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运动能力变化
——基于运动机能监控的研究

2020-03-02 06:04蔡旭旦毛丽娟黎涌明冯连世陈小平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赛艇中长跑乳酸

蔡旭旦,毛丽娟,张 蓓,黎涌明,冯连世,陈小平,4*

越野滑雪作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传统大项,在2022 年北京冬奥会中将产生12 枚金牌,金牌总数居各比赛大项的第3 位(仅次于速度滑冰和自由式滑雪)。传统上认为,世界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volume)是已发表科学文献中最高的,男性为80~90 ml/kg·min,女性为70~80 ml/kg·min(Haugen et al.,2018;Ingjer,1992;Saltin et al.,1967;Tønnessen et al.,2015)。然而,由于越野滑雪技术的复杂性,在自由式滑雪和传统式滑雪所有子技术中的摄氧量峰值(peak oxygen uptake volume,O2peak)达到最大摄氧量的90%以上,是现代越野滑雪中要求运动员拥有的一项重要能力(Sandbakk et al.,2017)。实验室滑轮跑台的自由式和传统式专项运动表现(如vO2peak),已被反复证明与越野滑雪项目雪上运动表现高度相关,并被用于评估越野滑雪运动员的运动水平(Sandbakk et al.,2011a,2011b,2016a,2016b)。

目前,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年度训练总时间为750~950 h,整体训练强度两极化分布,约90%的训练时间为低强度耐力训练,10%的训练时间为力量和速度训练(Sandbakk et al.,2017;Solli et al.,2017;Tønnessen et al.,2014)。越野滑雪运动员50%~60%的训练内容为专项运动(如滑轮和滑雪),大部分跑步训练在一般准备期进行,竞赛期主要训练内容为越野滑雪专项运动(Sand‐bakk et al.,2016b,2017;Solli et al.,2017;Tønnessen et al.,2014)。但是,以上针对越野滑雪训练特点的研究主要是回顾性的研究成果,对于越野滑雪训练复杂的实践难题,以及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进行越野滑雪长期训练的运动能力变化均缺乏长期的跟踪性研究(Collins et al.,2014;Nicola et al.,2009)。

为了更好地备战北京冬奥会,2018 年10 月起,中国奥委会先后派遣300 余名跨项目运动员到挪威、芬兰等越野滑雪强国接受高水平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蔡旭旦等,2020a;黎涌明 等,2017,2018)。训练过程中,如何准确掌握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长期训练的运动能力变化特点,制订针对性的训练方案,日益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蔡旭旦 等,2020b;田麦久 等,2018)。为此,本研究主要探究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在越野滑雪长期训练中一般生理机能和越野滑雪专项生理机能(即运动能力)的变化特点及异同,并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8 年11 月—2019 年5 月在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集训的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24 名跨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表1)。参与本研究前,这些运动员已经进行了2 个月的越野滑雪引入训练,掌握了越野滑雪的基本滑行技能,并提前适应了越野滑雪专项训练模式。其中,15 名运动员的原运动项目为中长跑(以下简称“原中长跑运动员”),9 名运动员的原运动项目为皮划艇或赛艇(以下简称“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分开讨论两组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测试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所有运动员均在其原专项中取得二级或者二级以上运动水平。测试前,所有运动员均知晓本研究的目的,了解测试流程和注意事项,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基本信息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谷歌学术、Pub Med 等国内外搜索引擎,分别以“越野滑雪”“跨项目选材”“cross-country ski‐ing”和“talent transfer”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相关研究文献500 余篇。通过认真阅读论文内容,为本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及数据支撑。

1.2.2 实验测试法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分别于2018 年11 月(测试1)、2019 年2 月(测试2)、2019 年5 月(测试3)进行3 次阶段性越野滑雪专项生理机能评估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跑步机乳酸阈、最大摄氧量测试,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摄氧量峰值测试,滑雪测功仪30 s 温盖特测试、5 min持续滑行测试,以及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力量、力量耐力测试等(Ainegren et al.,2014;Carlsson et al.,2013,2014;Los‐negard et al.,2012;Stöggl et al.,2013)。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阶段性生理机能测试通常为期一周(简称“测试周”),通常安排周一进行跑步机系列测试和力量测试、周四进行滑轮跑台系列测试、周六进行滑雪测功仪系列测试。每项测试前一天,运动员在上午进行测试前的激活训练(45~60 min 慢跑、4~5 次加速跑),下午休息。在测试周的其余时间,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执行标准化的训练方案,确保以最佳的身体状态参与测试。

