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压放松对越野滑雪运动大强度抗阻训练疲劳相关指标的影响

2020-03-02 06:04魏文哲赵之光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上肢受试者显著性

孙 科,魏文哲,赵之光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越野滑雪共设12 个小项,是中国代表队在雪上项目取得突破的重点目标。根据越野滑雪项目参赛规则,每个国家参赛总名额有限,运动员可能在比赛日内参加多个比赛项目,尤其短距离项目运动员需在1 天内进行预赛、决赛等4 轮比赛。此外,越野滑雪属于全身性运动,对人体上、下肢力量均有较高要求,大强度抗阻训练是发展力量素质的常用训练方法(杨威,2010)。在大强度抗阻训练后,常表现出肌肉酸痛、运动功能下降、疲劳感延续等现象,还会影响后续其他训练的正常进行,所以该训练的频率较低。因此,促进大强度比赛间期和大强度抗阻训练后的运动性疲劳恢复,是提高训练效率和比赛能力、减少运动损伤风险的重要方法。

近年,限制血流的加压训练(Kaatsu training)研究较多。已有研究证实,加压训练可以用较小的负荷(20%~30% 1 RM)刺激肌肉增长、提高肌肉力量(王明波 等,2019;吴旸 等,2019;Barcelos et al.,2015;Daeyeol et al.,2016;Hernandez et al.,2013;Laurentino et al.,2008)。其机制包括:促进与肌肉合成相关的一氧化氮合成酶(Mu‐rad et al.,200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激素(Abe et al.,2005;Seo et al.,2016)和生物活性因子的良性变化;由于加压训练中代谢产物大量累积所产生的压力梯度,使血液流进肌纤维并引起细胞肿胀,这种反应不仅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还有助于减少细胞中的蛋白质分解(Yasuda et al.,2012)。另有研究证实,加压训练可以改善肢体血液循环,抑制伤病引起的肿胀和炎症反应(Murad et al.,2006)。

根据这些作用机制,理论上可能促进肌肉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国外有实验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结果。Curty 等(2018)发现,在高强度(130% 1 RM)离心运动中,离心加压组比离心组更早恢复到运动前。沢田匡平等(2004)发现,在运动后进行反复加压-减压放松活动,会加速肌肉力量的恢复。

当前有关加压训练的增肌效果研究较多,但鲜见单纯用于疲劳恢复的研究。因加压训练设备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可适用于比赛强度高、密度大的项目,以及大强度训练后的疲劳恢复。针对加压训练方法在原理上存在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机制,而同时缺乏足够的实证研究,本研究拟对加压放松对大强度抗阻训练后疲劳相关的神经肌肉、最大力量、疼痛诱发和内分泌等运动生理生化、体能方面的影响展开研究,观察单纯性加压放松对上、下肢大强度抗阻训练后人体整体和局部疲劳恢复的影响,探索加压放松在越野滑雪等上、下肢共同参与的全身性运动后疲劳恢复的作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实验分为上肢和下肢两部分,通过上肢实验观察加压放松对局部肌肉功能的影响,通过下肢实验观察对激素水平的影响。

1.1 实验对象

8 名成年健康男性(表1),受试者实验前3 天及实验期间不进行其他大强度运动,无运动系统伤病。在实验前告知实验目的、流程和潜在的风险。虽然有文献报道单侧肢体运动可对对侧肢体神经肌肉功能状态产生影响(张海红 等,2008;Morrison et al.,2005),但单侧肢体放松活动是否影响对侧肢体功能尚无明确证据。因此,为扩大样本量,本研究在上肢实验中对8 名受试者左右两侧上肢分别进行加压和对照两种状态的自身前后对比,测试各指标均是针对单侧上肢;在下肢实验中,对双腿同时进行加压干预,进行个人前后对比。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Subjects n=8

1.2 实验流程

在大强度抗阻训练后进行单纯加压放松,上肢实验和下肢实验独立进行。虽然越野滑雪为全身性运动,但若设计上、下肢同时参与且均达到力竭的高强度力量练习动作,不仅对动作控制要求较高,而且受伤风险较大,因此下肢和上肢力量训练独立进行。同时,也可以避免下肢力量练习引起的应激反应影响上肢疲劳恢复。

