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演进脉络梳理及前沿热点探析

2020-02-28 11:54杜方鑫金丹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计量

杜方鑫 金丹

摘要: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如何持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并在“一带一路”倡议指引下,继续探索并深化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当前区域经济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以1998-2018年发表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上的2322篇“区域经济一体化”主题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以citespace5.5软件为基础的文献计量分析法,从不同视角总结我国这21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成果,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尝试性提出未来探索方向。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CiteSpace;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2020)01-0033-11

一、引言和文獻综述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主权国家间通过有序让渡部分或全部经济主权,以实现区域内外的经济合作、联合或融合为目的而实行的一种制度安排。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层次,可将区域贸易协定划分为特惠贸易协定(PTA)、自由贸易协定(FTA)、关税同盟(CU)、共同市场(CM)、经济同盟(EU)和完全经济一体化(FEI)六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并作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加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然而,近两年以英国脱欧和以美国为首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因此,中国如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继续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向前发展将成为国内学者今后关注的焦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底,中国才开始与外国签署FTA协定并于2007年正式明确提出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因此国内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探索起步于20世纪末,并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其中,有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探索的文章,如华民等(2002)从理论上区分了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机制;梁双陆和程小军(2007)对该领域的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理论等五大代表性理论及其微观基础进行了论述。有系统性概述我国自贸区建设成果的文章和著作,如李光辉和王芮(2017)回顾了我国自贸区15年来的建设成就,并指明了未来的建设方向,范祚军(2016)以中国一东盟自贸区为例对经济一体化进行了系统论述。也有结合相关领域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作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文献,如魏丹和许培源(2015)从国际贸易、产业组织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资本流动模型三个方向总结归纳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曹吉云和佟家栋(2017)从经济地理和社会政治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还有从实证角度验证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的文献,如张军等(2018)采用双重差分法测度了自贸区建立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之,国内学术界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涉及各个方面,研究范式和理论体系已经相当成熟,所以亟需一种科学的方法对该领域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目前,虽然文献计量研究法已涉及各个学科,但用这种方法和相关软件系统总结和梳理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和轨迹的文章尚未出现,基于此,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以较为权威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为数据基础,总结归纳我国1998-2018年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主要研究者、机构和关键词,重点分析文献共被引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未来中国特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向和研究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用聚类分析法,首次归纳出1998-2018年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主题相关的共被引文献的研究热点与轨迹,这可以为今后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于2004年开发的一款基于Java语言的计量分析可视化软件。该软件通过对选取文献进行共引分析和寻径计算,将该领域的知识图谱路径可视化,并利用这种可视化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预测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和领域发展前沿。本文所用软件是2019年8月发布的CiteSpace5.5.R2版本。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文献,以1998-2018年为检索年限,依次以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各层次名词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517篇文献,除去重复检索出的文献记录以及综述、报告、评论、会议总结等无关文献,实际剩余有效论文数为2322篇。本文将对这2322篇实际有效论文进行整理分析,具体检索过程如表1。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旨在从宏观理论维度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话题,类似于欧盟、东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具体实践并不在检索和探讨范围内。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统计分析

(一)发文量增长趋势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将1998-2018年间每年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增减趋势显现出来,笔者对文献筛选前的原始数据,即这2517篇各类论文、综述、报告和相关会议总结进行了发文趋势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发文量在2001-2006年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这与我国在这一时段深入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时代背景有关,尤其是2002年签署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自贸区(FTA)主题成为当时的热门研究方向。而2007-2011年,该领域发文量又呈现出下降趋势,尤其是2008年,这可能与当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形成冲击有关。从2012年开始,论文的发表数量又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与当时我国密集签署FTA协定、成立上海自贸区等因素相关,如表2所示,仅2012-2019年,中国就签署了10个FTA。2015年以后,区域经济一体化整体发文量又开始下滑,如今已不再成为热门主题。