1.2.3 日常训练监控

2018 年11 月—2019 年5 月,研究者长期跟随队伍进行日常训练数据收集工作,详细记录每名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安排和课次自感努力程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6 个月的训练结束后,研究者对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训练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比较前3 个月与后3 个月在训练安排上的差异,为阶段性生理机能测试结果评估提供训练学上的数据支撑(Borg,1988;Egan et al.,2006)。

1.2.4 数理统计法

使用IBM SPSS 17.0 软件和Excel 2013 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均值±标准差(M±SD)的形式呈现。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首先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进一步使用重复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OVA)进行运动员自身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之间的差异。以P<0.05 为差异显著,P<0.01 为差异非常显著。使用Cohen’s d 公式计算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测试变化指标的效应量(effect size,ES),ES值的评价标准如下:0~0.2 微不足道的效应,0.2~0.6 小效应,0.6~1.2 中等效应,1.2~2.0 大效应,>2.0 极大效应(Cohen,1988;Hopkins et al.,2009)。本研究使用的Co‐hen’s d 公式如下所示:

1.3 测试方案

1.3.1 热身流程

所有运动员测试前均执行标准化的热身流程,所有热身活动均在专业体能教练的监督下完成。热身流程包括:10 min 跑步机低强度慢跑(RPE=2),随后完成10 次俯卧撑,5 次原地下蹲跳跃。

1.3.2 跑步机测试

1.3.2.1 跑步机乳酸阈测试

运动员热身结束后,进入实验室,进行跑步机乳酸阈测试。设置跑步机(RL2500E,Rodby,Sweden)的倾斜角度为6°(10.5%),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维持这个角度。男子运动员的测试起始速度为8 km/h,女子运动员的测试起始速度为7 km/h。每一级速度上匀速跑动5 min,跑动结束后间歇休息30 s,随后将跑步机的速度提升1 km/h,进行下一级5 min 跑步测试,如此循环。使用运动心率手表(Forerunner 935,Garmin,USA)记录运动员测试过程中的 心 率 变 化(Ainegren et al.,2014;Carlsson et al.,2013,2014;Losnegard et al.,2012;Stöggl et al.,2013)。

在每一级的5 min 跑步过程中,记录运动员最后30 s的心率水平。在每一级跑台测试结束后即刻,询问并记录运动员的RPE。同时,对运动员进行指尖采血20 µL,使用EKF 血乳酸测试仪(Biosen,EKF Industrial Electron‐ics,Magdeburg,Germany)测试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当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大于4 mmol/L 时,停止本测试,记录运动员当前的跑动速度和RPE 值。

1.3.2.2 跑步机最大摄氧量测试

在跑步机乳酸阈测试结束后,运动员进行5 min 休息,随后继续在跑步机上使用德国Oxycon Pro 增强型气体交换仪(Oxycon Pro,Jaeger,Germany)测定运动员的。同时,使用运动心率手表测定并记录运动员测试过程中的心率变化。

1.3.3 滑轮跑台测试

1.3.3.1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测试

运动员热身结束后,进入实验室,进行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测试。该测试在冰雪项目专用大跑台(RL5500,Rodby,Sweden)上进行。测试前,运动员穿着越野滑雪夏季训练专用的滑轮装备,手持跑台专用测试手杖,佩戴头盔。

设置跑台速度为9 km/h,在整个测试过程中维持这个速度。运动员在每一级上使用越野滑雪一步一撑技术匀速滑行5 min,滑行结束后间歇休息30 s。随后,将跑台角度提升1°,进行下一级5 min 滑行测试,如此循环。

