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车运动员赛季伤病特点研究

2020-03-02 06:04封文平
中国体育科技 2020年12期
关键词:舵手雪车伤病

高 瞻,封文平,吴 迎*

雪车(bobsleigh),又称有舵雪橇,与钢架雪车(skeleton)、雪橇(luge)统称为“车撬”类项目。2022 年北京冬奥会雪车分项新增女子单人雪车小项,将产生4 枚金牌(赵晶 等,2019),是我国备战冬奥会的重点项目之一。雪车相关研究报道多集中在空气动力学方向,旨在进行雪车改良,减小雪车前进时的空气阻力(Baumann,1973;Chowdhury et al.,2015;Leonardi et al.,1985;Morlock et al.,1989;Ubbens et al.,2016)。Dabnichki等(2004)认为,针对雪车本身的空气动力学优化固然重要,但同时要注意运动员握杆推车前进过程中躯干扭转、跑步姿势不协调等加重脊柱(特别是腰椎)的负担,提出需要重视雪车运动员的伤病特征。近3 届冬奥会雪车运动员损伤率均高于钢架雪车和雪橇。

“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和充分融合,是科学化训练的前提和基础(陈小平,2018;张雷 等,2020),但目前我国有关雪车项目规律的研究不足,特别是鲜见运动员损伤特点的研究。此外,我国优秀雪车运动员均是通过跨项跨界选材入队(李钊 等,2019;孙民康 等,2019),大部分在从事雪车运动之前为田径全能、短跑、投掷和橄榄球运动员,因此,伤病特点又具有一定特殊性。本研究通过收集、梳理我国优秀雪车运动员的伤病情况,结合阶段性训练,深入分析不同位置和性别的雪车运动员赛季伤病特点。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运动员基本情况

以中国雪车队现役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15 名,女运动员9 名,全部为国际级运动健将(表1)。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Athletes M±SD

1.2 赛季基本情况

1.2.1 赛季阶段划分

中国雪车队按照项目备战规律和训练、比赛安排,将整个赛季划分为专项体能训练阶段(以下简称“夏训”)、“体能+推车训练”阶段和“滑行训练+比赛”阶段3 部分(图1)。

图1 雪车运动员专项训练、比赛全年安排Figure 1.Annual Schedule of Special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for Bobsleigh Athletes

1.2.2 赛季训练内容

中国雪车队夏训以增长运动员速度、力量和爆发力为目标,为整个赛季备战打基础(图2);7—9 月,训练重心向陆地推车和“冰屋”推车训练倾斜;赛期训练则以滑行训练为主。

1.3 研究方法

1.3.1 伤病资料的收集与分类统计

结合专家会诊和队医报告,记录赛季每名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并对不同阶段运动员的损伤特点进行分类统计。

1.3.2 文献资料调研

图2 中国雪车队第1阶段(夏训)训练内容Figure 2.Training Content of the First Stage(Summer Training)for Chinese Bobsleigh Team

依据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方法,通过中国知网(CNKI)、PubMed、EBSCO、Web of Science 和百链云等在线学术资源数据库,以“雪车”“雪车运动损伤”“bobsleigh”“sledding”“bobsleigh athlete”“bobsleigh athlete injury”“bobsled dam‐age”等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1.3.3 访谈

对6 名运动医学专家和队医进行访谈,了解、记录运动员的既往病史,询问运动员训练、比赛中伤病的发病原因。

2 研究结果

2.1 赛季整体伤病情况

对整个赛季运动员伤病发生部位进行剖析发现,大部分损伤集中于腰部和下肢,24 名运动员都曾出现腰部和/或下肢运动损伤(表2,图3)。将赛季运动伤病分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后发现,运动系统的伤病发生率最高,关节和肌肉伤病率高达79.2%;除关节、肌肉和骨骼外,其他器官或组织伤病以炎症反应为主(表3)。赛季主要伤病为腰肌劳损、髌尖末端病和腰肌筋膜炎等,其中,腰肌劳损的发病率高达50.0%,持续超过1 周的比例为83.3%,即绝大部分属于持续性伤病,虽然在给予手法按摩松解等处理后大多症状得以缓解,但易复发(表4)。赛季不同阶段对比得出,夏训期间伤病率最高,随后呈下降趋势。

表2 赛季不同阶段运动损伤部位Table 2 Sports Injury Site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eason