(二)主要期刊统计分析

在对文章所属学科的分布统计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在18个学科大类的100多种期刊上,分布十分广泛,但最主要的学科还是经济学,占了近82%,其次是法学、政治学和管理学。而在对文章所属期刊的分布统计中,发文量排前10的期刊如表3所示,主要有《亚太经济》《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等,这10大期刊有8种隶属于经济学期刊,两种是侧重于区域类研究的综合类期刊。

(三)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作者对全文中心内容的高度提炼,若想对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内的研究热点进行跟踪研究,必须对该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共现分析。由于本文研究样本是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的关键词检索得到的,这些直接关键词必然会出现在文献图谱中,不具有共现价值,所以有必要隐藏“区域经济一体化”(频次:480,中心度:0.11)等直接关键词标签以及重复相关的关键词信息,结果见图2。

模块化Q(Modularity Q)和平均轮廓(Mean Silhouette)是关于网络整体结构的重要的计量指标。由CiteSpace分析结果可知,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关键词模块值Q=0.8305,平均轮廓值(s)=0.7359。其中Q的取值在[0,1]区间内,一般认为,Q>0.3就意味着社团结构是显著的,S>0.7则意味着聚类是高效且令人信服的””。图2左上角显示这两个指标均大于标准值,说明该图谱的绘制是合理的。

再来看高频关键词的呈现,其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类别的关键词独树一帜,说明该方向的关注度是最高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实践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外,“上海自贸区”“TPP”“WTO”“一带一路”“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APEc”“东亚自由贸易区”“欧盟”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研究方向和领域;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经济合作”则突出表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和出发点;关键词“引力模型”“GTAP模型”指明了该领域的热门研究方法。

通过频数和中介中心性可以看出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与分散程度。表4列出了频数在20次以上的28个重要关键词和它们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性越大,说明该节点在网络图谱中占据着越重要的位置,一般认为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节点,其在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就显得很重要。基于此,判断这28个关键词占据重要位置的有15个,其中“贸易自由化”中心度最高,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大多数文章是围绕着“贸易自由化”去写的,也进一步说明了贸易自由化对于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具体区域研究方向中,除了“欧盟”,以“自由贸易区”为写作对象的文章是最多的,但是研究领域和方向较为分散,只有“东盟”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其他方向比如北美自贸区、东亚自贸区等中介中心性均小于0.1,关注度较小且分散,远不及东盟。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于不同自贸区的关注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对东盟的研究是最集中的。

最后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段内的关键词来展现区域经济一体化21年来的研究热点动态轨迹,进一步说明不同时间段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热点方向,为此特别绘制了高频关键词的TimeZone视图,如图3所示。为了图像美观且直观,隐藏了诸如“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贸易区”等必然关键词。

1998-2018年,每一竖列空间单位跨度为两年。可以发现我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且当时学者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于具体的国外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践,比如欧盟、北美自贸区。而我国真正开始对本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起步于2002年,当年中国在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峰会上提出建立“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并与东盟签署了我国第一份FTA协定——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而2001年才刚刚加入WTO和在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所以学者在2002年开始密切关注“WTO”“东亚自由贸易区”“APEC”等主题,并且着重探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相关发文量也在2003年开始呈现出井喷式增长,一度成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最热门的研究主题。2003-2010年,区域经济一体化更多是在之前提出来的框架下继续深入研究,出现了“引力模型”“GTAP模型”等新的研究方法以及“农产品贸易”“原产地规则”等重点研究对象。2011年至今,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研究领域,比如“TPP”主题的文章在2011年开始成为热门,这与当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建立TPP协议纲要相关,再比如2013年兴起的“上海自贸区”主题以及“一带一路”主题,都与我国在这个时间段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方向有关。自2013年开始,学者也逐渐开始关注“负面清单”和“知识产权”领域,说明当前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落实到了更为细致的层面上。