在每一级的5 min 滑行过程中,记录运动员最后30 s的心率水平。每一级跑台测试结束后即刻,询问并记录运动员的RPE。同时,采取运动员的指血,测定运动员的血乳酸水平。当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大于4 mmol/L 时,停止本测试,记录运动员当前的滑行角度和RPE 值。

在跑台角度为3°时进行次最大强度测试,在该级5 min 滑行测试内,令运动员佩戴气体交换面罩,测定其在跑台角度(3°)和速度(9 km/h)条件下的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氧气消耗量(oxygen cost,O2cost)和心率水平,评估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的耗氧经济性。同时,使用高清摄像机(HDR-SR12E,Sony,Japan)从侧方拍摄运动员在该滑行阶段第3~4 min 的滑行录像,用于计算运动员动作周期长度(cycle length,CL)、周期频率(cycle rate,CR)和周期时间(cycle time,CT)(Ainegren et al.,2014;Carlsson et al.,2013,2014;Losnegard et al.,2012;Stöggl et al.,2013)。

1.3.3.2 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

滑轮跑台乳酸阈测试结束后,运动员进行5 min 休息,随后继续在滑轮跑台上使用德国Oxycon Pro 增强型气体交换仪测定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使用运动心率手表测定并记录运动员的心率变化。

越野滑雪专项动作模式摄氧量峰值测试的跑台倾斜角度为4°,跑步机起始速度为9 km/h。开始测试后,每过1 min 提升跑台速度1 km/h,直至运动员力竭。整个测试过程中,要求运动员持续佩戴换气面罩以测定V,并使用运动心率手表以测定心率。测试结束后,即刻采取运动员的指血测定血乳酸浓度,询问并记录运动员的RPE值、跑台最终速度和在最终速度阶段滑行的时间、Ab 和Rl(Ainegren et al.,2014;Carlsson et al.,2013,2014;Losnegard et al.,2012;Stöggl et al.,2013)。

1.3.4 滑雪测功仪测试

运动员完成热身流程后,在滑雪测功仪(Concept 2 SkiErg,Morrisville VT,USA)上进行30 s 全力同时推进(double poling,DP)技术测功仪测试(温盖特测试)。本测试要求运动员以DP 技术动作,全力完成30 s 做功,记录运动员在30 s 内的平均输出功率和最大输出功率,并使用德国Oxycon Pro 增强型气体交换仪测定运动员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测试完成后即刻,记录运动员的RPE 数值,对运动员进行指尖采血,测试血乳酸水平(Hegge et al.,2015,2016)。

运动员完成30 s 全力温盖特测试后,进行5 min 间歇休息,再进行5 min 持续滑行测试。整个测试过程中,要求运动员以持续稳定的配速,使用DP 技术,尽可能高功率地完成整个5 min 的测功仪滑行,并使用德国Oxycon Pro 增强型气体交换仪测定运动员的。测试完成后即刻采取运动员的指血,测定血乳酸浓度,询问并记录运动员的RPE 值(Hegge et al.,2015,2016)。

整个测试过程中,测功仪的阻力设置为7 档,以保证运动员以合适的功率和强度做功。运动员被要求以上身抬高的姿势进行测试,需要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模拟滑雪中的DP 动作。运动员与滑雪测功仪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并在地上设置了醒目的标识,以保证每一次测试的距离保持一致。运动员测试中的功率输出由滑雪测功仪内置的软件进行测量。

1.3.5 力量测试

1.3.5.1 最大力量(1 repetition maximum,1 RM)测试的基本要求

1)1 RM 测试前先进行针对性的热身;2)第1 次尝试的负重约等于预期1 RM 的95%负重;3)每完成1 次规范动作的尝试后,重量将增加1~5 kg,直到受试者经过2~3 次尝试后仍无法按照标准完成规定动作;4)每次测试动作之间的休息时间为2~4 min;5)所有1 RM 测试必须在同样的测试器械上完成,每名运动员的身体姿势保持一致。

