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邵式平的教育改革

2020-02-25 07:31刘国云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改革教育

刘国云,吴晓东

(1.上饶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2.上饶师范学院 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 上饶334001)

方志纯从邵式平为我党的事业和我军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方面指出,邵式平 “是我党我军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1。同时,邵式平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邵式平是我国当代的教育家。在邵式平的教育思想中,教育改革思想是极为突出的。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邵式平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教育改革上都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并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新路子、新方法,这些新路子、新方法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对于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邵式平教育改革的坚实根基

邵式平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邵家坂村的一个非常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家里没有人读过书,邵式平父亲常受财主欺骗,吃亏上当。虽然家里经济困难,但邵式平父亲还是决定在6个子女中选一个读点书。也许邵式平是这6个子女中最聪明的,他被送进本村私塾上了学。从此,邵式平开始了求学之路。邵式平的求学之路历经家乡私塾、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江西省立南昌市第一中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在不同的学校,邵式平接触了我国教育中的各种情况,产生了很多新的认识、新的思想,这些认识和思想为邵式平的教育改革扎下了坚实根基。

首先,知识和生产相结合。邵式平9岁进家乡私塾学习。在私塾,他一边干农活,一边读书。在干农活的过程中,他不怕劳累,熟悉技巧,成为生产能手;在读书中,他非常认真,爱思考,爱发问,多次得到老师的表扬。此时,他把劳动和读书密切结合,初步认识到 “知识是从生产中来的”,并有了 “农民才是最有知识的专家”[2]130的思想萌芽。

其次,破除旧的教育观念。邵式平16岁离开家乡,到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在这里,他结识了方志敏。方志敏在《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说:“在校得与邵式平认识,三年同班,朝夕不离,情投志合,结为至友。”[3]他们共同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树立了无神论思想。高小毕业回到家乡,邵式平参加了所谓 “秀才考试”,在完成《立学校以化国,设庠序以教邑》的文章时,“抒发了新文化的思想和立志救国的抱负”[1]20,也表现了破除旧的教育观念、同传统的封建教育做坚决斗争的无畏精神。

再次,德、智、体全面发展。邵式平19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市第一中学读书。在南昌一中学习期间,邵式平不是单一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他不仅努力学习基础科目,而且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他担任了学校足球队队长,经常带领同学参加足球比赛。另外,邵式平不是死读书,他破除了 “一心只读圣人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观念,在努力学习的同时,关心祖国命运,积极投入社会活动中,诸如:参加反日爱国运动,创办《青年报》,组织学生罢课、游行、请愿等,积极传播社会主义的新思想等。

最后,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邵式平23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在北师大,邵式平专心攻读并系统掌握了专业知识,在课外之余,他经常会去听国内外名人讲演,当然,邵式平对这些讲演内容并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据《邵式平传》记载,有一次邵式平听了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的讲演,对泰戈尔在讲演中倡导用 “东方文明”的 “仁爱”来消除 “人世间愁苦不贫之气”的观点就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1]27。1925年,邵式平加入共产党,树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理想。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与一切反动势力展开坚决斗争。在担任北师大史地系党支部书记和北京学联总务长时,他多次率领北师大学生参加反日、反军阀的国民大会;在游行队伍遭到军警屠杀时,他临危不惧,沉着指挥群众撤离,待群众撤离后自己才离开;参加游行曾一度被捕,但他大义凛然,英勇不屈。

由上可见,邵式平在求学道路中用实践行为诠释了 “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破除旧的教育观念”“德智体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了解邵式平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内容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邵式平教育改革的身体力行

邵式平多次担任过和教育有关的职务。从有关邵式平的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什么时期,在担任这些职务中,邵式平总是身体力行。他深入实际,积极探索和寻找教育改革方面的新路子,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完成他的工作职责。

