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活 生活育德

2020-02-24 19:48韶关市乐昌新时代学校张艳萍
师道(教研) 2020年11期
关键词:本真心灵德育

文/韶关市乐昌新时代学校 张艳萍

小学德育的基本理念是:关注生命,回归生活。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回归生活,关注生命在生活中的动态发展过程,这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动学生的“情弦”。德育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也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生活融入德育。

一、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

教育不仅在于我们给了学生什么,更在于能在学生心灵中留下什么。因此,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在学生心灵里留下更多的印迹。教师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而应关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奠定学生美好的人生根基,就必须把学生的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走进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成为他们最信任的人。

说教育德已不合时宜,甚至得不偿失,我们只有回到学生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引领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地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首先要给学生多一些选择权。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多一些民主,少一些指令;多一些弹性,少一些刚性;多一些个性的张扬,少一些天性的压抑。如教育学生“不乱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时,我设计了四项活动内容:弯腰行动,你丢我捡,主动捡起校园垃圾;自我教育,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时时提醒自己,强化卫生意识;结对子互助,卫生习惯不好的同学之间相互结对,相互监督,共同进步;自带垃圾袋,每天自觉将果皮纸屑等放入垃圾袋。这样的德育方式脱离了说教,让学生从实际的行动中去感受、去反思,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回归生活,让德育顺应生活的本真

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实现。我国的社会生活涌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求知锻炼的大课堂。如果学生不去参与,或有所见闻却没有深刻感悟,学校里所获得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就不能上升为道德行动和道德意志。因此,我们要顺应生活的本真,引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德育只有顺应生活的本真,才能焕发活力,真正育德。

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因“效”制宜,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得到发展。如:组织学生去看望孤寡老人,培养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感;开展踏青、放风筝等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享受纯真的童年;利用周末,组织“雏鹰小队”的同学到街道上打扫卫生、清除“牛皮癣”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公益劳动”的理解,强化劳动技能……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回归生活,让德育融入生活的历程

鲁洁教授认为,对学生而言,他们受教育的历程本身就是生活,是构成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们往往只追求教育在未来的结果,而忽视教育自身作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要促使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发展,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和快乐的享受,在实践中学会比较、辨别,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新课程改革倡导“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德育活动中教师要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努力唤醒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能,激活他们身上最优秀、最灵动的天性。如:在养成教育中,我要求学生记住父母、长辈的生日,生日时向长辈敬献自己动手制作的小礼物,写上或献上几句祝福的话。在班上开展“每周评星”活动,设立了“卫生之星”“纪律之星”“故事大王星”和“学习之星”等等,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优势。这一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释放和施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连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也因此而有机会闪现出自己的光芒。

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为了孩子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为了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我们应以生活为教材,让学校德育真正体现它的地位与作用。

猜你喜欢
本真心灵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本真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让语文教学回归课堂本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