力量训练动作为越野滑雪运动员常用的深蹲和屈肘,这两个动作模式较简单,动作幅度易控制,便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发力上。越野滑雪撑雪杖动作中,虽然肘关节以伸臂为主要发力方向,但鉴于负重伸肘动作幅度较难控制,如采用弹力带训练则阻力不易控制,同时也考虑到均衡发展拮抗肌的原则,因此采用负重屈肘为上肢力量训练和测试动作。

1.2.1 上肢实验流程

在力量练习前、练习后即刻、练习结束后第50 min(期间加压组进行加压恢复,对照组进行自然恢复)和练习后第24 h,均进行最大等长屈肘力量测试、力量训练阻力下的静态屈肘肌电测试和屈肘肌压痛测试。

1.2.1.1 屈肘最大等长力量测试

鉴于等长力量测试相对较好的重复性(李小兰等,2006;吴剑等,2017),本实验通过测试最大等长屈肘力量来制定力量练习负荷,并用来评价肌肉疲劳和恢复程度。实验中,需多次、密集测试屈肘力量,对测试的时效性要求较高,因此采用便携式拉力计进行测量。

受试者上臂后部紧靠在竖起的卧推蹬上,屈肘90°,紧握链条一端的把手,链条另一端连接在拉力计上(艾德堡拉力计,HP-1k,中国)。通过调整链条长度,使肘关节屈肘90°,进行最大屈肘用力,观察受试者肩部位置稳定以排除代偿。每次至少用力5 s,当实时显示力量值不增加时长达2 s 以上时停止测试,休息1 min 后再测量1 次,取最大值作为该次测试的最大力量。

1.2.1.2 运动及放松方式

受试者进行50%最大等长力量阻力的单臂力竭性哑铃屈肘运动6 组,左右侧交替进行,每侧运动间歇2 min,1~6 组完成次数分别不低于12、10、9、8、7 和6 次。受试者随机选择一侧上肢在力量练习后进行加压放松干预,另一侧作为安静对照。在间隔7 天后,进行第2 次实验,左右侧上肢交换放松方式。

加压放松方案:在两侧上臂根部佩戴加压带(易动康,中国)进行5 组放松活动,每组加压5 min 和除压3 min,使用30~35 mmHg 捆绑压和200 mmHg 充气压。

1.2.1.3 表面肌电测试

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练习结束后第50 min 和练习后第24 h 进行屈肘肌的表面肌电测试。利用表面肌电测试仪(Cometa,Wave Plus,意大利)和银-氯化银电极片(3M,2320,美国)采集受试者两侧肱二头肌的肌电信号,电极安放在上臂前侧正中肱二头肌隆起处。使用双电极片测试,二者连线与肌纤维走向一致,中心点间距2 cm。电极黏贴前,用酒精棉擦拭皮肤区域,以降低皮肤阻抗,保证电极良好附着。安放肌电设备后,受试者采用相当于50%最大等长屈肘力量的负重进行静力性屈肘用力10 s。选取指标为反映肌肉放电量大小的振幅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RMS),在原始肌电图上选取肌电平稳的范围5 s,取RMS 平均值。因肌电RMS 值个体差异较大,因此以安静时的测试值为基准,运动后即刻、放松后、运动后24 h 的数值均除以基准值,获得相对值。

1.2.1.4 肌肉疼痛压力测试

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练习结束后第50 min 和运动后24 h 进行屈肘肌肉疼痛压力测试,使用便携式痛觉仪(Jtech,美国)测试压痛感。测定时,受试者取坐位,肘关节保持约90°,上肢肌肉放松,测试者手持压痛仪,将压头(直径7.5 mm)垂直按压在受试者肱二头肌远端肌腱-肌腹连接处上方3 cm 处,并向下缓慢增加按压力量,当受试者自我感觉到压痛时即发出信号,及时停止按压,并记录痛觉仪上显示的数值。每个部位测试2 次,取平均值,单位为kg,数值越小,说明肌肉酸痛感越强。

