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社会服务职能的路径选择

2020-02-27 20:38
煤炭高等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服务型职能应用型

贺 兰

从中世纪欧洲大学诞生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从传统的“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大学的职能不断丰富,已由当初单一的教学职能,发展到集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重职能于一体。随着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的日益密切,大学逐渐成为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社会服务职能的地位与作用也越发凸显。当前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建设教育强国,新的社会发展态势对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因此,当前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完善社会服务职能,以适应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在发展定位、发展战略选择过程中必然要审慎思考的一大问题。

高等教育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以促进我国高校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因此分类建设、特色发展也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选择。刘献君从高等教育职能的维度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服务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1]。其中,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其强化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职能。因此,地方本科院校面向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求,应以创建教学服务型高校为发展类型定位,立足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发挥自身办学的传统优势与地方特色,拓展社会服务职能的范围,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最终提高办学实力和实现内涵式发展。

一、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诞生在高等教育界被公认为是真正意义上大学的产生。中世纪大学倡导自由教育,主张自由知识的学习,认为通过教学以及普遍知识的传授来培养人才是大学的唯一职能,反对实用教育,排除科学研究。到1810年,威廉·冯·洪堡(William von Humboldt)在德国创办了柏林大学。洪堡认为大学除了教学、传授和发展知识外,也应进行科学研究,将科学研究的大学职能正式引入大学。1862年,美国颁布实施《莫雷尔法案》,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向大众化、多元化,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从传统的“象牙塔”开始向社会服务方向倾斜。1876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创建,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诞生[2]149。到20 世 纪初,威 斯康星大 学校长 查尔斯·范海斯(Charles van Hayes)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即威斯康星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3]。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理念是主张高等学校应该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使大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高等教育的第三大职能——社会服务职能——由此确立。

2.大学职能的一体化发展

大学从中世纪到现在,其职能的发展历经了从教学单一职能,到科学研究职能引进校园,再到社会服务职能的确立,而后到今天的多元化巨型大学的时代,大学的职能已不再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简单相加,而是三大职能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同时由三大职能延伸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多重职能[2]152。

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统一的,教学与科研也是大学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方式。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产生的科技成果可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大学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另一方面,通过教学培养的人才将习得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社会生产,同时大学培养的高素质人才还能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人才培养是大学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现状

1.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人才培养培训。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人才培养参与社会服务有两种形式:学校自身培养人才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在自身培养人才上,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一致,在学科与专业设置与调整上,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基础,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培养地方所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在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上,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或通过与企业联合开设专业课程,或企业选派相关的管理与技术人员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或学校选派教师为企业员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在学校设立相关学院、专业,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

(2)科技成果研发。地方本科院校通过科技成果研发参与社会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机构、自创高新技术企业和打造企业孵化器等。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机构主要是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在校内建立相关研究中心,根据企业需求开展相关研究;高校教师和学生建立自己的高科技企业是将科技成果向工业的技术转移和产品商品化,是直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企业孵化器是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为新创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信息、技术等一系列的服务支持,进而降低企业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决策咨询服务。地方本科院校通过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等提供信息咨询与决策服务是参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形式。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合作与研究,提供区域与地方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转型、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以及地方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信息与决策咨询服务,促进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成效

(1)社会服务定位更加明确。当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中关于服务面向的定位就是立足地方,主动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其办学目标也愈发明确,主要通过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致力于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提高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等方面着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的社会服务作用。同时,地方本科院校还积极主动地寻找、挖掘和弘扬地方特色,逐渐明确和形成了立足地方特色、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4]。

(2)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首先,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体现在其办学数量与办学规模上。地方本科院校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地方高校教师为地方经济社会开展大量研究。总之,高校师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智囊团,带动了地方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增长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其次,地方本科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发展趋势,不断拓宽服务范围与丰富服务形式。在服务范围上,由服务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在服务形式上也不断进行调整,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了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给地方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3)社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完善社会服务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院园融合、多元协同、大学科技园、校政合作等多种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校企合作模式是通过与企业在技术创新与员工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既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增强企业员工素质,也推进学校学科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与人才培养质量。

3.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1)社会服务认识偏差。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对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出现偏差,多把工作的重点集中在校园内部的自我发展,重视学校自身发展需求,缺乏对地方社会发展需求的准确评估。学校自身发展与地方社会发展的依存性与紧密度不够,所参与的社会服务不足,忽视了高校在服务社会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以及对地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这必然影响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服务地方中发挥的作用。

(2)人才培养与需求不符。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第一个职责就是人才培养[5],学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规模和层次等方面的设定上都应充分考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情况与实际需求。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本科院校往往不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学科专业的优化整合,没有建立起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有效衔接和融合机制,出现专业设置陈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而致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出现规格单一、专业不对口、供大于求以及急需行业无人可用等种种问题。

