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虚构和真实”叙事考点探究

2020-02-23 13:36许萍萍
语文天地 2020年25期
关键词:叙事学考点虚构

许萍萍

近年来,在高考试题命制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加大了对鉴赏评价高阶能力的考查,针对富有特色的作品,命题者往往因文设题,比如2018年的《赵一曼女士》,考查的是小说的叙述方式,2019年的《理水》考查的是小说的“真实和虚构”,依然是延续叙事学的角度来设置题目。可见,高考的考查越来越倾向于对具体的小说的文本特征的考查,越来越去模板化,杜绝伪鉴赏、真套路的情况。而虚构恰恰是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对于小说的虚构,我们不能回避,有必要做一个梳理。

一、文学艺术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小说的通行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由这个定义,我们归纳出了小说创作和欣赏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因而,传统的小说教学更关注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和主题的分析。

事实上,我们发现这个“小说”的定义并不能概括所有的小说文本的主要特征。首先,我们来看“反映社会生活”这个说法,它只道出了一部分小说(主要是现实主义小说)的表现功能;其实,小说还肩负着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功能:以现存的世界为逻辑起点,探索人性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小说的真实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里已经发生的真实,而是要和现实生活有间离,它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间离机械的事实,才有艺术想象的自由。

下面以《外国小说欣赏》虚构单元里的《沙之书》为例来梳理小说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我”买到了一本页码无穷无尽的奇书,在令“我”执迷的同时,也让“我”感到了难以名状的恐惧,最后“我”放弃了这本书,把它藏进了图书馆里。读者可能会觉得作者的叙述不可靠,因为作者虚构了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沙之书”,这也是小说的核心意象,是整篇小说得以存在的支点。但是,为了让这本书显得合情合理,作者讲述了读者所熟悉的现实:一个去过孟买的《圣经》推销员,交易的详细过程,看书的细节,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沙之书”的最后下落。这些来自现实生活的场景和经验又让读者觉得故事是可靠的。而“沙之书”这一虚构的意象在和读者绵绵不绝的真实感受和丝丝入扣的思考之后变得难以分辨,读者跟随着作者在现实与神秘之间来回走动,在对现实的虚构、想象和再创中达到如真似幻、出神入化的境地,是高于现象的真实。

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看见过这样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这是一种理性、智性的思考。没有虚构便没有《沙之书》,我们就很难超越自身的有限,体会到人类心灵那种真实的丰富复杂与深不可测。

真实和虚构的关系我们可以归结为:一,虚构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二,小说的“真实”并不等同于事实,它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是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可能性的真实。

二、全国卷“虚构与真实”叙事考点解读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6分)(2019全国卷I)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2018全国卷Ⅲ)

这两题的题目设置本质上都是在考查小说的“真实和虚构”。

《理水》从“故事”和“新编”两个角度来简析其基本特征,“故事”考查的就是“真实”。大禹,历史上确有其人,人物真实;大禹治水,历史上确有其事,取材真实。所以,这个“故事”,它是真实的。但是,鲁迅讲大禹治水这个故事不是对史实的还原,而是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新编”, 采用了新的讲述方式。一是语言,作者有意地使用了比如“水利局”“时装表演”“摩登”等现代词语,讽刺的意味浓厚,意在借古讽今,指向现实,激励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强意识。二是细节的虚构,如“胖大官员脸上‘流出着一层油汗’”,如禹“把大脚底对着大员们,满脚底都是栗子一般的老茧”等。这些都是想象,是虚构。借助虚构,作者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站在一个更灵活的视角,体察入微,把“胖大官员”这类人的奢靡腐败和大禹这类民族脊梁的简朴实干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读者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来审丑审恶,审视人性,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这是虚构的好处。并且,借助虚构,作者的情感表达可以更自由。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洞察,这两道试题设置的考点其实就是虚构中的真实、虚构的手法以及虚构的好处,属于典型的审美鉴赏能力的范畴。

三、“虚构与真实”叙事考点有效备考策略

为了更好地应对虚构这一考点,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1.立本,储备小说虚构的必备知识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小说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但它经由想象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虚构的世界不是胡编乱造的,它往往取材真实,人物真实、历史真实或生活真实。

使读者阅读作品时能感受到作品的真实味,但小说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描摹,它要呈现出人物心灵世界的真实或社会本质和历史规律的真实,这种真实是小说最高层次的真实。

2.得法,掌握小说虚构的艺术手法

小说如何在虚构中体现真实?取材真实。如《理水》中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文中出现的伏羲、仓颉、蚩尤都于史有据。场景真实。如《沙之书》里提到“印度、奥克尼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人物真实。如《沙之书》中对书贩的描述:“他的外表整洁,但透出一股寒酸。他一身灰色的衣服,手里提着一个灰色的小箱子……他那斯堪的纳威亚人似的稀疏的、几乎泛白的金黄色头发……”心理(情感)真实。如“我”面对“沙之书”的先喜后惧,“随着占有它的幸福感而来的是怕他被偷掉,然后又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细节真实。如《沙之书》中描述自己和小贩交换书的过程,特意强调了“用刚领到的退休金和花体字的威克利夫版《圣经》”来交换这一细节。情节真实。如《骑桶者》中“我”因寒冷无比而出门赊煤的情节设置符合逻辑。直接说明。如《沙之书》中开篇写“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3.调适,革新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

在叙事学背景下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已经是一个热点,但是一线教师对此类试题的分析还处于混沌状态。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转变传统的小说教学中只关注“人物、情节、环境、主旨”四个角度的教学模式,主动接触有关叙事学方面的书籍,革新文本解读的理论知识,利用好《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本中关于叙事学的专题,对这些理论知识做必要的整理,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

总之,在高考备考中,摸准了命题的特点,找准了复习的方向,也许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就不再是一个口号。

猜你喜欢
叙事学考点虚构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虚构
虚构的钥匙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