1.2.2 下肢实验流程

1.2.2.1 深蹲1 RM测试

参考《体能测试与评估指南》(2019),直接测试1 RM深蹲重量,预估被试50% 1 RM 的重量,完成8 次深蹲,休息2 min。增加重量至预估1 RM 的70%~75%,完成5 次深蹲,再休息2 min。以预估重量的95%~100%,完成1 次,休息2~3 min,根据完成情况增减重量5%~10%,再进行1 次深蹲,最终推算出受试杠铃深蹲1 RM 重量。动作要求:受试者双手握杠铃至于肩上,双脚略宽于肩,脚尖略向外站立;保持腰背挺直,深蹲至大腿平行地面,然后将杠铃自行抬起至身体直立。

1.2.2.2 运动及放松方式

6 组70% 1 RM 强度深蹲运动,每组要求力竭,间歇2 min。前后共进行2 次实验,间隔7 天以上。受试者在2 次实验深蹲练习后随机进行加压放松干预和安静休息。加压放松活动方案:在两侧大腿根部佩戴加压带进行5 组放松活动,每组包括加压5 min 和除压3 min,使用40 mmHg 捆绑压和350 mmHg 充气压。

1.2.2.3 测试指标

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 h 共3 次采集静脉血2~5 mL,测试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HGH)、睾酮(testosterone,T)、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HGH、IL-6、睾酮用美国Beckman ACCESS 2 型全自动免疫化学发光测试仪和配套试剂盒进行测试,CK 采用美国Beckman AU68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试。

1.2.3 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0.0 软件,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repeat measure ANOVA)对加压组和对照组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值都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以P<0.05 为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屈肘等长力量的变化

运动后,各组等长屈肘力量显著下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加压放松后和自然恢复后(练习结束第50 min时),2 组力量均有所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运动24 h 后,2 组均有提高,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加压组力量恢复幅度较大,但与运动前相比仍有显著性差异(表2)。

表2 大强度屈肘运动后不同恢复方式后等长屈肘力量均值Table 2 Mean of Isometric Elbow Flexion Strength after Differ‐ent Recoveries and after High-Intensity Elbow Flexion Exercises kg

为观察运动后各组力量变化幅度,以运动前每个上肢力量数值为基础,观察运动后各组力量数值占运动前的百分比(表3)。

表3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等长屈肘力量相对值Table 3 Relative Value of Isometric Elbow Flexion Strength after Different Recoveries and after High-Intensity Elbow Flexion Exercises %

运动后,各组等长屈肘力量下降幅度接近,加压放松后或自然恢复后(练习结束第50 min 时)2 组力量均有所提高,但仍比较接近;运动后24 h 后,2 组均有提高,加压组力量恢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2.2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表面肌电指标的变化

运动后,各组肱二头肌RMS 值较运动前均增加,但仅有运动后即刻与运动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组间也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表面肌电数据的个体间差异较大有关。为排除个体差异,以运动前每个上肢RMS 数值为基础,观察运动后各组RMS 数值占运动前的百分比(表4)。

表4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肱二头肌表面肌电RMS均值Table 4 Mean of Surface EMG RMS of Biceps Brachii after Different Recoveries and after High-Intensity Elbow Flexion Exercises uV

分别统计受试者每组训练的RMS 相对值,观察在运动后各个时间点肌肉活动变化情况。运动后即刻,RMS相对值显著增大,加压放松后或自然恢复后(练习结束第50 min 时)均有所下降,运动后24 h 进一步下降,但均大于运动前。与放松后相比,加压组和对照组运动后24 h RMS 相对值显著下降,加压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表5)。

表5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RMS相对值Table 5 Relative Value of Surface EMG RMS of Biceps Brachii after Different Recoveries and after High-Intensity Elbow Flexion Exercises %

2.3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肌肉压痛指标的变化

运动前、运动后即刻、练习结束后第50 min 3 个时间点屈肘肌疼痛诱发压力值均无组间差异,不同时间点间也无显著性差异;在运动后24 h,加压组和对照组压力值均显著低于练习结束后第50 min,加压组显著大于对照组(表6)。

2.4 大负荷深蹲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表6 大强度屈肘练习后不同恢复方式后屈肘肌疼痛诱发压力均值Table 6 Mean of Elbow Flexor Pain Pressure Threshold after Different Recoveries and after High-Intensity Elbow Flexion Exercises kg

运动后,2 两组实验对象的CK 有所增加,但均无统计学意义,直到运动后24 h 才显著高于运动前;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4 h 均无组间差异,但加压组24 h 后的增加幅度仅为对照组的1/2(表7)。

