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与传承:关于皖北祭祀文化的调适
——以地方志和田野调研为考察对象

2020-02-25 10:02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皖北变迁庄子

(亳州学院中文与传媒系,安徽 亳州 236800)

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皖北,皖北包括亳州、宿州、淮北等6个省辖市,淮河文化、老庄文化、楚汉文化是皖北特色文化,在多元文化氛围中,祭祀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公祭文化 (这里的公祭不是指国家公祭,而是以政府部门为向导,以拉动地方经济和旅游文化为目的的祭祀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皖北祭祀文化在“自觉”与“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了“变”与“不变”的调适。

1 地方祭祀文化变迁的表达

1.1 祭祀承载主体的变迁

建筑是文化承载的主体,建筑的变化也标志着相应的文化发生了变迁。据《民国重修蒙城县志》(此县志记载最完善,时间最有承接性)记载地方祭祀承载主体主要有坛、庙、宫、祠、寺、观、庵(菴)、阁。如坛有社稷坛、神祗坛、先农坛、厉坛等;庙有关帝庙、城隍庙、火神庙、龙王庙、把蜡庙、马王庙等;祠有土地祠、名宦祠、忠义祠、节孝祠、庄子祠、刘仙祠、邵公祠、曾公祠、谷公祠、王公祠、吕公祠、杨公祠、陈公祠、黄公祠、七贞祠等;寺有兴化寺、龙泉寺、万寿寺等;菴有云提菴、三皇菴等;观有崇元观、丹阳观等,宫相对记载较少,只有一个文昌宫。[1]

从蒙城县志记载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一、近代皖北庙宇宗祠仍然比较兴盛,从中可以看出家族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在充当着主要的角色。二、从祭祀建筑的不同称呼,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当时是儒、释、道三家并行,但祭祀建筑还是严格的区分开来的,不同的祭祀对象在不同的地点祭祀。

通过对皖北祭祀建筑的田野调研,发现祭祀承载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宗祠基本上消失,只有为数不多的家族在修家族族谱。祭祀建筑的名称基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当地居民自发建造的一些祭祀场所,基本上都是以XX庙命名,其中观音庙、奶奶庙用的最多,这部分祭祀建筑基本上分布在乡镇、农村。另外一种祭祀建筑隶属于当地政府,一般名称是按照祭祀对象属于哪家教派来命名,如亳州市涡阳县祭祀老子的场所,叫太清宫。

皖北祭祀建筑文化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民间祭祀建筑文化,虽然祭祀建筑被称为XX庙,但从供奉的对象来看,人们在庙中祭拜的不仅仅是佛家的神观音,而且还有道家的神灵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神,由此可见民间信仰是多元的。

1.2 祭祀形式和参与主体的变化

近代祭祀的主体仍然是官方或者家族。祭祀的对象是自然神、祖先神、英雄和人杰,应该说无所不祭。如《民国重修蒙城县志》记载,先农坛在东关外,雍正四年颁行与东郊择地四亩九分,祭神农;神祗坛在南关外,以春秋二日......祭风云雷雨;厉坛在在西关外,每岁清明日七月十五、十月初一至祭,明正德六年流贼屠城,奏准加四月初十日以祭,祭无祀鬼神;关帝庙在城东门内丹阳关东建修有记前止五月十三日祭,后加春秋二祭之,雍正五年特加太牢追封三代为公爵,添设神牌于后殿。忠义祠、孝节祠等各种祠庙祭当地人杰和乡贤。[1]

而现在祭祀的主体主要是个体家庭或民间行业团体。

1.家祭。皖北家祭一般祭祀对象有祭祀亡人,在客厅重要位置摆上亡人照片,烧香祭祀,希望其保佑全家平安。除此之外,每年的清明,年三十,年初一家人都会到墓地进行祭拜,一般以小家庭为一个单位,祭拜对象是自己的父母辈、祖父辈,一般不会超过曾祖。但是如果亡人是刚刚去世21天、35天,俗称“三期”、“五期”,参与祭拜的人数就会很多,亲朋好友甚众。

2.行业祭。皖北的行业祭最为突出的是从事商业的,供奉的有财神,貔貅,最突出的是供奉关公。相传关羽发明了算盘,在做生意、理财方面非常有头脑,发明了原、收、出、存的做账方法。最主要,关羽非常讲究信用,重义气,有团队精神。生意人供奉关公,寓意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会背叛合作伙伴。

3.祭祀宗教神。皖北祭祀的宗教神主要有佛教的观音、道教的送子娘娘、民间神灵土地爷和土地奶奶、财神、判官等,以上是皖北各个庙宇当中都供奉的神灵,大同小异。

4.祭祀地方名人。皖北许多县市历史悠久,可以追寻到商汤时期。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中华文化奠基人的老子、庄子、管子、颜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林七贤”等文学艺术的巨擘。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其他方面的历史文化名人,如神医华佗、道家学者陈抟等。由于祭祀对象众多,所以祭祀活动勃兴,参与者众多。

5.祭祀革命烈士。皖北有新四军纪念馆、有雪枫公园、有皖北烈士陵园等等。皖北这块土地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开展武装斗争的壮举;见证了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取道亳县、挥师南下,“六克亳州”的传奇战史;见证了淮海战役中皖北人民积极支援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后方医院的场景。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祭祀的主要形式有家祭、行业祭、公祭(这里的公祭不是指国家公祭)等。以家族为主导的祠堂祭祀变成了以个体家庭为主导的家庭祭祀,以政府为主导的宗庙祭祀已经变成了各种庙会,而以自然神为祭祀对象的现象基本上消失,这也是现在科技发展的结果。以前祭祀先贤名人的活动变成了一项群众自发参与的公祭活动,公祭由高端文化变成了一种大众文化。

