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离骚》之龚琳娜、于文华版本的比较分析

2020-02-22 20:26黎牧青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20年2期
关键词:配器离骚南音

□ 黎牧青

艺术歌曲《离骚》取材于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同名诗歌。诗歌中表达了屈原幽思忧愁、缠绵悱恻的情绪,成功塑造了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作曲家借《离骚》中情感意向的表达,创作了不同版本的艺术歌曲,其中流传较广的是龚琳娜与于文华所演唱的两种版本。本文对这个两版本且风格不同的《离骚》,从作曲技法、配器手法和演唱风格进行以下分析:

一、作曲技法:龚版气势恢宏,于版悠扬婉转

两个演唱版本的《离骚》都运用了中国传统调式。龚琳娜版本由老锣作曲,用的是D羽五声调式。羽调式音乐在古代音乐中代表的是鼓、水声等音乐,其旋律模拟或地下泉水、或溶洞水、或山涧小溪、或江河湖泊、甚至海洋之水的声音;其调式交响震荡寰宇,激荡天地之能。在多声部音乐中,调式和声的配置决定了音级的稳定性。由于和声写作的手法不同,同一调式其稳定音也将各异,必须具体地分析歌曲的和声配置,才能确定稳定音级。所以在大号与大鼓配合的低音中,基本是以羽音(La) 为主要的低音,再在其他Do-Re-Mi-Sol-La中做级进或跳进的变化。曲式为:A1—B1—C—A2—B1—B2 结 构 ;A1以 Do-La-La-Sol-La-Mi-Sol为主题展开,A段为相对较慢的段落,前半段以8/4拍为一个乐句,具体为6/4+2/4和5/4+3/4两种形式构成;后半段则以大切分节奏为主。B段以快节奏的八分音符为主,使曲调更为大气磅礴。C段为过度段落,以2/4+4/4拍的长音为主,作为一个中段的小高潮,主要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为最后的B2段大高潮做铺垫。A2为A1的变化发展,把A1的前半段与后半段相柔和,节奏型基本相同。而最后的B2段落是把B1部分拉高了一个八度,且拉宽了音符的时值,与C段的小高潮相呼应,把全曲推向最高潮。使听着感觉激荡寰宇、大气磅礴。

由伍林发作曲的于文华版本,同样采用的是传统调式,不同的是作曲家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加入了变徵和变宫,所以创作的调式为#F角七声雅乐。雅乐指的就是音乐感觉典雅纯正,是一种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宫廷音乐,专门为帝王朝贺、祭祀天地等大典所作的音乐,其音乐充满庄重的氛围与悠久的历史感。与五声调式相比,雅乐的特点是增加了半音和三全音的音程关系。曲式为:A—B1—C—B2结构;A段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为主题进行发展,有较多的切分节奏与后附点,曲调相对平整。B1段开头为下行结构而后再上扬,从另一种角度给了歌曲起伏感;C段与龚版较为相似,都是一个“啊”字的保持音。雅乐的清淡感注定给全曲不会带来太大的起伏,所以B2段比较平整,做不到翻高八度,在节奏上相对于平顺,较之A段更加坚定大气。全曲因为句子对仗工整,所以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有长音,这也是其特点之一,而且大量应用了十六分音符与后附点,抑扬顿挫感较为突出;加上变宫与变徵调式为全曲增添了一份迷茫与忧伤,相对于龚版更为悠扬婉转。结合诗词,展现了屈原在迷雾中寻求光明的曲折坎坷。

二、配器手法:龚版编磬绕梁,于版古乐南音

配器手法无论在西方的管弦乐队中,还是古乐的合奏中,都是一首歌曲的灵魂所在。西方的管弦乐队由“组”的形式编组而成,包含了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弦乐组;其中每组的乐器声音较为统一,由于音色相近,乐器合奏时能够产生比较好的听觉效果。同时,每组乐器中都有能演奏较高或较低音频的乐器,能满足从最高到最低音的音乐表现力的需要。而民族乐器则不然,只有发声方式种类较少的几样乐器,不过近几年为中国古风音乐配乐的歌曲越来越多,不乏成功之作,所以只要能做到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有效地为音乐表现服务。

下面我们通过对两个版本配器手法的比较分析,就能充分了解配器对歌曲风格产生的影响:

龚琳娜版本的《离骚》运用了大量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还搬出了曾侯乙编钟复制件和男声合唱。具体来说有笙、笛子、大阮、大号、圆号、战鼓等。主要乐器曾侯乙编钟则是战国早期的名贵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构成,五个半八度形成极为广阔的音域,十二个半音精确齐备。用发声方法来分类的话,打击乐器组有:编钟、战鼓;铜管组有:大号、圆号;木管组有:笙、笛子;弹拨乐器有:大阮,再加上男声多声部的合唱,基本按照西洋管弦乐的配置来配器。用音频分析软件来看的话就能看到:发声方式多种多样,频谱上音波之间间隔也就越小,到高潮部分响度越来越大之处,各种音波之间的间隔同样非常之小,所以音频效果非常饱满,使歌曲声势浩大气势雄壮。

于文华版本的《离骚》配器则与龚版不同,虽然同样使用了民族乐器伴奏,但并没有使用西方管弦乐队的配器手法,而采用完全的民族乐队的配器手法,与戏曲有稍许相似之处。作曲家伍林发在创作离骚时采用了福建泉州的“南音”进行创作。南音也称“泉州南音”、“弦管”,是中国历史现存最悠久的古乐。经由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的中原移民,把南音带入以泉州为其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乐融合,形成了带有中原古乐遗韵的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南音。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南音曲中采用了三弦、二弦、洞萧、笙、阮、南琵琶、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虽然没有西洋编组的配器手法,但是乐器各具特色,洞箫的音色可高可低,宛如银铃也可细腻如丝;南琵琶的演奏风格古意盎然、独有的音韵有如敲击钟磬之感,是演奏福建南音的主要乐器之一,在乐队中起着带头作用,常和南音中的洞箫配在一起演奏旋律,给委婉、清淡的南音增添了一抹地方特色;加之笙、阮、铎、双铃、四宝及扁鼓等乐器,使全曲的音色多种多样,将南音优美婉转的音乐特点在歌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想象空间和画面感。

三、演唱风格:龚版铿锵有力,于版丝丝入扣

龚琳娜整首作品的唱腔都体现出一种豪放、无谓、甚至看淡生死的感觉。她字正腔圆的咬字,娴熟的演唱技艺使观众无不为之震惊。在唱法上,龚琳娜既非民族唱法、也非流行唱法、更非美声唱法;而是在用心演绎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灵活融入中国各种戏曲中不同行当的唱腔与各地民歌之中丰富多彩的唱法,再加上歌唱者自身的独特嗓音条件,产生能够表达音乐作品本身内涵与意境、且真实自然的声音。在演绎上,没有一般无味的程式化的表演,只有歌者发自内心的艺术化的表达;歌者的神态、表情及其肢体动作,完全是为了呈现歌曲的灵魂而表现,毫不矫揉造作,尽显真情实感;她在《离骚》中完美地演绎了五声音阶,借鉴戏曲中字正腔圆的咬字,加上激情豪迈的演唱,使作品达到了风格与意境上的高度融合。

于文华的演唱在整首作品中表现出古香古色,声音委婉细腻,极具阴柔色彩,保存着极其丰富的古代音乐文化遗韵。她以中式唱腔为主、传统吟诵为辅,加之中国戏曲和南音元素的适时运用,唱出了典雅柔美、韵远情长的天籁之音。对于作品的还原度来说,于文华的声音丝丝入扣、打动人心。

总结来说,这两种演唱版本的《离骚》各有独到之处。在作曲技法方面,龚琳娜版本气势恢宏,于文华版本悠扬婉转。在配器手法方面,龚琳娜版本的《离骚》以曾侯乙编钟(复制件) 为主体,辅以乐队伴奏与合唱;于文华版本则以古乐南音为主,伴以大锣、铙、钹、木鱼、大鼓等民族打击乐器。在演唱风格方面,龚琳娜版本铿锵有力,把屈原大无畏的“求索”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文华版本的演绎则委婉动人,展现了屈原不断在迷雾中找寻光明的坎坷路程。

希望在不久之将来,也有更多类似于这两版《离骚》、且各具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问世,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于音乐的海洋中升腾跌宕。

黎牧青 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2017级合唱指挥硕士研究生。

作曲心语

作曲,是不可能从在门登堂入室的,你得要用自己的手去接触,去摸索每一件东西。光是听,光是欣赏和说上一句“啊,太好了”是不够的。

——肖斯塔科维奇

歌剧是歌剧,交响曲是交响曲。单纯为了取悦管弦乐队,而在歌剧里写上几段交响音乐,这种做法我不敢苟同!

——威尔第

猜你喜欢
配器离骚南音
弦管南音“固首”体系研究
庄丽芬 让南音流传得更远
春日景和
浅析《嘎达梅林交响诗》配器技法
李进杰的南音情
南音乐器配合的多样均衡之美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离骚》中的象喻手法及创作范式
神性的转向
打击乐配器及节奏编配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