表7 不同恢复方式对大负荷深蹲练习后CK的影响Table 7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coveries on CK after High-Intensity Squat Exercise IU·L-1

运动后即刻,2 组IL-6 均显著提高;运动后24 h 对照组仍显著高于运动前,而加压组则恢复到运动前,未见组间差异(表8)。

表8 不同恢复方式对大负荷深蹲练习后IL-6的影响Table 8 nfluence of Different Recoveries on IL-6 after High-Intensity Squat Exercise ng·ml-1

运动前后各时间点,两组受试者血睾酮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表9)。

表9 不同恢复方式对大负荷深蹲练习后血睾酮的影响Table 9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coveries on Serum Testosterone after High-Intensity Squat Exercise ng·dl-1

运动后即刻,两组HGH 均显著性提高;运动后24 h 加压组仍显著高于运动前,而对照组则恢复到运动前,各时间点均无组间差异(表10)。

表10 不同恢复方式对大负荷深蹲练习后HGH的影响Table 10 Influence of Different Recoveries on HGH after High-Intensity Squat Exercise ng·ml-1

3 分析与讨论

越野滑雪比赛中,上坡、下坡、平地各占全程的1/3,坡度最大可达20°以上。在上坡滑行中,要求下肢蹬滑雪板的同时上肢向后撑滑雪杖,在下坡和转弯滑行中下肢需以较大的离心力量适应地形变化,因此对人体上、下肢力量均有较大要求,力量训练是该项目运动员的重要训练内容。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优秀运动员,从事不适应的运动负荷或在大强度运动,特别是离心性运动后,人体常表现出肌肉酸痛、运动功能下降和疲劳感延续等现象,这些症状有些发生在运动后即刻,有些在运动后24 h 逐渐加剧,一般需72 h 或更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一般认为,DOMS 是不适应的运动方式(特别是离心运动、大强度运动)诱发的一种亚临床疼痛症状,一般不需经过治疗即可自行恢复。在运动后采取物理治疗、针刺、按摩和加强营养等方式,可加快疼痛症状消除和功能恢复。

本研究对加压放松影响上、下肢大强度抗阻训练后疲劳相关的神经肌肉、最大力量、疼痛诱发、激素等运动生理生化、体能方面的指标展开研究,观察加压放松对人体局部肢体肌肉功能状态和整体激素水平的影响。虽然文献显示了多种缓解DOMS 症状的方式,但其中有些方法的有效性尚存争议,比如静态拉伸(Lund,1998)。本研究对照组仅安排受试者安静休息,单纯观察加压放松的影响,与其他方式相比的恢复程度和使用复合恢复方法的效果可在今后研究中进行。实验组采用单纯的加压放松方式,压力、时间、组数的设置是参考有限的国外相关研究方案,由于是初次研究单纯加压放松的影响,并且测试指标较多,考虑操作的可行性,故未设置多种加压放松方式。

3.1 加压放松对力量恢复的影响

力量下降是肌肉疲劳的主要表现,也是力量训练停止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直接观察力量训练前后各时间点的力量变化,以此评价加压放松效果。与1 RM 器械测试、等速力量测试等相比,等长力量测试只需控制好动作姿势,可靠性较好,所需设备简单,热身过程简单,因此本研究采用屈肘90°的等长力量评价运动后的恢复程度。

在经过6 组力竭性负重屈肘运动后,2 组受试者力量下降幅度接近,约降至安静时的3/4,这与理论计算结果比较接近。本研究使用屈肘90°最大等长力量的50%为阻力进行负重屈肘,接近受试者预估1 RM 的70%,每组实际完成次数也接近实验预设的12、10、9、8、7 和6 次。如果最后一组完成6 次,则组后一次举起的重量相当于此时的1 RM,由力量练习前的12 RM 变为练习后的1 RM,接近3/4。

加压放松后,与力量练习后即刻相比,两组受试者力量均有所恢复,但组间比较接近,加压放松未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对疲劳后力量的恢复。运动后24 h 后,两组较前一天均有提高,且加压组表现出更好的恢复程度,达到基础值的95.3%,而对照组只恢复到88.7%。