1.3.5.2 坐姿下拉最大力量测试

本动作开始前,运动员坐于板凳,背部斜靠在卧推凳上,上身与地面倾斜角度约为45°。运动员手持负重绳索,肘关节呈90°弯曲,两手静止于额头前方,距离额头约10 cm 高。随后,向斜下方拉动负重绳索,双手移动至髋部位置。动作结束后,肘关节应保持微屈状态(160°~170°),以模仿越野滑雪中的DP 动作。只有当运动员一次性、无停顿地完成该坐姿下拉动作,方可认定该动作符合标准(Carlsson et al.,2017;Losnegard et al.,2011)。

1.3.5.3 跪姿下拉最大力量测试

本动作开始前,运动员呈跪姿状态,上身立起,躯干距离测试器械约50 cm,手持负重绳索,双手置于额前约20 cm 的位置,肘关节弯曲(90°~100°)。随后,向下拉动绳索,伸肘关节,两手同时拉动绳索移动至髋关节。只有当运动员一次性、无停顿地完成该跪姿下拉动作,方可认定该动作符合标准(Carlsson et al.,2017;Losnegard et al.,2011)。

2 研究结果

2.1 受试者训练信息统计

表2 是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前3 个月(测试1 到测试2 之间)与后3 个月(测试2 到测试3之间)训练信息统计情况。6 个月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的总时间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休息天数和速度训练总时间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训练天数显著低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

前3 个月的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总体训练、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速度训练等项目的时间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传统越野滑雪训练时间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后3 个月的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总时间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在训练天数和休息天数上,原中长跑运动员显著低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

表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前3个月、后3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信息统计Table 2 Cross Country Skiing Training Information 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in the First 3 Months and the Last 3 Months

2.2 跑步机测试结果

表3 是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 次跑步机测试结果汇总。在跑步机乳酸阈测试中,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2 的乳酸阈速度、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显著下降(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上述3 个指标中,与测试1 相比,测试2、测试3 的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运动员的乳酸阈功率和乳酸阈心率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结果变化绝对值之间的ES 值为0.2~0.6,处于小效应范围。

2.3 滑轮跑台测试结果

表4 是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 次滑轮跑台测试结果。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乳酸阈测试中,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次最大强度氧气消耗量绝对值(oxygen cost absolute volume,O2costAb)、氧气消耗量相对值(oxygen cost relative volume,O2costRl)、呼吸交换率(re‐spiratory exchange rate,RER)、心率(heart rate,HR)、血乳酸浓度(blood lactate concentration,BLA)、滑行总效率(gross efficiency,GE)、乳酸阈功率(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power,OBLA power)、乳酸阈倾斜角度(on‐set of blood lactate accumulation incline,OBLA incline)、RPE、CL、CR 和CT 等指标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与测试1 相比,原皮划赛艇运动员仅在测试3 的次最大强度RER、BLA、CL、CR 和CT 等指标中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次最大强度HR、RPE 和OBLA power 3 个指标的结果变化绝对值要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两组运动员在次最大强度HR、RPE 和OBLA power 3 个指标上的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结果变化绝对值之间的ES 值为0.6~1.2,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表3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次跑步机测试结果Table 3 Three Treadmill Running Test Results 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图1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次测试 Ab(A)、 R(lB)、次最大强度HR(C)、次最大强度O2cost R(lD)变化结果Figure 1.The Changing Results of Ab(A), Rl(B),Sub-maximal HR(C),Sub-maximal O2cost Rl(D)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in 3 Tests

表4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次滑轮跑台测试结果Table 4 Three Treadmill Roller Skiing Test Results 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图1 C、D 是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 次测试次最大强度HR(C)、次最大强度O2costRl(D)变化结果。与测试1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上述2 个指标均显著下降(P<0.01),原皮划赛艇运动员无显著性变化。在测试3 中,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的次最大强度HR 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

在滑轮跑台摄氧量峰值测试中,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最大BLA 和最大RPE 等指标中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在Rl 和最大RPE 5 个指标的结果变化绝对值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测试3 的power 和最大HR 等指标中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两组运动员在Rl 4 个指标上的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结果变化绝对值之间的ES 值为0.6~1.2,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2.4 滑雪测功仪和力量测试结果

