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芹教学林场创新发展探析
——为更好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

2020-02-27 19:47林文荣
林业科技情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西芹教学科研林场

林文荣

(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福建 南平 350002)

西芹教学林场是集福建农林大学教学实习、科研、生态保护、生产经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国有林场。长期以来,林场在生产经营和发展上都存在困难:一是可利用的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少,经营面积1200hm2,林区立地条件和林分质量比较差,生态区位重要,林地权属为集体山权属,没有苗圃地。二是经济负担重,职工老龄化严重。林场在职职工25人,其中转岗4人、借用1人、内退1人,离退休职工20人,遗属人员4人,职工人员结构老中青严重失调,40~49岁14人、50岁以上10人、40岁以下只有1人,在岗技术人员结构副高2人、助工2人,林场属差额拨款亊业单位。自从1998年全省国有林场以“减员增效、转岗分流”为目标的改革,林场走上“自主经营、养员自保”的生产经营模式,特别2000年农林两校合并,场校人员双向流动通道被阻断等,林场的教学科研地位也就弱化了。正当学校掀起高水平大学建设进程中,林场通过总结探索能否找到更好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定好自身的发展位置,乘上学校这列高速发展的列车而树立可续发展经营理念,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1 林场63年的发展经历及多种经营模式的变迁总结探索

西芹教学林场的前身为南平县国有经营所,始建于1956年3月,1958年改为南平县林场,1960年改为福建林学院西芹教学林场,2000年改为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即在经营模式经历以下几种办场模式。

1.1 西芹教学林场的后勤基地型模式

福建林学院建校初期, 1959—1964年,为了解决学校办学中的实际困难,提出西芹教学林场要办成学校后勤供应基地,为建校提供优质木材,为师生提供副食品供应的后勤基地,这种模式在这一时期,建校用材基本上得到解决,也提供了有限副食品供应,但由于林场经营规模小使得既无法满足学校办学需求、又损害林场自身的发展。

1.2 西芹教学林场的生产型模式

1965—1972年,这段时间学校被解散,学校无暇顾及林场,教学林场的教学科研一切活动停止了,所以林场集中较多的精力开展各项营林生产活动,为林场的发展蓄积一点能量,可是没有发挥教学林场应有的作用,教学林场名不符实。

1.3 西芹教学林场的教学型模式

从1972年学校复办至1978年,由于学校原校园被工厂侵占,教职员工无居所,学生无教室上课,教学林场成了教职员工的重要栖息场所、学生的课堂所在。这段时期,林场大部分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帮助复办学校之中,农林分校后,森工系设在西芹教学林场所辖的花竹沟林区设立花竹沟伐木场,实行林场一分为二,形成一个林场存在相对独立的二个实体,这一纯教学型经营模式为农林大学的复办与重建起了积极作用,但终因场校经济来源不一,学校又无力在林场投资,林场也无力长期支撑住这样表面上似乎独立而实际上只有出钱出力无经营自主权的局面,同时学生、教师也深感这样无法提高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教学林场的发展。

1.4 西芹教学林场的生产、教学科研结合型模式

1979—1998年,在这一段时期,学校与林场吸取前期的办场经验,在不断寻找既满足教学科研需要又符合林场实际,而且在有利林场发展的办场模式上认识逐步一致起来。西芹教学林场是福建农林大学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林场不仅要进行一系列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林业科学实验研究,而且要承担着以培养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生产任务,又要保护生态林的重任。

1.4.1 西芹教学林场以生产为基础,为教学科研服务

教学林场必须以生产为基础,把林业生产放在首位。因为只有生产才能发展,才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林场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发展的,它的经费来源是由省林业厅衡量生产实际任务和质量发放,建场以来由于重视生产建设,林场不但营造了各类教学实验林,扩大了林场规模,林场通过生产发展与积累自筹资金建设1300m2的教学科研综合楼,筹建了土埌实验室、昆虫病理标本室、木材标本室、树本标本室、标准教室等,还将院口、场部工区规划为教学科研实验区。林场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创建和完善为服务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的条件。

1.4.2 西芹教学林场服务教学科研,促进生产发展

西芹教学林场由于具有教学科研任务,因此教学林场不能按一般国有林场的要求单纯从事林业生产,教学林场的生产只能是它创造培养林业人才的条件,丰富和充实为教学和科研内容的手段,教学林场在开展服务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相适应的科研教学成果,这样可以提高林场的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加快林场的发展步伐,促使教学林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示范标准或者先进性的国有林场而创造条件,林场也得益于教学科研活动,为林场的发展增加活力。

1.4.3 西芹教学林场的生产、教学科研结合的具体做法

在这一段时期,学校成立教学林场管理委员会,林场由校办直接领导协调管理工作,每年召开教学林场年度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下一年的工作任务与目标;学校下派专职副场长或场长搞好林场生产、教学、科研工作,林场的1300m2教学科研综合楼就是在学校基建处的协助下,从选址、设计、招投标到工程监理而完成的;林场也定期邀请学校专家教授为林场把脉献策,以及给林场管理技术人员讲座培训等工作,从而提高林场生产教学科研管理水平。

1.4.4 西芹教学林场把生产与教学科研相结合

在这一段时期,教学林场的生产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绩:教学林场每年参加全省国有林场生产年度评比,排名全省省直属国有林场前列,林场与学校合作的课题多达26项,其中砂仁北移取得成功,为杉木林下套种和立体开发南药北移提供了参考,还为杉木研究院提供了具有各个龄级并存的成片杉木林研究实验林,建设了为教学服务的裸子植物本标园和珍稀树木本标园,制作了树本标本3000份、昆虫标本800合、木材标本、病理标本、土埌标本供师生教学实习,还跟学校经济管理系合资创办南平市大林食品厂,开发竹笋系列食品产品,为企业与经济管理实践工厂,还承办起各类培训班,建设学员床位。教学林场在服务教学科研方面和生产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1992年为解决学校和林场子女就业,从而招入大批人员,但1997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林场进去最困难时期。