等长力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短期可能改变的因素包括运动单位兴奋性、肌纤维细微损伤程度等。大负荷力量练习后,肌纤维细微损伤发生,肌丝蛋白分解代谢增强,运动单位神经兴奋性也有所下降,这些都将引起肌肉力量下降,还会导致炎症发生,肌肉特异性蛋白质(如CK)、免疫指标(IL-6)的血液水平升高(Lau et al.,2015)。

在力量练习结束后,采用35 mmHg 捆绑压和200 mmHg 充气压对上肢进行血流限制,可同时造成上肢肌肉缺氧和肿胀的效果。Haussinger 等(1993)最早提出,细胞肿胀有助于蛋白质合成。细胞肿胀能够抑制分解代谢,使蛋白质平衡向合成代谢转变。如当胰岛素诱导的肝细胞肿胀被抑制,胰岛素合成代谢作用也被阻止,表明胰岛素合成代谢作用主要是由于细胞体积的增加引起。虽然肌肉细胞肿胀的潜在合成代谢机制尚不清楚,但可以想象,即使不运动,血流限制足以引起细胞内外水平衡的改变。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水分通过细胞膜进行简单扩散,血流限制可以增加细胞内到细胞外的压力梯度,从而增加进入细胞的水通量。另外,静脉血流限制引起的一氧化氮合成酶增多,也会引起肌纤维卫星细胞活化,进而进入增生周期(Loenneke et al.,2010)。同时,一氧化氮具有消炎功能(Martin et al.,2017),也有助于减轻大强度训练后的炎症反应。

静脉血流量限制联合低强度抗阻运动(20%~30%1 RM)可导致骨骼肌肥大、力量增加和耐力增加,关于其机制,一般认为是由于氧的减少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但在某些情况下,未见代谢产物的大量增加和/或快速收缩纤维的大量增加也可抑制肌萎缩的程度(Kubota et al.,2008)。细胞肿胀似乎是一种独立的机制存在于各种负荷的研究中。Haussinger(1996)基于肝细胞肿胀的假设模型,推测在血流限制过程中,肌肉细胞肿胀是由一个固有体积传感器检测的。该体积传感器的激活,可能激活一种目前尚未识别的酪氨酸激酶,从而激活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而mTOR 通路被认为是调控骨骼肌生长的主要途径(Bodine et al.,2001)。研究表明,细胞脱水可能参与下调mTOR 信号(Schliess et al.,2006)。运动后的血流限制,额外增加了肌肉细胞内的水分和时间,从而增加mTOR 信号,这可能部分解释了在没有运动的状态下单纯血流限制可减轻肌萎缩。有人体研究表明,细胞肿胀在促进蛋白合成的同时,也抑制分解代谢(Berneis et al.,1999;Keller et al.,2003)。

综上所述,不论是通过一氧化氮减轻炎症反应,还是通过肿胀效应减少蛋白分解和/或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微损伤的修复),均不在加压放松后即刻表现,这与本研究等长力量的恢复在加压放松后第2 天更明显相吻合。

3.2 加压放松对大强度屈肘练习后肌电指标的影响

RMS 是反映表面肌电振幅大小的指标,反映肌电信号随时间产生的强弱变化,是评价疲劳的重要指标。在运动过程中,先参与的运动单位开始疲劳,在执行相同负荷的运动时,需要募集更多运动单位参与其中,肌肉放电现象增强,RMS 越大,说明动员肌纤维越多,间接反映肌纤维的疲劳程度越大(王健,2001;王健等,2003)。

为对比疲劳程度,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恢复后、运动后24 h 执行与运动阻力相同的等长收缩,通过比较相同阻力时的RMS 评价肌肉疲劳和恢复程度。所采用的阻力为最大等长力量的50%,在安静状态下,完成该阻力主要通过增加肌纤维数量来实现。在本研究中,运动后2 组的RMS 值显著升高50%以上,恢复后均有所下降,运动后24 h 仍继续下降,加压组降至安静时的106%,而对照组仍处于安静时123%的水平,说明加压放松更好地恢复了肌纤维的工作能力,次日在执行相同强度工作时,所需动员的肌纤维数量减少。