战争年代,邵式平先后在南昌主持江西省农民运动讲练班并且担任教育长;在信江特委创办的信江军政学校任校长、政委;在延安任高级训练班班主任;在陕北公学任教务主任;到关中地区梅邑县创办陕北公学分校,任分校教务部长、校党组成员;到晋察冀边区灵寿县创办抗大第二分校,任副校长,等等。这里,我们将考察邵式平在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信江军政学校和陕北公学三个不同时期的工作,以展示他身体力行的精神以及在教育改革上所取得的成就。在江西省农民运动训练班期间,邵式平既是教学组织者,又是教员,编印课本、请老师上课、改进学员的伙食等,事无巨细,他都亲自去做;教学中,他深入浅出,认真讲课,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在信江军政学校时,邵式平虽兼任校长和政委,但他坚持“兼就任,任就管”“对学校校址的确定、人事的安排、招生对象、人数多少和招生方法、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的确定、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步骤和方法等重要问题,都亲自过问”[1]102。在延安陕北公学时,邵式平作为教务长,在校长的领导下,全面发展学校的教学工作,并亲自讲授课程。这时的邵式平 “不仅教学水平高,教学态度也很谦虚,他总是深入教学第一线,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1]174。

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担任了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省长、省委第二书记等职。虽然他日理万机,所要处理的事情非常多,但教育在他的日程表上始终占有重要地位。邵式平建国初期签署的有关教育的制度和规定就有:《江西教育改革方案》《江西省人民政府优待工农子女入学暂行办法》《江西省职工业余教育暂行实施办法》《关于重视学生生命安全的通报》《关于创建江西省技术工人养成学校的指示》《关于进一步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等,这些制度和规定涉及面广,有总体教改方面的,也有工农子女入学、职工业余教育、学生生命安全、技术工人养成及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等诸多有关专门问题方面的。上任时间不长,就签署了这么多有关教育的制度和规定,这足以说明邵式平对教育的重视。邵式平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的有关教育的会议有:南昌市中小学教育暑期讲习会开学典礼、江西省第一届学生代表大会、南昌市中小学教职工联合会首届学员代表大会、南昌市寒假中等以上学校教师学习会开学典礼、江西省中等以上学校教师思想改造学习会、省教育行政会议、全省中等学校教育会议、全省文教工作会议、教师年会、江西南昌市中小学毕业生代表大会等。另外,他还多次参加共大所开的各种会议并讲话。邵式平几乎每年都会多次参加或出席有关教育方面的会议,这些会有的是省政府主办的,但更多的则是部门或学校主办的。有的会需要省长出席,但有的会就不一定非要省长亲自参加,完全可以由分管的副省长、教育部门领导甚至秘书参加,但只要相关教育的会议,无论哪个层面的,只要抽得开身,邵式平总是尽力参加,通过参加这些会议并讲话,邵式平不仅表达了他的教育改革思想,而且还借此了解了当前教育上存在的问题,促使他在教育改革上做进一步的思考。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教育在邵式平心目中的位置。另外,邵式平还受聘为江西师范学院和江西工学院的名誉教授,他多次到高校讲课,把到学校上课看成是一种责任,正如他在共大上课时所说:“我老是批评那些校长和厅长,不亲自给学生上课。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请我当教员,我有求必应,一定来,因为有这个责任。”[2]155除了上课,他还积极做青年人的导师,广泛与教师交朋友。他尊重教师,在北京开会期间利用休会的空隙专门拜望北师大老师;他虚心听取教师的看法,生病住院中还约见教师,听取教师有关教育改革的意见。可见,邵式平为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是鞠躬尽瘁的。

作为一省之长,邵式平还先后兼任江西省技术工人养成学校校长、江西省行政学院院长和中国科学院江西分院院长,他开办革命烈士子弟学校,成立江西工学院和社会主义学院,特别是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在当代中国教育史上筑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邵式平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

邵式平就我国教育方面的问题做过很多讲话,也写有不少文章。邵式平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有:

