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的转向:从“就业”到“育人”

2020-02-23 07:10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王雪萍
亚太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幼师职校职教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王雪萍

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教指导思想,“就业导向”成了职业院校办学的宗旨。

中职学前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师资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和就业需求,中职学前专业自身局限导致其“就业导向”目标实现受阻,并面临转向的挑战。

一、中职学前教育“就业导向”弱化趋势明显

“促进学生就业为主体”是中职学前教育“就业导向”的题中之义。但目前学前就业市场信息和教育数据统计均显示:中职学前教育“就业导向”目标越来越趋于弱化。

(一)教师教育培养的主体地位丧失

2005年,专家曾预测中等幼师和职业学校“可能的定位是保育员和育婴师,本科与专科学校为幼儿园教师培养主体,研究型师范大学主要培养幼师的教师”。然而,2010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幼儿园86.5%的教师依然来自中幼和中职学校,表明在全国范围,本、专科学前专业还远远无法成为幼师的培养主体,中等幼师和职校的定位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到保育员和育婴师培养。培养合格的幼师在一定时期里依然是中等幼师和职校学前专业的主旋律。

然而,随着学前教育系列政策的出台,加快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本科、高职、中职学前专业并行,教育资源迅速扩大。《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贯彻及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幼儿园教师队伍显著加强,专任教师队伍数量稳步增长。据我国教育部统计,2018年幼儿教职工453.15万人,相比2010年增加268.2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58.14万人,相比2010年增加143.72万人。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普遍提高,2018年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学前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为150.36万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本科毕业58.16万人,占23%;高中(含中职)毕业44.89万人,占17%;高中及以下教师人数为4.24万人,占2%。中职学前专业的教师比例从2010年的86.5%直线下滑到2018年的17%。

(二)学生就业服务的核心能力不足

“就业导向”就是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的能力。这是衡量职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职校办学声誉和生命力所在。建设并优化配置一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幼师队伍,是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目标的关键。

2010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省市取得幼师资格证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以上,这意味着中职校的毕业生可能无法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然而调查显示:部分地区90%以上的中职学前毕业生都能走上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岗位。事实上,中职学校学制短,很多核心课程很难系统学习和掌握。因此,中职学前专业新入职教师普遍缺失与教师工作适应和职业生涯相关的关键知识,导致其家园沟通、一日生活的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了解和处理个体幼儿问题等实践能力不足。而他们对自身这些短板又无应有认识,缺乏终身学习和反思能力,造成入职困难重重的局面。与高职、本科生相比,中职毕业生缺乏职业适应的内在力量和后劲,导致其就业服务的能力不足。

二、中职学前教育“育人”导向态势凸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新形势下职教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现代职教体系提供了“育人”导向的顶层设计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构建“中高职衔接、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为中职学前教育“育人”导向提供了顶层设计。

中高职衔接的直接含义指向有机整合中、高职培训,使学前教师教育成为一个延续不断又相互支持的整体。中等职校应届毕业生可通过单招、对口升学、“3+2”分段或五年一贯制模式等多样化招生考试方式,升入高职或者本科院校进一步学习、深造。中高职衔接“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拓宽了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渠道,实现了中高职一体化的“育人”功能。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走向普及化,包括高中(中职)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这就意味着教育逐渐从一种特殊权利演变为人们提升素养的义务。未来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分流(分层)应是一种“选择”,而非“筛选”的结果,即允许个体多次选择与调适,允许学生有后悔的机会和进行调整。职教体系对个体人的关照,特别是对个体生涯发展选择的尊重和制度支持,反映了职教体系服务“多样化个体”的能力和水平。而现代职教体系中构建“职教与普教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中职生实现终身教育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社会对技能型、高素质学前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加速中职学前向高职或本科阶段延伸。

(二)促进个体“全面和谐发展”,促成了“育人”导向的实现

弘扬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主体性是促进人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核心。重视主体性教育,要求教育必须尊重学生,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主体人,唤起学生的主体意向,激发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满足其全面和谐发展的需求。教师教育是以人为对象,旨在提升人的素养,促进人的价值实现和精神完满的教育活动。因此,教师教育是一项基于人、通过人、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性活动,人是出发点,更是目的。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多是“90末”和“00后”新生代,他们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生活和需要都比较多样化,个性化思维活跃且富有创新精神。但学习投入度、刻苦钻研精神明显不足。作为青年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人生梦想,对未来的职业选择还有很多可变因素。因此,中职学前教育应基于学生作为“人”的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超越学前教育专业的具体要求和局限,关注并创造更多非专业性体验,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基础和可能性。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言:“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总而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中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目的在于通过对未来高素质幼儿教师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职学前教育的教育性属性,决定比其他行业或领域的教育更需要充分实现“育人”功能。

三、结语

教师承担着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中职学前教育也就具有强烈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属性。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有效搭建了学前教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普教与职教沟通架构“立交桥”,能提升学前教师在不同空间、场域间转换的适应能力;从“就业”向“育人”目标的转向,能促使高学历教师对未来角色的宽广认知和教师专业的深度认同以及持续稳定。

猜你喜欢
幼师职校职教
男幼师荒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一名幼师的高山族舞蹈情怀
我的职校我的梦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本式”中职校社团活动之新探索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
职教中心“被托管”带给我们的启示
“三本”转为职教需慎重
为职校设立“职业体验日”叫好
表演:幼师语文口语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