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字理教学深度融合浅析

2020-02-16 14:46颇素清
教育界·下旬 2020年1期
关键词:字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颇素清

【摘要】字理教学是识字教学的根本。信息技术与字理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识字教学搭建了一个崭新、高效的教学平台。信息化技术教育的推进,对提高字理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字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依据、条件及其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字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字理教学深度融合”科研教改实践活动是国家提出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科研教改实验中的一项子课题。该课题提出,在字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把汉字的字理解说得更形象生动、透彻、明了,与字理教学过程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字理教学目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成字理识记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自主识字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信息技术与字理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全文如下:

一、深度融合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识字教学,“应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律,遵循儿童认识和学习语文的规律,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儿童的智力。运用字理教学就是根据汉字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并适当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教学”。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也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假借和转注是用字法。

1.象形

象形就是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出它的轮廓和特征。这种依照事物的形体描绘而成的字就是象形字,也就是许慎说的“画成其物,随体诘出”。这是最早的汉字造字的方法。如 “日”字,像一轮太阳的形状。“月”字,像一弯新月;“水”字,像流水的样子;“鸟”字就是鸟的样子,最终演变成今天的文字形式。

2.指事

指事是表达抽象概念的造字法之一,一般分为两类:(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指示符号。如“本”特指“木”之根所在。如果在“木”上加以短横,就成了“末”,它特指树梢所在。“刃”字是在“刀”口处,加一点表示刀刃,指刀口最锋利的地方。(2)抽象符号加抽象符号组成指事字。例如,“上”字,“”用橫线“一”表示地平线,在地平线“一”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线指出上方的位置表示“上”;“下”字,“”则是在地平线“一”的下方用一点或较短的线指出下方的位置表示“下”。“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ㄩ”——陷阱,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陷阱里,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掉下坑后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3.会意

会意即“合体造字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的字合并,汇合它们的意思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休”字,“”表示“人”靠在大树“木”底下“休”息;“从”字,“,表示一人跟在另一人的后面;“采”字,“”表示手(爪)在木上采摘。

4.形聲

形声就是表意兼表音的字。它是造字法的一个重要发展,解决了象形、会意、指事不能解决的问题,其声旁标音、形旁表意。例如“清”字“”三点表示与水有关,“青”表示读音,表示水很清;“草”的“草字头”表示植物小草,念“早”的音;“翅”字,“支”表示读音,“羽”表示意思“羽毛”,指的是鸟的翅膀。今天我们所用的汉字,80%以上都是形声字。正是由于汉字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字理识字教学时,要追本溯源解析字理,把方块汉字变成一幅形象生动的图画、一首诗、一个故事,这就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尤其可加深学生对汉字字形构造的理解,减少死记硬背,从而提高识记的效果。

二、深度融合的条件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普及,给信息技术与字理教学的融合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画、影像等多方面的灵活运用,生动地再现了汉字的构字原理,展现了汉字的本义及引申义。这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识记汉字就更形象、更生动、更有趣,记得就更牢。这种方式不但能够使小学生树立主动识字、认字的意识,还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今天,信息技术与字理教学的深度融合,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发展。

1.教学象形字

象形字的教学,即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字的原始图形,引导学生对照,并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再展示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综合分析字的音、形、义的联系,使学生易于识记。例如,笔者在讲授“日”字时,多媒体课件先展示太阳的图片,然后展示“日”字的甲骨文形体,“日”就是照着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像太阳的圆形,里面的一点像太阳里的光;再通过动画课件演示、讲解“日”的演变过程。学生就像在看魔术表演,并在这一过程中理解了“日”字的音、形、义的联系,掌握了“日”字的构形原理。学生对“日”的造字原理的认识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发展,进而激发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教学指事字

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把锋利的刀,刀刃上闪闪发亮。教师解说:刃就是刀上最锋利的部分。多媒体再出示“刃”的演变过程:

IMG_256

甲骨文—小篆—楷体。

IMG_257

IMG_256

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这个字。

3.教学会意字

例如,教师在讲授“闯”字时,可以先在课件上出示一幅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再出示“闯”字 = (门,马棚)+(马),之后再让学生试着识记“闯”字。学生很快就记下:“闯”字是由“马”字和“门”字组合而成。“马”冲出城“门”就是“闯”。

4.教學形声字

例如,“狼”和“狠”两个形声字,学生经常混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做“生字开花”的游戏,利用声旁辨析,引导学生进行区分。“良”和哪些偏旁可以组合成新的字?根据学生说的,相机出示: “良”——(狼、粮、浪、娘)等,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良”声旁,读韵母“iang”,狼是动物,形旁部首是反犬旁;“粮”是粮食,包括大米、面、豆,部首是“米”旁;“浪”跟水有关,部首是三点水;“娘”指女性,部首是“女”旁。之后出示“狠”字,让学生做换偏旁的游戏:“艮”(gèn)——(很、跟、恳、垦)等。“艮”读(gèn)声,表示声旁。所以这些字“很、跟、恳、垦”的读音都与韵母en相关。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及字理解说,重点比较了两个字的声符,学生由一个字的识记引出一串形近字的对比识记,形象生动。这样,学生就会记得牢、用得准,并能举一反三识记相类似的词串,进而提高了自身的识记形近字辨析能力,拓展思维得到了发展。

又如,《春笋》一课中有一个“裹”字,“衣”为形旁、“裹”为声旁。在讲授“裹”字时,如果只有教师的字理分析,学生记得就勉强了。如果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把小春笋“裹”着的一层层厚厚的外衣剥开,露出了白白胖胖的身子。多可爱呀!,然后出示句子:“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让学生说一说“裹”为什么用“衣”字部。接着让学生换词表达。学生先后用了“穿”“包”等字。再提问:为什么课文不用“包”也不用“穿”而用“裹”字呢?学生很快就说出:“‘裹是用衣服包得紧紧的,竹子妈妈怕她的宝宝冻着了,所以用一层层的衣服把它紧紧地‘裹起来。”多形象生动的解释啊!这正是信息技术与字理教学深度融合的硕果。它不仅生动地诠释了字理,更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给学生以美的教育。

其中,有如“字理猜谜”“讲故事”等字理教学法也都可以运用多媒体把字的音、形、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如疑问的“疑”字,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来讲述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猎人到森林里打猎,遇到一只凶猛的野兽,他不知道是用匕首“匕”来杀它,还是用弓箭“矢”去射杀它,或是用长矛的“矛”去刺它,或是三十六计——走为上,逃跑、溜之大吉。心里疑惑不定。如此形象生动,学生就会牢牢地记住字的音、形、义,减少或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字理教学有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解决了字理教学由图到字形的演变过程的难点,突出了重点。多媒体课件通过图像、声音把字理内容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兴趣、拓宽视野、丰富积累,培养创新思维,加深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万纤荷 .融合信息技术 创新字理识字教学[J].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017(10):46-48.

猜你喜欢
字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小学字理识字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