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翻译中的时代性问题
——以中越外事翻译为例

2020-02-23 07:23覃骄燕
视听 2020年8期
关键词:越南语解释性外事

□ 覃骄燕

近年来,中越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日益密切。在这个过程中,外事翻译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越两国建交70年来,两国的语言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涉及语言的时代性问题,语言的时代性对外事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语言词汇的时代性出发,结合外事翻译的具体事例,就中越外事翻译的时代性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提出具体的处理方式。

一、语言翻译的时代性问题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或更新,在不同的时代表达不同的语义。在中越双语互译中,有些词汇的语义已发生变化,有些已不再使用,有些则有所扩大或缩小。与此同时,译者在从事中越外事翻译时,还常常会涉及中越双方的历史或旧事,这些历史或旧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可使用原有语言进行翻译,有些则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不能按照原有的语言进行翻译。

过去,中越两国人民耳熟能详的歌曲《越南—中国》,其歌词原意涉及一些敏感问题。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一特殊时期,或许这只是个简单的方位词,但在当今的国际背景下,涉及领土、领海主权问题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立场必须坚定,绝不能含糊,应采取较为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理,维护国家的利益。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或带有丧权辱国色彩的词汇,作为译者应及时给予纠正。从事中越外事翻译时,译者常会遇到“中南半岛”一词,越南人通常将“中南半岛”说成“”(直译为东洋半岛)或“”(即印支半岛),这些都是西方对亚洲特别是对中国和东南亚各国进行殖民统治的产物。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列强殖民侵略最为严重的国家,目前还继续使用这些侮辱性的词语将会大大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这些殖民统治的地理方位词,我们应以中国为中心进行描述,以个人站立点描述东南西北。因此,译者可以将“中南半岛”灵活处理为“”,必要时进行简单的解释性翻译。

这些年来,带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新词组和新词句不断涌现,越南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词语、词组和词句。过去,我们在翻译“小康社会”时,通常用越南语的“khá gia”,在越南语词典中该词的词意为“够吃够用、生活富足,主要指物质生活”。而我们国家所指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由此可见,我国的小康社会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还要从经济、民主、科教、文化及社会等多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单纯翻译成“khá già”是片面的。译者可通过借汉的方式译成“”,一方面既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文化自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集中体现,这些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会、议会等均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某些译者和媒体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翻译成越语的“”即国会,这是不妥的。越南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国会,越南国会与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但在选举方式、代表构成及监督职能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完全等同。因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全译为“”。

由此可见,我们在从事中越外事翻译时必须考虑到语言翻译的时代性问题,结合历史和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翻译,避免在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等方面产生不必要的失误,引发双方不快或外交事件。

二、时代性问题的翻译处理方式

如前文所述,译者在从事中越外事翻译的过程中,随时会遇到涉及两国关系的历史和旧事。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有些词语、词组的语义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某些词语、词组特别是诗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则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在翻译有关历史事件或时过境迁的事情时,对于一些不合时宜或因历史问题易产生歧义的词语或词组,译者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给予及时纠正。而对于在相当长时间内意义不会有大的变化的词语,应保持其固定译语。

(一)旧词新用

1.词义的变化。越南语中的部分词语源自汉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词义已发生变化,但越语还保留着汉语原来的语义。例如,一词源自汉语,借汉词“恐慌”。现代汉语中,“恐慌”指因担忧、害怕而慌张不安。现代越南语则是“”,意为“因出现多种矛盾未得到解决而引发混乱或失衡状态”,通常指危机。,就是经济危机。“经济恐慌”现代汉语已很少使用,但现代越南语里还在使用。

2.词义扩大或缩小。在越语中,有些词的词义已经扩大,表示另外一种意思;有些则有所缩小,仅指某一方面,需要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区别对待,选择合适的词义。例如,,借汉词为“结义”。现代汉语中,结义是指非亲属关系的人因感情深厚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约为兄弟姐妹,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结拜兄弟。现代越语的用法扩大了,两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也用“”。广西南宁市与越南海防市结为友好城市,译为“”。

(二)历史问题的翻译

有些词语和句子特别是领导人的讲话,历史上中越两国各有表述且已约定俗成,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在翻译时,译者应尊重各自的语言表述。

1967年12月19日,毛主席为庆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成立7周年向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临时政府顾问委员会主席阮友寿致贺电。他在贺电中说:“七亿中国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坚强后盾,辽阔的中国领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这句话后来也有了固定的译法,即”。此外,胡志明于1961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40周年撰写了文章《中国革命与越南革命》,文章中的“”,应译为“中国革命和越南革命的关系真是恩深、义重、情长,友谊之光,万世辉煌”。这些都是中越两国领导人的名言,历史上已有了固定的翻译,当今的译者不应对这些领导的名言译法做出任何改动,而应照用原译文。

(三)机构名称

机构名称的翻译,特别是汉译越中译名不统一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无论是我国的主流媒体还是越南的中文媒体,在报道越南工贸部的时候,有时候会译为“工贸”,有时会说成“工商部”。越南工贸部于2007年7月31日组建,由当时的工业部和贸易部合并而成,英文名为Ministry of Industry&Trade,汉语简称“工贸部”。通常情况下,在翻译人民、地名和机构等名词时,很多时候都采用“借汉词”的方式来处理,受这个传统的影响,很多人想当然地直接通过借汉的方法来翻译,“”自然翻译成了“工商部”,并未了解其形成历史和发展现状。在我国,工商部门所履行的职能跟越南的“工商部”完全不同,很容易产生误解。另外,越南工商会很多译者把它翻译成“”,实际上,应为“”。

(四)中国特色词汇

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应突出主题,忠实原文,忠实于原文是翻译最基本的原则。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有增有减,必要时用解释性的翻译方法。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全面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寻找中国问题答案的一把钥匙。该书书名越南语译为“”,通过“增译”的方式,增加“中国”,从而既醒目又简单明了,体现了该书应有的权威性。

再如,“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可译为“”。就是本句通过意译、增加词汇和解释性翻译等多种手段才能叫意思表达完整。

(五)古语、诗词和对联

对于文章或演讲中出现的古文、诗词和对联的翻译,译者如有足够的时间并充分领会了它的内涵的同时,在表达时应考虑语句的对称,以及是否押韵。对于临时性的口译,译者无法在短时间内采用对称及押韵的方式,建议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的翻译。以下句子在口译时可采用意译或解释性的翻译。

三、结语

时代性词汇翻译是我国对外交往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外事活动中,鉴于中越两国的特殊关系和历史问题以及汉语、越语两种语言的差异,译者既要考虑到历史的客观事实,又要充分考虑当前国内外的形势,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根据词类的变化、词义的转化、历史的变迁等情况,采取固定译法、音译、意译及解释性翻译等手段来处理。对于中国特色的词汇和句子,完全音译或直译且不附加任何解释性文字,非但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交流,有时甚至还会造成误解,给外事工作带来损失或不必要的麻烦。因此,为达到外事翻译的预期目的和较为理想的效果,综合采用上述翻译方法,既能保留汉语的原意、形式或文化意象,又能有效传递信息。

猜你喜欢
越南语解释性外事
纳苏彝语越南语亲属称谓特征及其文化内涵异同研究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融合边界信息的越南语名词短语深度学习识别方法
外事之窗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融合实体特性识别越南语复杂命名实体的混合方法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