表5 是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 次滑雪测功仪、力量测试结果。在滑雪测功仪30 s 温盖特测试、5 min 持续滑行测试中,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30 s平均功率、30 s 最大功率、30 s 平均相对功率、30 s 最大相对功率、30 s 最大距离、5 min 平均功率、5 min 最大功率和5 min 最大距离等指标中均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仅在测试3 的5 min 平均功率、5 min 最大功率和5 min 最大距离等指标中表现出显著性变化(P<0.05)。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30 s 平均功率、30 s 最大功率、30 s 最大距离3 个指标的结果变化绝对值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两组运动员在30 s 平均功率、30 s 最大功率、30 s 最大距离、30 s BLA、5 min RPE 和5 min RER 6 个指标上的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结果变化绝对值之间的ES 值为0.6~1.2,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图2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次测试vO2peak(A)、O2peak power(B)、30 s 平均功率(C)、30 s 平均相对功率(D)变化结果Figure 2.The Changing Results of vO2peak(A),O2peak Power(B),30 s Mean Power(C),30 s Mean Power per KG(D)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in 3 Tests

表5 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次滑雪测功仪、力量测试结果Table 5 Three Skiing Ergo-meter and Strength Test Results of Chinese Talent-transferring Athletes from Different Sports

图2 C、D 是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3 次测试30 s 平均功率(C)、30 s 平均相对功率(D)变化结果。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上述指标中均显著提升(P<0.01),在30 s 平均功率、30 s 平均相对功率2 个指标的提高幅度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测试3 的上述指标中无显著性变化。

力量测试结果中,与测试1 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测试3 的坐姿下拉最大力量、跪姿下拉最大力量、最大引体向上次数和最大屈臂撑起次数等指标中显著提升(P<0.01),在最大屈臂撑起次数指标的结果变化绝对值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P<0.05);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测试3 的坐姿下拉最大力量、跪姿下拉最大力量和最大引体向上次数等指标中显著提升(P<0.05)。两组运动员在最大屈臂撑起次数指标上的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前后结果变化绝对值之间的ES 值为0.6~1.2,处于中等效应区间范围。

3 讨论

3.1 受试者训练量结果讨论

本研究中,两组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6 个月专项越野滑雪训练情况基本相同。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 个月训练中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以下简称“专项小练习”)的训练时间上,平均多出约15 个小时。与前3 个月的训练相比,在后3 个月的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的专项小练习训练总时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专项小练习主要由越野滑雪动作模仿训练、单腿支撑稳定训练等徒手训练构成,训练时间通常约为30 min,主要目的是提升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进而提升他们的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表现和滑行效率(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更多的专项小练习训练时间,可能是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中各项指标变化幅度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的重要原因(陈小平,2006)。基于以上结果,建议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在未来应当注重专项小练习训练。每周进行5 次×30 min 的训练,将有效提升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表现和滑行时的专项动作经济性。

3.2 跑步机测试结果讨论

跑步机乳酸阈测试结果表明,在前3 个月的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的乳酸阈做功能力显著提升,但在后3 个月的训练中无显著性变化;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6 个月的训练中均没有显著性变化。其原因可能与原中长跑运动员在前3 个月,进行了大量低强度训练和跑步训练有关(陈小平 等,2014a;Sandbakk et al.,2017)。通过上述训练能够提升原中长跑运动员的一般有氧能力和乳酸清除能力,进而提升乳酸阈做功能力(陈小平等,2013)。建议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应重视进行低强度跑步训练,以维持和提升跨项目运动员的乳酸阈做功能力。

最大摄氧量测试结果表明,在前3 个月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的一般最大摄氧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在后3 个月的训练中均无显著变化。其原因可能与两组运动员前3 个月的总训练时间、耐力训练、低强度和跑步训练总时间更长,以及跑步训练比例更高有关(蔡旭旦 等,2020b;褚云芳 等,2014;Sandbakk et al.,2017)。以上训练使得两组运动员能够在前3 个月更系统地提升最大摄氧能力(褚云芳等,2014)。因此,建议跨项目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应当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和足够的低强度训练时间,以维持和提升跨项目越野滑雪运动员最大摄氧能力。