(四)作者与机构统计分析

CiteSpace可以对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及作者或机构之间合作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我们将1998-2018年的时间切片选定为1年,剪枝方式选定最小生成树算法(MST),共检索出187个符合要求的高频发文作者和122个机构,再将图谱整理成表5。从作者统计可以看到该领域的研究作者较多且分散,发文最多的是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的王勤教授,他的重点研究方向是亚太经济和东南亚经济。另外,在所有符合检索要求的作者中,作者之间的连线不超过20条,说明合作发文的情况并不常见,大多数学者还是处于相对独立的研究状态,缺乏固定的研究团队。从发文机构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对区域经济一體化领域研究最多,1998-2018年在CSSCI期刊的发刊频次达到19次。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共被引分析

(一)被引文献的知识图谱分析

参考文献共被引反映的是文献之间有相同参考文献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哪些参考文献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具体的量化指标,如被引频次、中介中心性、突现性、Sigma值,可以分析出该领域共被引文献的重要性。这里将对筛选后的2322篇有效文章的23156条有效参考文献记录进行分析,时间切片选择为2年,面板阈值定为6。

如图4所示,可以发现被引文献大多数都是中文文献,且国内被引频次最高的三篇文章都来自于《国际贸易问题》,分别是南开大学彭支伟在2013年发表的文章《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厦门大学陈雯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单国模式”的实证分析》、湖北大学陈汉林在2007年发表的文章《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下中国的静态贸易效应——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而在英文文献方面,被引频次最高的是美国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的Baier Scott教授在2007年发表的Do free Trade Agreements Actually Increase MembersInternational Trade-文。再具体到突现值,彭支伟(2013)、杨军(2005)、陈汉林(2007)等人文献被引频次均有明显的突现现象,说明他们的文章曾在一段时间被高频引用。

(二)被引文献的聚类分析

进一步地,借助于CiteSpace的对数似然比算法(LLR),可以对被引文献的标题进行聚类分析,从而更加直观地反映被引文献所关注的具体方向。如图5所示,我们对TOP 50阈值下的14962条高频被引文献的标题进行聚类,并提炼出前十大聚类,节点越多,聚类越大。另外,所显示的作者和时间表示在不同的聚类中引用频次较高的文章,在该聚类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参考文献是非期刊类,或者没有注明时间,图中会用2019显示出来。

这十大聚类分别为“Free Trade Zone”“GTAP模型”“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协定”“东盟自由贸易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效应”“东亚自由贸易区”。从这些聚类角度来说,除去由关键词检索带来的4个聚类,剩下6个聚类说明了被引文献重点关注的方向。将这6大聚类再细分类,第一大类是在具体的区域实践方面,学者们重点在“东盟自贸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亚自贸区”方向;第二大类是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多用“GTAP模型”去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GTAP模型也被叫做全球贸易分析模型,在国际经济与在贸易领域被广泛应用,这说明了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证类文章并不匮乏;第三大类是在相关联领域方面,“经济增长”的聚类排第二,说明了学者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主要还是探讨其与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关系;而“贸易效应”的聚类突现,则显示出我国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引用侧重于贸易分析。

更进一步地,继续绘制Time Line视图,从时间维度继续探讨某一个聚类的起始研究点、高热度被引时间段以及时间变化趋势。限于篇幅,本文不再展示该视图。结合Time Line视图结果以及“聚类浏览器”显示的被引频次,对三个有分析价值的被引文献热点进行跟踪分析:

