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机制分析

2020-02-21 04:27卢方理周经霞贝宁
山东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神经细胞

卢方理,周经霞 ,贝宁

1 海南省干部疗养院(海南省老年病医院),海口571100;2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急性脑梗死通常是由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堵塞、管腔狭窄和局灶性急性脑血供不足引起的[1],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经济负担受到严重的影响[2]。当急性脑梗死发生后,机体立即释放大量应激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从而加重梗死区的血液循环障碍[3,4]。扣针蛋白5(Fibulin-5)是一种具有稳定细胞和血管功能的基质蛋白,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维护有重要作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能够保护中枢和外周神经细胞,对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具有修复作用;S100B是一种钙结合蛋白,当神经细胞损伤后可大量外溢并进入血液循环。丁苯酞具有保护血管及神经细胞功能、改善颅内微循环、保护线粒体的作用,常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但部分患者疗效不明显,且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5]。阿替普酶是一种新型溶栓剂,通过与纤维蛋白结合激活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以溶解血栓,常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6]。目前,已有部分关于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报道,但疗效及作用机制尚不明确。2016年3月~2018年6月,我们进一步验证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通过检测血清Fibulin-5、BDNF、S100B及应激炎症因子变化探讨其治疗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选择同期救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7];②发病在4.5 h内;③近期无颅内或椎管内手术;④未出现脑出血;⑤头部CT提示无大面积梗死(>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⑥24 h内未行低分子肝素治疗。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伴有其他肿瘤;③近期有大型手术;④既往疾病遗留的神经功能缺损;⑤对本研究药物过敏。共收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63.56±8.74)岁,NIHSS(15.75±6.40)分,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25.38±4.21)分;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63.13±7.97)岁,NIHSS(15.85±7.60)分,MBI评分(26.00±4.18)分;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7]进行治疗,包括应用阿司匹林、尼莫地平、阿伐他汀、胞二磷胆碱等。对照组给予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25 mg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阿替普酶(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20035)0.9 mg/kg,10%静脉推注,其余剂量在1 h内静脉滴注,最大剂量90 mg。两组均治疗30 d。

1.3 疗效评价方法 治疗前后均行NIHSS,治疗后NIHSS减少>89%为显效、46%~88%为有效、≤45%为无效[8]。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血清Fibulin-5、BDNF、S100B及应激炎症因子检测方法 治疗前后各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层血清后,置于-20 ℃冷冻箱内存储以备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ibulin-5、BDNF、S100B、IL-6、IL-8及CRP,所有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5%;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1.2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ibulin-5、BDNF、S100B及应激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血清Fibulin-5、BDNF水平较治疗前均升高,而血清S100B、IL-6、IL-8、CRP均降低(P均<0.05);观察组血清Fibulin-5、S100B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血清S100B、IL-6、IL-8、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Fibulin-5、BDNF、S100B及应激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点比较,#P<0.05。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急,多发于45~70岁的中老年人,是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二大病因。由于患者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大部分细胞发生缺血坏死,是致残、致死的重要病因之一[9]。研究认为,治疗时应加快清除血管阻塞,从而减少梗死面积以改善预后[10]。

丁苯酞是人工合成的左旋芹菜甲素,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其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促进血管生成;但是,研究发现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炎症因子并无明显改善,且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腹部不适、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11]。阿替普酶又名爱通立,是一种新型溶栓药物。其可通过所含的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从而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能够改善微循环,并抑制血小板在血管中的聚集[12]。由于阿替普酶对纤溶酶原的激活具有选择性,所以不出现链激酶应用时常见的出血并发症。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能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与程超婵等[13]的研究结果相似。

研究发现,Fibulin-5、BDNF、S100B在脑梗死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Fibulin-5水平增高可增加内皮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有助于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因紧密连接蛋白的降解是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的关键因素,故Fibulin-5升高可减弱紧密连接蛋白降解,从而使血脑屏障的功能修复更完整[14]。BDNF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分布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中,能促进神经发生,尤其是海马神经的发生。有研究显示,BDNF参与脑梗死的发生与发展[15]。S100B是神经胶质细胞的标志蛋白之一,其在神经细胞中含量较多。当发生脑梗死时,神经细胞内的S100B通过受损区进入外周血,导致血清S100B水平升高[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Fibulin-5、BDNF水平均较对照组升高,而血清S100B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其原因可能是阿替普酶作为一种溶栓药物,可以从血栓纤维素、溶栓酶等原料中合成纤溶酶,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从而减少神经细胞损伤。

脑梗死继发的应激炎症反应是神经细胞损伤、凋亡的主要因素,IL-6、IL-8及CRP等应激炎症因子在脑梗死病情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7]。IL-6是一种由1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糖蛋白,能够促进血浆纤维蛋白原合成;CRP是在IL-6调节下由肝细胞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促进巨噬细胞组织因子的生成;IL-6及CRP均能刺激内皮细胞合成,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栓形成。IL-8可由单核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产生,在脑损伤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IL-8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能有效降低应激炎症因子水平。其原因可能为阿替普酶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对阻塞部位纤溶酶亲和性高,可加速阻塞部位再通,从而抑制相关应激炎症因子的释放。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联合应用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可提高临床效果;其机制可能与阿替普酶改善血清Fibulin-5、BDNF、S100B水平及抑制应激炎症因子释放有关。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神经细胞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哺乳动物视网膜中发现新神经细胞
阿替普酶体外溶凝效果评价
沉默RND3表达对氧糖缺失/复氧复糖损伤海马神经细胞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为什么大脑能记住事情?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有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