第一,摆正教育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能否摆正教育和社会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办教育。邵式平说:“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应有它恰当的位置。正如一个人的相貌一样,一定要耳朵在两边,鼻子放中间,眼睛生上面,嘴巴放下面。位置摆错了,就会不象人。”[2]74-75邵式平多次论述了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在《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若干问题》中,他从 “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教育是社会所必需”“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等方面,论述了教育和社会是分不开的,任何社会都不能没有教育,而教育的产生、发展以及内容也都是由社会所决定的,他说:“一定的教育也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一定要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服务。教育在人类社会整体中的位置只能是这样。”[2]77《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从教育的性质上论述了教育不是超社会的,他指出,“任何社会的教育,一定是为那个社会服务的”[2]151,为此,“我们的教育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工农子弟。我们教育的方式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我们一定要向这条路走,按照这个办法去做”[2]155。在《社会主义教育学》的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中,他从教育的职能和教育的任务出发论述了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在教育的职能上,他提出,“教育就是把经济基础、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三个东西整理出来去教育那些不懂的人们,特别是青年刚刚发育起来,要使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就必须进行教育”[2]256;在教育的任务上,他指出,“什么样的经济,就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任务又为经济基础和政治服务,并起作用”[2]259。由上可见,在邵式平看来,教育和社会的关系就是:社会不能没有教育,而教育更不能脱离社会。只有摆正教育和社会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他提出我们的教育,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设置课程,甚至课本使用,都应该极大满足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解决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关键。培养什么样的人,决定了我们办教育的方向。说到底,办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解决教育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解决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邵式平在教育改革上为什么特别重视培养人的问题的原因。在邵式平看来,培养人就是要培养出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有用的人才。早在陕北公学任教务主任时,邵式平就强调陕北公学要培养能在抗日中发挥作用的抗战干部,在《陕北公学实施国防教育的经验与教训》中,他明确地指出:“多造就一个抗战干部,就是增加了抗日战线上的一份力量。”[2]3对陕北公学在培养人上所取得的成绩,他非常高兴地说:“第一期千数百人已经毕业,分配在全国各个战线上工作,这是陕公在事实上已经开始加强各条战线上的战斗力量。”[2]11-12在总结陕北公学教学的成功经验时,他说:“深刻地知道教育不仅是认识人才,重要的还是培养人才。”[2]26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更是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应当加强劳动教育》中,他认为:“必须明确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2]60在《论共大》中,他说:“我们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培养的青年,既有学问,又能生产劳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又红又专的大学生。”[2]67可以说,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邵式平都会提到培养人的问题,在《关于社会主义教育学的若干问题》《共大是新生学校》《看问题的方法》《在共大首届校长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中,邵式平将思想政治品德和专业文化知识相结合,提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又红又专的人才,而又红又专的人才就是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对社会的发展有用的人才。

第三,处理教育的学以致用问题

学以致用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否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作用,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依据。1957年,邵式平就当时教育部对中学的课程与课程内容的规定存在的问题,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提出四点建议:第一,检查教育部对中等学校课程安排的规定是否适当;第二,检查中学文学课本的内容是否适当;第三,中等学校应增加政治思想课程,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思想教育课程,加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忠诚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优良品德;第四,今后高等和中等学校招生试题中,还应适当考试一些有关现实的时事问题[4]。这四点建议,既体现了邵式平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改革的关心,也反映了邵式平强调教育要学以致用的理念。那么邵式平是如何处理教育学以致用问题的呢? 在《陕北公学一年来教学的点滴经验》中,邵式平就 “教学成功的意义”总结了三个标准:“(一)给学员以正确的知识,而学员确实了解和掌握住,并能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不是条文地背诵,也不是公式地死记。(二)培养学员不仅有知识有能力,并且能为实现自己的所学,具有牺牲奋斗的决心和信心,不是空谈无补,更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分子。(三)有知识、能力,有决心、信心是基本的,是重要的;然而教育的重任还不止此,同时还得要锻炼其身体,使其有力量担负其应担负的任务。”[2]25-26这三个标准就是邵式平对如何处理教育的学以致用问题的回答。邵式平说:“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2]147在他看来,学以致用,就是要达到学用一致,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的,我们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有我们中国的特点,应该发扬自己在教育上的革命传统”[2]106,必须显示中国特点,“合乎社会需要,合乎社会发展,为社会服务”[2]107;其次,在教学方法上,“不是条文地背诵,也不是公式地死记”,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又来充实和发展理论”[2]67;在课程设置上,不仅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且能使学生 “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2]111。

