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读五角度,读诗有思路

2020-02-23 13:36
语文天地 2020年25期
关键词:苏轼手法意象

沈 剑

诗歌鉴赏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的难点、得分的难点。各种理论知识储备、答题技巧的总结,看似能解决种种难点,实际上,却总因为一点——学生读不懂诗歌——而显得苍白无力。笔者总结了“四读五角度”的读诗方法,希望对学生解读诗歌内容有所帮助。

一、读题目,知体裁、题材、感情、写作手法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通过题目,可以把握诸多内容。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由题目我们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绝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由题目我们不仅知道这是一首词,而且还知道它的题材是怀古,既然是怀古,通常的行文思路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如此一来,学生对全词结构、内容和主题的把握就容易多了,从而心中有数,做题不慌;2019年全国I卷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由题目我们既明确了这首诗的题材是一首题画诗,而且还能推测出诗歌内容与感情,应该是描绘画面内容,感情应是赞美、称赏居多;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由题目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有体裁、题材,还能明白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应该会用到虚实结合。总之,诗歌的题目是我们解读诗歌内容的第一把钥匙。

二、读作者,知风格,明手法,识主题

一看到作者是杜甫,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是他诗歌的主题;一看到李白,立马会想到作为“诗仙”的他善用浪漫主义手法,善用夸张手法;一看到陶渊明,他的诗歌大多表现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抒发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纵观十年新课标卷中的诗歌鉴赏,所选诗歌的作者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教材中涉及的著名诗人。如2013年考查陆游的《鹊桥仙·华灯纵博》;2016年考查李白的《金陵望汉江》;2017年考查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8年考查李贺的《野歌》;2019年考查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所选诗人明显与高中教学密切相关。对陈与义这个诗人,要引起重视,2010年的江西卷、辽宁卷,2011年的四川卷,2014年的山东卷,再加上2019年的课标卷,应该说,考查的频率比较高。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归纳总结这些人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等资料,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效应对考试。

三、读意象,揣内涵,抓感情,揣主题

要想“揣摩意象内涵,揣透诗歌主题”,学生可以从五个角度进行思考,即“写了什么”“怎么样的”“怎么写的”“写出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心”地边读边思考。

“写了什么”,即意象有哪些;“怎么样的”即意象的特点是怎样的;“怎么写的”,即描写意象的手法或抒写全诗感情的手法;“写出了什么”,立足于意象的特点和作者的感情;“为什么这样写”,着眼于全诗主题的传达。下面就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推荐的40首诗词曲中的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为例谈一谈。

先看上阕:“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写了什么”?郁孤台、清江水、行人泪、长安、山。郁孤台,注释中说,又叫“望阙台”,那作者为何不说“望阙台下清江水”,而说“郁孤台下清江水”呢?“望阙”,是仰望宫阙,表达的是对天子的思念,而整首词并不是表达这个主题的,而“郁孤”二字,不仅“写出了”台的特点——孤立在茂盛的草木中,更因为汉字的音形义的特点,“写出了”词人沉郁孤独的形象。“行人泪”是“怎么样的”?是“无数”,极言泪水之多。结合注释,了解到“行人泪”是1129年(建炎三年)十月,金兵侵入江西后,一路逃难的人民,包括南宋隆祐太后的眼泪。“写出了什么”?写出了作者对金兵猖狂之愤、国家危亡之痛、故国蒙耻之羞、黎民受苦之悲。“为什么这样写”?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靖康之耻国土沦丧的沉痛追怀之情。长安,这一意象,“怎么写的”?运用了借代的手法,以汉唐故都代指北宋都城东京,“写出了”作为南宋臣子的辛弃疾,对曾经盛极一时的北宋都城的追念,作者还运用动作描写,着一“望”字,“写出了”作者只能遥望故国的惆怅以及对昌盛时代故土的无限怀念。最后的意象“山”,以“无数”一词,写尽了作者眺望故国之目光被重重山峦阻断,报国之雄心被重重阻力阻碍的无奈与怅惘。

再看下阕:“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写了什么”?青山、江水、晚江、余(作者)、鹧鸪。“怎么样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也就是说,山要阻挡水,却最终没能达到目的,水最终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怎么写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青山”比喻阻挠辛弃疾实现收复中原理想的敌人,“江水”则比喻作者的抗金意志。“写出了什么”?写出了作者抗金意志坚决,对理想定会实现的坚信。“余”“是怎样的”?愁,一个字,直接抒情,“写出了什么”?塑造了一个独立江边凝神苦思、心怀忧国忧民之情却壮志难酬的作者形象。鹧鸪是“怎么样的”?在山中声声啼叫。结合注释,鹧鸪叫起来,声如“行不得也,哥哥”,这一声声的啼叫,让作者想到了朝廷中主降派的阻挠,让本就愁绪满怀的作者更添一层愁。“怎么写的”?借景抒情,烘托自己内心的愁苦。“为什么这样写”?表情达意含蓄、深沉。

四、读注释,通文意,明主旨

借助注释的内容,不仅可以从字词的角度扫除语言障碍,疏通文意,更可借助注释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经历、时代背景,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2017新课标II卷考查的是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由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苏轼和他的弟弟情谊深厚,自然这首诗有惜别之意。而北宋当时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向小国进贡,自是屈辱,由题目即可看出,这首诗情感丰富。注释①②是对“清禁”“武林”的注解,即点明了本诗兄弟相隔,却情深意厚的惜别之情。注释③是对“中朝第一人”典故的注释,却又包含着对苏轼弟弟的担忧、叮嘱之意。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分明又寄寓着深沉的爱国之情:此番出使,承担国家重要使命,面对倨傲北辽,更应展示君子风度、大国风范。如果没有注释,考生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中,是很难快速、准确地了解诗意,把握主旨的。

对诗歌内容的准确解读,是一个长期的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它不仅需要学生充分厚重的知识储备,教师精心细致、全面系统地指导,更需要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借助现有资料,多读多思考,真正用心地走进诗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

猜你喜欢
苏轼手法意象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从善如流
七步洗手法
苏轼“吞并六菜”
意象、形神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