3.3 加压放松对大强度屈肘练习后肌肉疼痛诱发压力的变化

DOMS 发生后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在肌肉活动或外力按压时产生疼痛,人体对肌肉受到按压的疼痛耐受力显著下降,肌肉压痛阈值降低。有研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人体肌肉酸痛的程度(Boonstra et al.,2008),该量表长5 cm,一端为0 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 表示极端疼痛,受试者根据自我感觉在量表上标记疼痛程度。而本研究直接测试疼痛阈值,受试者只需分辨有无疼痛。研究显示,各组疼痛诱发压力在运动后、恢复后与运动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而运动后次日均比前一日显著下降,符合“延迟性”肌肉酸痛特点。运动后24 h,加压组诱发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加压放松对肌肉微损伤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应与加压放松有助于力量恢复类似,加压干预减小了肌肉分解、减轻了炎症反应。

3.4 加压放松对大强度深蹲运动后生化指标的影响

离心运动会导致骨骼肌纤维受损,其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炎症发生,肌肉特异性蛋白质(如CK)在血液的浓度升高(Lau et al.,2015)。在本研究的下肢实验中,未采用在训练实践中使用较少的大强度离心练习,而是采用较常规的深蹲力量练习。由于深蹲同时包含向心和离心两个阶段,且在离心阶段动作速度较低,因此对肌肉的刺激较专门的离心训练低。从CK 数据可看出,运动后即刻未造成显著性差异,次日虽然差异显著,但增幅仍未到1 倍,小于其他研究数据(邱俊强等,2019)。但对照组增幅更大,为加压组的2 倍,提示加压放松可对肌细胞膜损伤修复产生积极影响,仅限于本研究运动本身造成的疲劳程度较低,未能更大程度体现加压放松的效果。

IL-6 是具有分化和促进生长作用的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炎症免疫反应的重要介质。Nielsen 等(1996)证实,在剧烈运动6 min 后,血浆中IL-6 水平将提高2 倍。Ostrowski 等(1998)使用跑台运动模型发现,在运动开始后的第30 min,血浆中IL-6 水平显著提高;在运动结束后2.5 h,IL-6 水平达到峰值。Miles 等(2007)发现,血浆IL-6在离心运动后约8 h 达到峰值,并在运动后24~120 h 与基线没有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IL-6 在运动后显著提高,加压组在次日恢复到运动前,对照组在次日仍高于运动前。加压方式体现出一定纵向干预效果,但未能出现组间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与CK 类似。

HGH 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激素,能够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骼的生长,属于合成代谢类激素。有研究表明,高强度运动(80% 1 RM)能显著提高机体HGH 浓度100 倍,而联合加压训练则能升高至290 倍(Yudai et al.,2000)。HGH 即刻升高的潜在机制可能是肌肉内氧含量降低,肌肉组织代谢需求反馈至下丘脑,刺激垂体释放HGH。大强度运动后,肌肉内氧气消耗量仍远大于安静时,此时限制血流,可通过制造缺氧途径引起生长素升高。本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运动后生长激素均升高,在24 h 后加压组仍显著高于运动前,而对照组已恢复到初始水平,提示运动后的血流限制干预有促进体内生长激素浓度提高的功能。但是,介于生长激素初始浓度很低,这种显著性差异的意义略显单薄。

睾酮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已被证明可以提高肌肉蛋白合成,还能通过抑制泛素途径或抗皮质醇反应等减少肌蛋白分解。已有研究证实,加压力量训练可提高血睾酮浓度(Reeves et al.,2006)。本实验在运动和放松过程中均未引起血睾酮浓度变化。一方面,可能因为运动负荷不足;另一方面,可能因单纯的加压放松未能如加压力量训练一样产生提高睾酮的效果。

4 结论与建议

1)加压放松可促进越野滑雪运动上肢大强度抗阻训练后次日力量的恢复,减轻肌肉酸痛感和疲劳程度;2)加压放松有助于减轻越野滑雪运动大强度下肢抗阻训练后肌细胞膜损伤和肌肉炎症反应。可在越野滑雪短距离比赛间歇期,以及大强度抗阻练习后即刻进行加压放松活动,有助于次日疲劳恢复。

猜你喜欢
上肢受试者显著性
浅谈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下药物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的护理
一种结合多尺度特征融合与像素损失加权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视频序列中视觉显著性图像区域自动提取仿真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
欧盟法院判决明确欧盟商标通过使用获得显著性的地域认定标准
商标显著性的司法判断(一)
适度惩罚让人进步
重要的事为什么要说三遍?
乳腺癌根治术后家庭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