本研究的ES 值测试结果表明,乳酸阈功率、乳酸阈心率、乳酸阈RPE、OBLA RPERl、最大RER 和最大RPE 等指标在反映两组运动员6 个月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能力提升差异上的效应较为有限。Ab 能够较好反映两组运动员在6 个月越野滑雪训练中摄氧能力提升的差异性。

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水平(男子:84.3±5.2 ml/kg·min、6.4±0.6 L/min;女 子:67.4±1.7 ml/kg·min、4.1±0.31 L/min)(Tønnessen et al.,2015)相比,两组运动员还有很大差距,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原中长跑运动员在Ab 上与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差距更为明显,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Rl 上与世界顶级运动员相比差距更大。在未来的越野滑雪专项训练中,两组运动员应当分别执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以达到不同最大摄氧能力提升的目的。建议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更多的力量训练,以提升肌肉质量和最大绝对摄氧能力;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应当进行更多的有氧耐力训练,以降低体重,提升最大相对摄氧能力。

3.3 滑轮跑台测试结果讨论

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乳酸阈测试和摄氧量峰值测试结果表明,经过6 个月的训练,两组跨项目运动员的越野滑雪专项技术水平、最大做功能力、专项运动表现和专项动作经济性均得到较大提升。其原因可能与两组运动员在6 个月完成了358 h 越野滑雪传统训练和29 h 专项小练习训练有关(蔡旭旦 等,2020b;陈小平,2006;Sandbakk et al.,2017)。以上的训练安排,保证了跨项目运动员拥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和学习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同步改善了跨项目运动员的神经肌肉系统,提升他们的滑行效率(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

测试3 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次最大强度HR、次最大强 度RPE、OBLA power、v、power、Ab、Rl 和最大RPE 8 个指标上的变化幅度绝对值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说明6 个月的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表现、专项动作经济性和专项乳酸阈能力上的进步幅度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其原因可能与原中长跑运动员在6 个月中进行了更多的专项小练习训练有关。更多的专项小练习训练提升了原中长跑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协调能力,进而提升他们的越野滑雪运动表现水平(蔡旭旦,2020;Talsnes et al.,2020)。此外,原中长跑运动员更小的平均年龄(18.7±2.0 岁vs.20.0±1.2 岁),可能也是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之一(陈小平,2006,2014a)。

本研究的ES 值测试结果表明,次最大强度O2costRl、次最大强度GE、次最大强度CL、次最大强度CR、次最大强度CT、最大RER 和最大HR 等指标在反映两组运动员6 个月越野专项训练能力提升差异上的效应较为有限。次最大强度HR、次最大强度RPE、OBLA power、OBLA in‐cline、v、power、Ab 和Rl 等指标能够较好反映原中长跑运动员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6 个月越野滑雪训练中能力提升的差异性。

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滑轮跑台次最大强度测试数据(39.1±3.6 ml/kg·min、144±11 次/min、1.4±0.6 mmol/L)和摄氧量峰值测试数据(男子:70.6±3.2 ml/kg·min、5.88±0.4 L/min;女子:70.9±2.7 ml/kg·min、4.24±0.24 L/min)相比,两组运动员在次最大强度HR、次最大强度BLA、Rl 和Ab指标上均差距明显(Rønnestad et al.,2016;Sandbakk et al.,2010,2014,2016b)。其原因可能与两组运动员在平均年龄、身体形态以及越野滑雪专项训练年限上与世界顶级运动员存在较大差距有关(陈小平,2014a)。建议在未来,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应当继续坚持进行大量的低强度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训练和专项小练习训练,尽快缩小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在技术动作水平上与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差距,也应当依据不同来源项目运动员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原中长跑运动员应当强化力量训练(最大力量、专项力量、核心力量)和营养补充,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进而提升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和专项最大做功能力;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应当进行更多低强度持续滑行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以提升专项相对峰值摄氧能力。

3.4 滑雪测功仪、力量测试结果讨论

滑雪测功仪30 s 温盖特、5 min 持续滑行和力量测试结果表明,在6 个月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短时间快速做功能力显著提升,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该能力上无显著性变化。在专项长时间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方面,两组运动员均得到显著提升。其原因可能与6 个月训练中两组运动员均完成300 h 以上的越野滑雪专项滑行训练,且约85%的训练总时间为LIT 的安排有关(褚云芳 等,2014;Sandbakk et al.,2013)。以上训练安排,改善了两组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生理机能,使其能够以更高的平均功率和更高效的技术动作完成滑雪测功仪测试(陈小平,2006)。

