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润心田

2020-02-21 08:52曹玉婷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50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意识德育

曹玉婷

传统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思想文化、观念意识演化而成的,累积了民族智慧与精华,是我国最为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一些比较精髓的道德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在教育教学上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小学生在思想意识和道德方面才开始刚刚建立,在德育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意识观念,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递。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上渗透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育人,是教育中的关键内容。传统文化本身含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是民族历史演化以及积累的精华,其中有着陶冶人的历史哲理与故事,有教化人的深刻思想。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首先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文化传承,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传统文化意识;其次,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最后,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中的渗透,能够使得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课堂上的渗透策略

(一)進行课程内容拓展,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将内容拓展到传统文化方面,从而达到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也可以放在课前作为情景创设,进行课程内容的引入,相应地贯串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课前先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然后在课堂进行时作为拓展内容或者情景导入教授给学生。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中,学习目标是探索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理解大米从哪里来。教师可以在课前搜索关于节约粮食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传统文化,在课前作为情景创设引入课程,也可以在课后作为内容拓展导出传统文化。通过这样有联系的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推动学生对于课程的认识。

(二)组织相应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在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如果仅仅依靠书本上的内容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意识的目的。只有适当将课本内容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才可以将德育教育的内容很好地给学生进行教授,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传统节日,组织相应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让学生感受浓厚的、悠久的传统文化。

例如在中秋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关于中秋节的故事,也可以在班级组织关于中秋节的诗歌朗诵大会,和学生一起制作月饼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更加深入地理解;在清明节时可以带领学生了解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搜索相关清明节的诗词和故事,让学生可以清楚节日的来源,对于清明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三)依据课程内容组织德育教育活动。小学生的很多德育课程内容是与传统文化有联系的,教师可以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课程,组织开展丰富地德育教育活动。教师在课前可以进行相关传统文化内容的搜集和活动方案的制作,然后再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活动,很好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在德育教育的课堂中。

例如在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当地的风俗文化,然后在课上让学生进行分享。然后选择一部分简单的民间艺术和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和学生进行民间艺术的模仿制作以及评比活动,例如剪窗花等的,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进来,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

(四)在德育课程内容中针对性的贯穿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德育教育课堂中,针对性的贯串传统文化,让学生可以通过课程内容适当了解一部分的传统文化,使得德育课程内容更加的丰满,也使得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多。

例如在统编版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进行传统美德的教授时,引入一些深刻地传统文化故事,让学生可以从故事中更加懂得传统美德,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养成。

结束语: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它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更可以使得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促进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促使学生可以构建健全的人格,发展好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建设。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意识德育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实训课程内容的重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新生态学校如何诠释课程内容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