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提高教师幸福感,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020-02-25 21:28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幸福感学校工作

(福建教育学院财务处,福建 福州 350025)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学生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已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共识,为学生“减压减负”成为各级教育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谈论不休的话题。可谁曾想到,作为直接教育学生的教师,他们的幸福感堪忧,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快乐、健康和谐发展,更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

社会上有些人对教师这一职业不了解,觉得教师很幸福,一周没几节课,只要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工作没什么压力,但实际境况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有:一是来自外界的压力。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但凡教育都是教师的事,把政府、社会、家长本应承担的教育的职责全部压在教师身上。二是家教缺失。尤其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隔代托管现象普遍存在,家长普遍缺乏教育方法。三是长期超负荷工作。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后进生、教育行为不端的学生、学习、研训等,工作异常繁杂琐碎,致使身心疲惫。四是对教育体制改革的不适应。一方面,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而不少教师由于教学技能的欠缺和素质发展的滞后,在不同程度上一时难以适应,因而心理的焦虑、困惑日益增多;另一方面,各种考评、评比,职称评聘,给教师造成了巨大压力。五是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与心理问题排解、疏导渠道的缺乏。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免不了受到各种挫折和打击,可是,许多教师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排解,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试想,一个幸福感不高的教师如何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才能把幸福感传递给学生,这是教师自身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 年第36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这是党中央为提高教师幸福感的最大赋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也迫切需要思考如何赋能,以提高教师幸福感,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一、宏观赋能:描绘共同愿景

一个人如果没有生活目标,就像一艘轮船失去了航向。同样一个教师如果在事业上没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失去工作目标,整天工作起来就会没有头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校长首先要为学校描绘一个共同的教育愿景,创建共享、互信、合作的组织文化;其次,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牢固树立“教好一个学生,温暖一个家庭,服务一方百姓”的职业操守和教育良知,并朝着这个目标共同努力;再次,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让每个教师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相对应的职业理想,使教师把学校的目标与个人理想有机地融为一体,眺望同一个方向,通过共同认可的目标和愿景,让大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感和工作归属感,既满足其近期的发展需要,又为其一生的发展赋能,这样他们即使工作再苦再累,也会觉得是幸福和快乐的;最后,应发扬民主管理,加强校务公开,让教职工依法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构建重大决策多元主体参与的平等协商机制,激励教师发挥专业的能动性,以推进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二、微观赋能:营造宽松环境

工作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工作状态,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精力充沛、事半功倍。试问,如果每天见到的学校领导都板着脸,即使你和他们打招呼,他们也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你的心情会怎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校的黏合剂,使教师团队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舒心地工作,学校领导班子应该是这个宽松环境的营造者,而校长则起着决定性作用。行政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相互信任是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一个民主、随和、公正的校长和一个和谐、团结、奋进的领导班子,才能带出一个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学校管理应润物细无声,从细微处入手,“唤醒教育共同体中每个生命个体的发展需要,建立自组织、自激励、自驱动、自成长的学校新型管理文化,使每一个人的成长在学校里真实自然发生”。[1]

首先,密切干群关系。教师首先是人,其次才是教师。所以当教师受到社会尊重时,就会心花怒放;当他们受到冷落时,就容易心情沮丧;只有多和教师交交心,多关心教师的生活,多鼓励教师、尊重教师,积极听取教师意见和建议,给予教师更多的工作决策权和自主权,释放他们的热情与智慧,激活他们的动能与个性;工会要积极开展关爱行动,做到“五必访”,经常组织教师外出旅游,让教师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增进成员间的关系,校园里定能充满人情味,教师也定能努力工作并快乐着。

其次,融洽同事关系。教师之间应该多一点理解,少一点猜忌;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指责;多一点帮助,少一点为难。你有困难了,大家一起帮忙;你高兴了,大家一同乐呵。这样教师之间感情才能融洽,心情才能舒畅,才能对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2]

再次,和睦师生和家校关系。教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学生成长中的快乐,化解学生学习中的苦恼;教师要和家长站在同一战线上,为学生成长出谋划策,共同努力。要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事,家长要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要角色,时刻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和谐的师生和家校关系。

三、自我赋能:保持身心健康

教育管理者要善于赋能之外,教师作为个体,也应善于自我赋能。

首先,及时调适心理状态,保持恬淡心态。平淡的心态可以在主观上给人生制造幸福。校长要努力既给教师建设一个公平的施展舞台和合理公正的评价环境,又给教师营造既竞争合作又平等相待的氛围。校长心态平和,无为而治,则学校不会胡乱折腾,教师军心安定。对教师而言,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困难,要时刻记得: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们无法主宰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对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良好心态概括了四句话十六个字:“接受现实,悦纳自我、心存感激,追求卓越。”[3]如果我们做到了这十六个字,那么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我们的教育人生必定绚丽多彩,事业也必定会卓有成效。

其次,练就健康体魄,有效提供生活保障。校长要在创造良好锻炼场所的同时,积极倡导阳光体育和保健理念,让教师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开展趣味体育比赛活动,与学生一同学习、一同健身,增强教师体质,让校园频现教师矫健的身姿、活跃的人群和爽朗的笑声。比如每年举办一次阳光体育节活动;鼓励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大课间体育锻炼;将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定为教师阳光互动日,目的就是为了活跃和丰富广大教职工的课余文化生活,减缓教学工作压力,使教师在轻松愉悦、诙谐有趣的气氛中体验心灵的快乐,开放自我,激发工作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

再次,坚持终生学习理念。面对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学校管理者应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才不会掉队,才能具有深刻的洞察力、高瞻远瞩的领导力和果断的执行力,带领年轻人一起奔跑,而不是倚老卖老,卖弄权威。要善于与年轻人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互动,从他们身上汲取更多的发展能量,构建共建共享共生的区域文化。要充满教育情怀,善于倾听年轻教师的声音,化解他们工作中的思想和专业问题,为他们的发展出谋献策、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幸福感学校工作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不工作,爽飞了?
学校推介
选工作
幸福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