在测试3 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30 s 平均功率、30 s平均相对功率、30 s 最大距离和最大屈臂撑起次数4 个指标上的变化幅度绝对值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说明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上的进步幅度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其原因可能与原中长跑运动员有着更小的平均年龄(18.7±2.0 岁vs.20.0±1.2岁)和更短的原专项训练年限(3.0±1.8 年vs.4.6±2.0 年)有关(陈小平,2006,2014a)。较小的平均年龄和较短的原专项训练年限,使得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能力上的发展潜力和通过越野滑雪专项训练获得生理机能提升的潜力更大。

本研究的ES 值测试结果表明,30 s 最大HR、5 min 最大距离、5 min 最大HR、5 minAb、跪姿下拉最大力量、最大引体向上次数和最大屈臂撑起次数等指标在反映两组运动员6 个月越野专项训练能力提升差异上的效应较为有限。30 s 平均功率、30 s 平均相对功率、30 s 最大距离、30 s BLA、5 min RPE 和5 min RER 等指标能够较好反映原中长跑运动员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6 个月越野滑雪训练中能力提升的差异性。

与世界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的滑雪测功仪30 s 温盖特测试平均功率(男子:440±128 W;女子:220±50 W)、坐姿下拉最大力量(男子:98.2±15.8 kg,女子:34±2 kg)数据相比,原皮划赛艇运动员较为接近,原中长跑运动员则差距明显(Danielsen et al.,2015;Øfsteng et al.,2018;Østerås et al.,2016;Skattebo et al.,2016)。建议在未来,原中长跑项目运动员应当进行针对性的力量训练,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肌群的肌肉力量,缩小在专项持续功率输出能力和专项最大力量上与世界优秀越野滑雪运动员的差距。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6 个月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和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表现、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专项力量耐力等运动能力上均得到有效提升。

2)在6 个月训练中,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表现、专项动作经济性、专项乳酸阈能力和专项最大做功能力等的进步幅度显著高于原皮划赛艇运动员。

3)与世界顶级越野滑雪运动员相比,原中长跑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动作经济性、专项绝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功率输出能力、专项最大力量和最大摄氧能力等的差距较大;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在越野滑雪专项动作经济性、专项相对峰值摄氧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等的差距明显。

4.2 建议

1)我国跨项目运动员应当继续坚持越野滑雪专项小练习训练。两组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技术水平相关指标的提升差距表明,专项小练习训练是提升跨项目运动员越野滑雪专项运动表现和专项动作经济性的有效方式。

2)原皮划赛艇运动员应侧重进行更多低强度越野滑雪持续滑行训练、有氧耐力训练和专项小练习训练,以提升越野滑雪专项相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和专项动作经济性。

3)原中长跑运动员应当侧重进行更多力量训练,强化营养补充,以提升肌肉质量和肌肉力量,提升越野滑雪专项峰值摄氧能力、专项最大做功能力、专项持续做功能力和专项力量水平。

5 结语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对跨项目运动员的训练追踪时间较短(仅为6 个月),研究对象样本总量较少、来源项目较为单一。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将会针对更加长期训练(1~4 年)和更大样本量的受试者进行深入研究。

感谢挪威科技大学Øyvind Sandbakk 教授和Rune Kjøsen Talsnes 博士在实验设计和测试过程中对本研究的无私帮助。感谢挪威梅尔克越野滑雪学校Tor-Arne Hetland 教练团队和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教练团队在日常训练和测试过程中对本研究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猜你喜欢
赛艇中长跑乳酸
递增负荷运动中大学生乳酸阈及乳酸阈心率的实验研究
帆船与赛艇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如何提高中长跑成绩
提高中考体育中长跑成绩的分析与策略
浅谈怎样在中长跑教学中提高初中生参与的积极性及成绩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牛剑赛艇”存活190年的秘密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