1.GTAP模型:该聚类被引文献最早开始于1999年,由美国学者Misfielded在The New wave of Regional-ism中提出,可以说是该模型使用的重要源头之一。而该聚类被引最多的一篇文章则是中科院的杨军于2005年发表的《建立中国和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分析及政策建议》。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协定签订于2002年。但是构想的提出却起源于20世纪末,建成之后逐步成为中国最早、最完善的自由贸易区,且一直以来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热点研究话题。如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于2015年建成升级版,在协定内容和范围上都做了扩展,并将重点领域放在了互联互通、金融合作、海上合作和产业合作四个方面,所以从知识图谱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该聚类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其中2002年左右被高频引用的文献较多,而且最近几年又重新回到了被引热点。结合具体的节点来说,该聚类最早的被引文献是1998年出版的河内宣言(Hanoi Declaration),李力在1996年出版的专著《世界自由贸易区研究》、陆建人在1999年出版的专著《东盟的今天与明天——东盟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亚太的地位》也都被学者广泛引用,当然该聚类影响力最大的专著还是廖少廉在2003年出版的《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其观点和论述被引用的频次是目前该聚类下最高的。

3.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发起于2002年,之后又因2008年美国的加入逐渐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下的热门话题。该聚类形成于2007年,但被引文獻一直都不多,直到2010年,TPP首轮谈判开启并逐渐走向成熟,使得当年黄鹏(2010)与盛斌(2010)两篇文章被广泛引用。从该聚类发展的12年来看,彭支伟教授在2013年发表的文章《TPP和亚太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及中国的对策》节点最大,被引用频次最高,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说服力。

(三)被引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

通过被引作者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知道哪些作者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做出较大的理论贡献。共被引作者知识图谱如图6所示,时间切片为2年,以pathfinder作为剪枝算法,以15作为阈值。

隐藏掉匿名作者或者没有标识的参考文献(共454频次),被引频次排在前五的分别是盛斌(63次)、张蕴岭(62次)、李向阳(34次)、刘昌黎(32次)、陆建人(31次),其中盛斌被引文章的中介中心性是最高的,达到0.29,说明他的文章被其他作者广泛引用,其方法或者观念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另外,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共被引作者中的中国学者不在少数,略多于外国学者,说明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帮助更大。

(四)被引期刊统计分析

通过展示并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共被引频数较高的核心期刊,可以对比该领域不同期刊的传播影响力,从而为该领域的学者提供更具明确指向性的参考期刊。表6显示了被引频次排名前十的期刊,这是根据被引期刊知识图谱得到的,其中国内期刊8本,国外期刊2本,被引用频次最高的期刊是《国际贸易问题》,达到了257频次,这本双核期刊是由对外经贸大学主办的月刊,其复合影响因子在2018年达到了4.231,在当年整个经济学大类期刊中排名第23,在贸易经济领域中排名第一,接下来是《世界经济研究》《亚太经济》《国际贸易》《世界经济》《当代亚太》,这些都是经济学领域中的双核期刊。而在中介中心性指标方面,排名最高的四本期刊都是外文期刊,其中Nber Working Paper作为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报告,其中介中心性最高,达到了1.29,说明大多数文献引用源头都在其中,这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最值得参考借鉴的外文权威报告。从被引期刊起始年份来看,高被引文献时间集中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这段时间也正是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探索与实践最集中的时间段,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另外,期刊的主办单位大多为地方重点大学或者研究院、研究所,比较分散,说明各地各机构对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侧重点和深度是不同的。

五、总结

(一)结果与讨论

本文以CSSCI数据库1998-2018年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文章为基础,借助于文献计量软件,展示了这21年来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文献发表趋势、热点关键词、作者与机构之间发文数量和合作情况,以及被引文献的引用程度、作者和所属期刊等基本信息,并重点通过聚类分析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深入探讨了共被引文献的内在联系。基于上述知识图谱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从发文趋势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文章从2001年以来一直都是学者重点关注的领域,并在2004-2007年和2014-2015年这两个时间段盛极一时,其理论基础和各个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在这十多年里都研究得相对透彻。2016-2018年,该领域发文下降趋势明显,已不再成为热门话题。