1.5 西芹教学林场“自主经营”模式

从1998年开始,全省国有林场以“减员增效、转岗分流”为目标的人事制度改革,福利待遇下降,人员安置存在问题。林场员工竟争上岗,同时出台内退和承包制政策。2000年农林两校合并、学校下派任职的领导干部返回学校,从而无暇顾及林场,阻断林场与学校的人才双向流动。从此教学林场走上“自主经营、养员自保”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于1993年全省国有林场大幅提高工资水平,生产成本也随之提高,木材收入价格走低,只能依靠加大林木采伐增收解决职工待遇,导致采伐教学实验林,清空出租教学科研综合楼。

2 教学林场的重要作用

教学林场是高等农林院校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台湾大学有3.5万公倾的教学实验林,大陆农林院校也都有数量规模不等的教学(实验)林(农)场,它们在各院校的教学科研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样,西芹教学林场在福建农林大学中,特别是在林业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和林业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学校老一辈学者教授俞新妥、何智英、梁一池、陈存及、郑清芳等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出自西芹教学林场的实验林。教学方面以往每年接待林业院校师生来场教学实习250人次,开展科研课题多时达26项。西芹教学林场的林地都处于南平市沙溪口水电站的水库两侧,是生态林的重要区位起到水源涵养作用,在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占有重要位置。

3 林场探索创新发展经营模式适应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依照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属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委发〔2016〕7号)精神,根据高水平大学建设发展需要,围绕保护生态,提供高质量教学科研服务和保障职工生活三大目标,明确功能定位,完善管理体制,创新经营模式。

3.1 教学林场做好承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项目的基础工作

教学林场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林场现状开展做好承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项目的基础性工作。根据《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教学实习和科学实验规划,实地踏查规划教学实习区域和路线,对现有实验林进行梳理鉴定、研究价值给予保护立牌,如花竹沟1942年进行立牌介绍保护。某实验林进行有教学目的学实习内容,如以植物学或树木学为教学实习为目的,可以不断引进新、奇、缺、稀少植物品种补植在教学实习区域(学校除外的品种),方便师生认识和掌握更多植物品种及特性为教学实验增添新的内容。

3.2 教学林场以教学为主体的推广示范模式

教学林场利用区位和借助学校的人才优势,林场自筹1800万元建成10000m2的科研实训楼,还可以重新利用旧教学科研综合楼1300 m2。既可为学校林学类等学生提供推广课程的实践教育,又可为闽西北的基层干部提供林业和农村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培训。

福建全省面积80%是山地,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林业生产机械化作业落后。今后的福建农村的发展就是要实现林业现代化,必须走林业生产机械化这条路。于是教学林场可以在林业生产中探索应用林业生产机械化方面取得突破。如小型挖掘机、除草机、深耕机、挖穴机等林业生产机械的应用来示范带动农村林农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林业生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为促进福建林业现代化做出贡献。

3.3 教学林场以科研项目支撑发展模式

教学林场可以借助学校的综合优势,林场要主动创造条件承接学校林学或跨学科的科研项目落地林场。林场要加强现有16项科研项目实施和管理,逐步完善科研项目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学校在科研项目上要帮助林场挖掘利用林业资源科研项目方面的潜力,打造好科研项目这张名片,在科研项目方面能赶上全省国有林场的前列,正如北京林业大学在三明将乐国有林场合作办起南方林区综合实践基地硕果累累。

3.4 探索场校合作经营模式

实践证明,教学科研基地的建设光靠林场一方的努力是难以办好的,林场的技术人员受专业等因素的限制,所以要探索场校合作建设林场的教学科研基地,要根据实际情况,从林场发展规划与各项安排上制定可行的方案,把林场建设成生产、教学、科研的示范基地。

学校凭着科研团队的优势与林场利用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可进行深度合作,当前智能产品和 “互联网+”的应用发展迅猛,能否在这些领域寻找可深度合作发展的机遇。如无人机在林业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广阔应用前景,无人机可以应用到林场的森林资源管护等工作,若场校合作研究应用至逐步成熟就可向全省国有林场推广,这样既是突破探索场校合作的切入点,又能在全省国有林场示范。

学校南平校区的苗圃利用不高,而教学林场没有苗圃地,林业生产用苗需靠外购买,所以两者可进行合作共建,根据苗圃地的位置可以扩大苗圃建设,因为苗圃地周边是林场的林地,把苗圃地的面积扩大以满足场校双方的苗圃教学、科研、生产用苗的需要。

3.5 创新完善林场管理体制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

不管实行何种经营模式,都要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因此学校应该重视教学林场管理队伍建设。林场目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学校可下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兼职抓好林场教学实践、科研项目建设和作好各方面协调工作,学校有关部门要支持林场,支持林场师生,给他们予优惠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为教学林场的建设作贡献,从而更好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再者,根据场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台明确保护教学林场教学科研的管理办法,以使教学科研成果得以延续,为长远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4 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学校实践教学科研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全面探索总结教学林场63年来的发展实践经验,从教学林场自身实际出发,做好服务学校林业专业教学科研这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应用、经营机制创新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抓住国有林场改革为契机,探索场校合作共建,发挥林场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优势,突出林场在发挥学校发展实践教学、创新科研成果上的作用,为建设学校高水平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西芹教学科研林场
林场起火了
山西省两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云上中文”教学科研数字化资源平台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八步沙林场人的新愿望
西芹培根卷
商都西芹绿色蔬菜栽培技术
林场住宅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西芹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