。第二,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时,没有给予其指导,例如,某教师为了考博士积累经验带了一组本科毕业生,但从题目确定到論文修改基本没有进行过指导;又如,某些硕博导师在学生时,仅将其作为帮自己收集资料的免费劳动力,并未给予其学习与研究上的指导,严重败坏了教师行业风气,降低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

(三)教师群体过度安于现状

当前社会就业相对困难,不少硕博研究生将成为高校教师当做“铁饭碗”,但任职之后发现薪资待遇与自己的预期相差较大,加上不愿意努力“熬资历”,逐渐产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理。主要表现在:第一,极少参与科研活动,即便参与到科研队伍中,也是以“蹭经验”为主,只要不指名分配任务便能躲就躲;第二,在上课之前并没有认真收集资料、制定教学规划,上课时也是照本宣科、极少与学生交流,课后从不为后进生提供辅导帮助,临近考试帮学生划重难点,为了表现自己教学水平较高,通过给人情分的方式降低挂科率。

二、高校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

(一)针对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

高校若想提升师德师风建设质量,必须确保教师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正确认识自身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起的作用,此外教师还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与奉献精神,这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首先,高校应针对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形成无私奉献、认真负责的良好教学观念,只有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忘我工作,不被社会上的不良思潮影响;其次,教师应秉承终身学习理念,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磨炼教学能力,致力于提升职业道德修养,这是确保教师能够准确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关键;再者,教师要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关心其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及时发现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或直接或委婉的手段解决,以此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教师要革新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充分发挥现代新型教学模式与先进信息技术的作用,借鉴网络上的优秀教学经验,向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以此实现有效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为建设良好师风贡献力量。

(二)提升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水平

为了规避送礼、请客等不良现象,高校应针对教师的思想品德素养加大管理力度,结合教学管理实际制定完善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将职业道德、品德修养作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分级聘任的关键标准,同时实行一票否决制,要求考核人员秉承客观公正的态度给出评价,此举有利于避免思想品德素养水平较低的教师“凭借关系上位”,对营造良好师德师风建设环境具有重要意义[2]。对论文指导教师的表现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标准除了教师自己的科研项目,还应包括所带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给出的评价、其他教师给予的评价等,必须严厉处罚违反师德标准的教师,如此方能保证师德师风建设真正落实到教学科研各方面。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

1.坚持科学性原则

高校若想提高教师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除了加强教育培训与建立强制性制度之外,还可以采取构建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的方式,通过物质与精神双层激励,促使教师主动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在构建激励评价机制时,高校应坚持科学性原则设计激励标准与评价指标,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综合性、全面性、准确性,标准与指标不能过于单一,相互之间还要具有一定关联性,能够避免出现师德师风评价流于形式的现象。

2.遵循公平性原则

遵循公平性原则构建激励评价机制是保证评价过程公平、公正、透明的重要基础,能够避免评价人员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过于依赖主观看法评断,有利于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可利用性。若是评价标准公平性较强,那么即便是平常教学相对严格的教师,也不会因为“不近人情”获得较低评价,这种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的评价结果更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道德修养,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对提升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质量同样起到了推动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不少高校教师对师德师风缺乏正确认识,不仅在其位不谋其政,以个人利益为先,收受大量贿赂,教学态度也不端正,课前不认真备课、课上照本宣科、课后辅导不认真。对此,高校应针对教师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工作,提升其思想品德素养水平,立足科学性与公平性原则构建完善的激励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新.论师德师风建设在当代教育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9(33):67+77.

[2]武志勇,赵铭钦,姬小明.从师德师风角度浅议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J].决策探索(下),2019(09):84.

本论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JKGHYB-038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舆论师德师风高校教师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官员“失语”无异于“失位”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