(3)社会服务内容单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服务社会的范围仍然较窄,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其一,在学科上地方本科院校参与社会服务的学科主要以工科为主,理科与文科的社会服务参与度较小;其二,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途径是开展科技服务,主要手段是科研成果转化;其三,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社会服务主要停留在物质层面,对精神层面的引领不够重视。

4.科技服务层次较低

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自身办学实力较弱、科研队伍水平较低、科研经费不足、科研设备不完善等原因,致使学校整体的科研能力较为落后,从而造成提供科技服务的层次较低。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跟不上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需求,造成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不高,提供的科技服务中一般性科技服务占比大,缺少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科技服务,也较少参与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事项与决策性事件中。

5.学校开放性不足

地方本科院校开放程度不足主要表现在学校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社会利用程度不高。一方面,高校中大量的人力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尚未受到重视,如高校师生在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基础教育发展支持等方面未发挥良好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的许多物力资源未向公众开放,如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教学设备资源等未参与服务社会工作中,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率较低。

三、地方本科院校完善社会服务职能的可行路径

1.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

依据传统高校分类法,高校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三大类型,这种分类法很好地体现了高校教学、科研两大职能[6]1,但就高校发展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重学轻术和自我封闭。高校办学都沿着学术型大学方向发展,导致发展趋同,其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当前,政府大力推进高校转型,特别是要促进一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即从传统的学术型、学科型转向应用型、技术型、职业型或技能型,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2007年,刘献君提出了“教学服务型大学”这一概念,他将教学服务型大学定义为:以本科教学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为地方服务的体系[7]。教学服务型大学就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应用型大学,其内涵主要包括:其一,在“教学”方面既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技术技能的培养,尤其强调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应用。其二,在“服务”方面强调全方位服务社会[8]64。

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创新的范例,强化了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思想,使高校分类更全面体现了三大职能,为地方本科院校优化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应用型、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6]6。地方本科院校大都办学历史不长,办学基础薄弱,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都无法与传统的老牌大学相抗衡。因此,积极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则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一种现实性选择,是地方本科院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完善社会服务职能的可行路径。

2.教学服务型大学三大职能定位

(1)社会服务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的核心职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在其就职演讲中提出了“为州服务”的理念,开启了服务型大学建设的先河。服务型大学在我国的发展形式,就是教学服务型大学。从教学服务型大学的创建初衷与发展历程来看,教学服务型大学是以服务地方为宗旨的,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其成长发展与地方息息相关,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服务。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和办学宗旨是社会服务,社会服务应作为学校发展的主导思想,学校所有的工作都以社会服务职能为核心。

(2)人才培养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基础。从大学职能的演化历程来看,人才培养是大学最基本的、首要的职能,大学组织形成的初衷即是培养人才。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就因其培养了社会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人才培养是大学成长和发展的基础,教学服务型大学作为大学的一个发展类型自然也不例外。只不过教学服务型大学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发展。因此,人才培养职能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基础。

(3)科学研究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动力。自威廉·冯·洪堡将科学研究职能引入柏林大学后,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第二大职能,既遵从高等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又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果。科学研究的职能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必不可少的,只不过教学服务型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是以应用研究为主,通过应用性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利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科学研究是教学服务型大学社会服务的动力。

3.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完善社会服务职能的策略

(1)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源。地方本科院校应紧紧把握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坚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服务型大学与其他类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等)的区别在于对知识进行创造、传播、应用的内容不同,有着各自不同侧重。教学服务型大学更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强调通过知识的传播及应用来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而服务地方。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走教学服务型大学之路,应该更多地走出“自我本位”思维,以服务需求方为己任,人才培养要以社会实际需求为参照,以求得自身更好地发展。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地方本科院校首要的工作是重视教学,突出“教学”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通过加强教学及教学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等途径,实现学生文化知识的汲取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加强校地良性互动。地方本科院校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产出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大力开展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的的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为地方服务的体系[8]69。因此,为完善社会服务职能,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的紧密联系,加强与地方社会的良性互动,从多方面入手,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为社会提供全方面的服务。在人才培养上,地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确立、招生与办学规模确定、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要与地方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使学校培养的人才在数量上、结构上、质量上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一方面,在科技服务上加强校地联结,通过产学研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科技联合开发,将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到企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文化交流上,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地方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9],其优秀的精神文化可以引领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应增进与地方社会的文化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地方社会文化建设,从而促进地方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公民综合素质。

(3)加强学校顶层设计。地方本科院校加强自身内部顶层设计,着力点在于对学校发展主体架构的设计,确立学校的发展目标。地方本科院校创建教学服务型大学,应以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在确立最终发展目标后,应将顶层目标进一步细化,形成可操作性的计划、措施和方法等,如学科专业建设计划、科技服务计划、德育工作计划、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等。对于学校顶层设计的实现,教师是发展目标、发展计划的主要参与者,是实现学校顶层设计的主力,因此为实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目标,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以加强地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质量、层次、效益和社会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要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难点、重点和热点,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加强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

猜你喜欢
服务型职能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能与功能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刘国中: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价格认定:职能转变在路上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