2.祭祀文化变迁的原因

祭祀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文化的现代化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文化的自我调整和转型。所谓文化转型即人类面临工业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与挑战,为了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当前的危机和找到今后的出路,在文化创造方面逐步改变原有的不可持续的文化成分,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不断自主适应,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做出适应新环境与新时代的文化选择。[2]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生产关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快速变迁,城市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村落消失,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了市民。乡土文化、地缘和亲缘文化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以及社会保障、就业能力等现实条件的改变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加大。进城了,上楼了,彼此之间交流少了。拆迁了,地少了,自由劳动力出去打工了,皖北农村90%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中小城市回乡就业人口达不到半数以上①。社会流动和城市进程的加快,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会组织——家族存在的社会基础。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家族关系也变得十分松散,因而以家族为核心的祠堂在皖北基本消失。

在诸多影响祭祀文化变迁的诸多因素中,政治制度的变更,新政策的出台等都会对民间祭祀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远离了愚昧,祭祀更多的是感情的表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以政府部门(一般都是地方的旅游局或文化局)为主的祭典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以宣传地方文化,推动地方旅游,拉动地方经济为目的。[3]而家祭随着国家殡葬制度的改革,公墓制度的实行,也打破了传统的祭祀形式,生态祭祀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随着网络的发展,甚至还出现了网络祭祀。

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特别是公共祭祀,民众对祭祀的心里,由崇拜、敬畏变成了娱乐,更大的动机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拥有财富的多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尺,尤其许多走出家乡的年轻人,他们打拼成功后,往往选择为家乡做出贡献,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捐款修建庙宇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表达方式,因为捐献者捐献的多少都会在庙前立碑留名。捐献多的,往往在碑文上能突显出来,不仅这样,捐款者对乡邻事物非常具有发言权,家族的权威渐渐淡去。

3.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突破

“文化是共同塑造人们生活方式的价值、信仰、行为和物质产品。”不同形式的祭祀文化由于受众对象的不同,所达到的社会功能就有所不同。例如加强家族凝聚力,拉动了地方经济和旅游的发展等等,但从地方志的角度来看,祭祀文化最大的社会功能就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人们对优秀传统伦理的坚守。

3.1 地方文化的传承功能

文化传承中既包括了一代人向另一代人的文化传输,也包含了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文化继承。在传输和继承过程中,又都包含着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和扬弃,因而才体现出文化不断进化、不断优化的发展趋势。皖北文化,或曰淮北文化,或曰亳州文化,以老庄道家文化和曹魏文化为代表。[4]祭祀文化是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皖北文化的传播。如亳州市蒙城县民间从2012年起,每年都自发祭祀当地名人庄子——平民祭庄。

庄子祠是当地仅有的现存最完整的祠堂,是地方重点文物单位。庄子祠寄托着当地人民特殊的情感,每年祭庄,人民都会自发的的参加,非常热闹,民众心理各异。

其祭奠过程如下:献官三人,献官着玄端——从祭百人,从祭着直裰/大氅——祭旗49面——祭牌7尊——香开鸿蒙、琴起太古——茶涤尘心、书剑迎圣——五供赞——鼓盆而歌于讴吟诵、清音祭庄。从祭奠过程看,其包括音乐(抚琴)、书剑(字画、舞剑)、诗歌(吟诵、清音)。这些都是对先秦祭礼文化的继承和扩展,《礼记.祭义》云: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霜露之思,慎终追远;九转功成,天地阳极。在这个时刻,先圣不隔,来复往转。钟鼓乐之,琴正天地.礼始,钟鼓齐鸣,告于天地先君,迎神;读祝,以鼓一通,祭祀先贤往圣,礼圣;礼毕,钟鼓各九,归也归藏天地,送神。琴者正南面。歌南风,熏然慈仁。佩剑挥书,赞天地之化育。乐有三段:咸和之乐:乐声和缓,少长如仪,祭众行礼;宁和之乐:静怡肃穆,剑有庄恭,书成严正;安和之乐:安宁祥和,献官读赞,众宾恭谨。②

同时传播了皖北老庄文化,《庄子.逍遥游》:“逍遥者,生命在循道而趋中随顺”。《庄子.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曰“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老庄的丧葬观很好的被当地百姓继承下来,除民间自发的公祭,在普通百姓的寻常祭祀,也有歌舞表达形式。

3.2 对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坚守

祭祀文化随着各种文化的变迁而变迁,其中优秀的文化成分被继承了下来,如敬养观、孝悌观、追根溯源等思想。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

祭祀文化的变迁是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坚守和应和,《论语·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从这段话上我们可以看出,礼的本质与其奢侈浪费,不如节俭;办丧事,与其周全,注重外在形式,不如内心哀伤。从这方面看,现在实施的生态葬,文明祭祀是和我国传统的丧葬理念和文化完全契合的。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祭祀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等等许多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者已经成为糟粕性的东西[4],所以对传统祭祀文化的全盘继承无益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摈弃其中不合理的祭祀传统,走向生态祭祀,文明祭祀,这也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要求。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祭祀过程仍然存在着落后的成分,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攀比心理存在,给百姓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农村祭祀,充斥着迷信的成份,有些不法商贩利用民众心理,非法渔利,扰乱当地治安,面对这些情况,当地政府应该加以警惕、引导、约束。面临祭祀文化的变迁,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的取舍,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4]

注释:

①数字得出是2017年5月-6月由蒙城、阜阳、亳州等地的综合调查得出。

②其资料来源癸巳全球布衣祭祀庄子大典,笔者于5月3日全程参加。

猜你喜欢
皖北变迁庄子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清潩河的变迁
淮北市在皖北六市中经济增长质量实证分析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