2.从关键词的时间图谱来看,可将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研究轨迹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2002年以前的探索阶段,重点在于对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盟”“北美自贸区”)介绍和理论探索;第二是2002-2012年的成熟阶段,随着我国第一个FTA协定——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的签署,学术界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和统一,学者们也开始密切关注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探索自贸区规则,寻求多边合作机制并加入了引力模型和GTAP模型等新的研究方法,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第三是2013年以后的深入发展阶段,近几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TPP协定的重组,再加上“一带一路”政策的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开始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出现“负面清单”和“知识产权”等新的研究内容。

3.从发文机构和作者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研究比较分散,且作者和机构都处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状态,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作者之间缺乏联系。

4.从被引文献来看,彭支伟、万璐、陈雯、陈汉林等学者的论文是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高频被引文献,在整个知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知识源流”的作用,其观点被后来的学者广泛引用,为该领域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5.从被引文献聚类分析来看,一方面,“东盟自贸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三大领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重点关注的对象;“GTAP模型”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重要研究方法;而“经济增长”与“贸易效应”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方向的重要目标和实现途径。另一方面,不同聚类形成的时间根据当时的形势变化也是不同的,类似于“东盟自贸区”和“东亚自贸区”形成于20世纪末,而“TPP”直到2007年才开始系统地形成聚类。

6.从被引文献的作者来看,盛斌、张蕴岭、李向阳、刘昌黎、陆建人这五位学者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观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广泛引用,他们的相关文章是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研究的重要基石,推动着该领域的知识演进和发展进步。

7.从被引期刊来看,国内期刊对于我国学者来说更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国际贸易问题》和《世界经济研究》,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重要传播载体,其刊载的相关文章被广泛引用。

(二)不足与建议

本文以图表结合的形式给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做一个系统的论述,为该领域的研究学者和机构提供一个宏观方向性的参考。但是限于篇幅或者技术上的原因,本文也有如下不足之处:

1.本文用关键词检索法,检索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但由于关键词不统一,难免会有偏差和遗漏,比如有的文章内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文章,但是并不带有上述关键词。所以未来可以借助更加科学的平台和检索方法,进行更为系统的检索与筛选。

2.本文只选了国内学者在1998-2018年发表的相关文章,忽略了外国学者在该领域的优秀文章,考虑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个概念本身和具体实践都起源于西方,外国在这方面的文献不少,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知识体系起着重大作用。所以未来应该加入WOS中的外文核心期刊,同CSSCI数据库一起构建一个更为细致和全面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学术框架。

3.本文借助CiteSpaee所形成的图像,综合考虑了图像的美观性和实用性,所以设定的阈值、提取的条件、运算的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导致文章在某些地方分析缺乏严谨性。再加上聚类分析法在任何一种计算方法下的结果都具有随机性,也就是说每次出现的聚类结果可能有部分不一样,未来可能还需要在升级更新后的程序中运算出更为稳定的聚类结果。

(三)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前沿,就未来该学科如何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提出以下几点展望:

1.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需要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加深入和前瞻性的研究。当前恰逢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战升级,反全球化呼声愈演愈烈,贸易保护主义乘机抬头这个国际大背景,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受到巨大阻碍。未来中国学者应该就如何突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瓶颈,包括如何将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建设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等课题,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相关领域扩展需要有更加广泛的探讨。区域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多维度的空间现象,也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科学问题。现有关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多聚焦在描述发展特征和分析经济效应之上,对于其深层的建构模式和复杂的社会影响认识尚存在不足。所以学者未来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应该大胆创新,从更多维度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能够带来的影响或者可以实现的途径。

3.要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研究范式都起源于西方,西方国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的研究走在了世界前列,当前我国学者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还受西方影响较大。未来,在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在中國近年来广泛签订自贸区协定以及积极参与RECP谈判等具体实践背景下,不断创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将有着更加深远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计量
基于文献计量的数据素养及其教育领域研究态势分析
国内电子商务学术研究进展分析
我国医学数字图书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内外智库研究态势知识图谱对比分析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多边贸易有何冲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政府与市场分工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我国生物科学素养研究状况(2001~2016年)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借京津冀一体化东风助力石家庄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