摆正教育和社会的关系,解决培养人的问题,以及处理学以致用的问题,关系到我们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办教育等重大问题,是教育改革的瓶颈,是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首先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教育改革中的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正因如此,我们认为,邵式平对上述三方面问题的论述是其教育改革的重点突破口。

四、邵式平教育改革的现代启示

毋庸置疑,由于时代的局限,邵式平在教育改革上所提出的有些具体做法已经过时,体现邵式平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即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现在也不复存在,“共大”,一个曾经极为辉煌的名字已成为一代人的回忆。但是,邵式平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些教育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仍有重要价值,邵式平教育改革的精神值得我们进一步发扬。

邵式平的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现代启示是:

第一,勇于创新,敢想敢做

习近平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5]在教育改革上,邵式平充分显示了创新这一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无论是抗战时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务主任,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主政江西全省政务的一省之长,他都能勇敢打破传统的观念,坚持从实际出发,大胆做前人和外人所没有做过的事。在教育改革上,他勇于创新,敢于做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正如他所指出的:“我们做的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伟大创举。刚走嘛,没有做过的,一下子难免有点乱,或者走点弯路,但总的方向是对的,有些问题要改,今天就应该开始。”[2]113毫不畏难,立马就干,这就是邵式平雷厉风行的风格。创办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邵式平勇于创新、敢于第一个 “吃螃蟹”的典型事例。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 “共大”,由总校和分校构成,总校在省会南昌,30 个分校分布在老根据地的许多地方。“共大”主要服务农业,为农村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其学生由各单位保送,既有中年的领导干部,也有年轻的工农子弟,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学生毕业后都要回到农业第一线。办这样的学校,史无前例,受到的质疑很多,办学困难更大。对此,邵式平指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是新生的学校,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前进中的困难是有的。”“在我们共产党人面前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要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树立敢想、敢做、敢破、敢立的共产主义风格,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一定办得很好。”[2]69对 “共大”这样特殊的大学,应该开设哪些学科,也无前例可循,邵式平指出:“没有的科,我们可以开设,人家有的,我可以不要,我有我的。大学不敢开新科就是不进步,科是逐步增多的,如果大学不敢开新科,那个大学就要落后。”[2]187正是由于邵式平的开创精神和不懈努力,“共大”办得有声有色。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共大”已退出历史舞台,但邵式平创办 “共大”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创新、敢想敢做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第二,把教育改革融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

邵式平指出:“社会要教育,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少不得的! 象人少不得眼睛、鼻子、手、足一样。”[2]149在邵式平看来,教育不是单一的,而是组成社会的重要部分。正是如此,他认为教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育的性质、目的及教学计划、内容、课程设置、使用教材等各方面,他都提出要紧扣社会的需求,以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从在陕北公学时提出 “教学成功的意义”三个标准,到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四点建议;从主持、签署《江西教育改革方案》,到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无不体现出教育不能脱离社会、要为社会服务的思想。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邵式平心系教育就是心系社会,就是心系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今天,为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运动,教育改革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以为,邵式平提出的把教育改革融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对我们完成当前教育改革的任务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为此,我们在教育改革中,无论是确定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还是设置教学课程和使用教材,都要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达成一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服务。

第三,重视学以致用和劳动教育

教育分 “教”和 “育”两个方面,“教”指的是教书,即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使其成为有本领、懂科学的文化人;“育”指的是育人,即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做人、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教书和育人的合一,就是教育。因此,无论是 “教书”还是 “育人”,都和改变人分不开。由于受生存的环境影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认识程度,要改变人的思想、情感、性格和认识程度,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邵式平重视学以致用和劳动教育。他给周恩来总理写信提出的四点建议,既体现了对教育事业及教育改革的关心,也体现了对学以致用和劳动教育的特别看重。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由 “德智体”全面发展,到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今天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邵式平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

邵式平为教育改革竭尽全力,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思想境界和一个党的领导干部的工作魄力,在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不畏险阻,排除万难,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也为我们今天深入进行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巨大动力。

猜你喜欢
改革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什么是“好的教育”?
改革之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