图3 雪车运动员损伤部位Figure 3.Distribution of Injury Sites of Bobsleigh Athletes

表3 赛季主要伤病器官/组织Table 3 Major Injured Organs/Tissues in the Season

表4 赛季主要伤病Table 4 Major Injuries in the Season

2.2 夏训期间伤病情况

夏训阶段为伤病高发阶段,队员伤病特点较为复杂,腰部、大腿和膝关节的损伤率均高于50%,踝关节损伤率也高达45.8%(表2),部分队员出现腰肌劳损、股四头肌末端病和腰肌筋膜炎等症状,且大多为持续性伤病(表5)。除此阶段体能训练本身造成的损伤外,还需考虑到上个赛季某些伤病未完全恢复等情况。此外,肩部、小腿和腕部的损伤率分别为25%、20.8%和16.7%,以肌肉疲劳或拉伤为主,发病与上肢大力量循环和速度训练有关。除了上述运动损伤外,个别运动员还曾偶发感冒等症状,可能是大强度训练机体免疫力下降所致。

表5 夏训期间主要伤病Table 5 Major Injuries during Summer Training

2.3 “体能+推车训练”期间伤病情况

“体能+推车训练”阶段,运动员膝关节、踝关节、腰部和大腿是损伤的高发部位,其中,膝关节和踝关节损伤率为29.2%,腰部和大腿的损伤率为20.8%,髌尖末端病、腰肌劳损等症状时有发生,且大多持续1 周以上(表2,表6)。推车训练负重较大,3 名运动员出现腘绳肌拉伤,另有4 名运动员出现腕部损伤,表现为下尺桡关节紊乱和伸肌腱鞘炎,可能是力量训练时腕部过度用力造成的。相较夏训阶段,运动员伤病情况有所改善,特别是肩、背和小腿部损伤明显减少。

此外,推车训练易造成运动员肌肉拉伤,尤其是快速跑动过程中腹股沟韧带的急性牵拉损伤。推车启动末期,运动员按先舵手后刹车手的顺序依次跳上雪车,进而过渡到滑行阶段。良好的跳车技术是保证滑行初始阶段雪车前进稳定性的前提,此时运动员易发生磕碰,造成下肢擦伤及挫伤(图4)。

表6 “体能+推车训练”阶段主要伤病Table 6 Major Injuries during“Physical +Push Training”

图4 推车启动示意图Figure 4.The Push-start Schematic

2.4 “滑行训练+比赛”期间伤病情况

相比“体能+推车训练”阶段,“滑行训练+比赛”阶段运动员损伤率呈下降趋势(表2)。转站比赛期间,运动员腰、膝和大腿等部位容易发生运动损伤,损伤率分别为33.3%、16.7%和12.5%。其中,腰肌劳损的发病率较高,为20.8%,其他伤病部位较为分散且损伤率较低。相较“体能+推车训练”阶段,“滑行训练+比赛”阶段腰部损伤人数略有增加,其余各部损伤人数减少。

舵手在雪车滑行阶段具有关键作用。滑行时,舵手需保持双目与雪车座位仓基本持平,以获得较远的视野。当对赛道基本情况不够熟悉或滑行超出舵手预期时,舵手往往通过抬高头部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雪车前部小区域范围的赛道上,不能对滑行状况进行整体把握,此时若发生翻车,头颈部损伤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也随之升高(图5)。

图5 雪车滑行侧翻Figure 5.The Bobsleigh Rolled Over while Sliding

2.5 舵手、刹车手伤病情况对比

舵手与刹车手呈现出不同的伤病特征,以伤病率差值为例,舵手趾、腕、肩、足和大腿等部的伤病率高于刹车手,腰、臀和骨盆等部的伤病率低于刹车手(表7)。对具体病症进行分析后发现,舵手股四头肌末端病、髌上滑囊炎、下尺桡关节紊乱、腘绳肌拉伤和髌尖末端病等的发病率高于刹车手,腰部扭伤和踝扭伤等的发病率低于刹车手。对不同阶段不同部位伤病发生率差值进行比较后发现,舵手和刹车手腰、膝、大腿处伤病率差异主要体现在“体能+推车训练”阶段,此阶段中,舵手主要存在膝和大腿部位的损伤,刹车手则主要发生腰部损伤(表7)。鉴于舵手在比赛中的重要性,需要重点注意舵手的头颈保护。

表7 赛季不同阶段舵手、刹车手各部位伤病发生率对比Table 7 The Incidence of Injurie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Pilots and Brakemen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eason

2.6 不同性别运动员伤病情况对比

不同性别的雪车运动员伤病特征不同:整个赛季过程中,男运动员腰、背、肩、踝、骨盆和颈等的损伤率高于女运动员,膝、大腿和臀等较女运动员低;男运动员腰肌劳损、腰椎小关节紊乱和肩部肌肉劳损发生率高于女运动员,女运动员髌尖末端病和膝关节脂肪垫卡压综合征发病率高于男运动员(表8)。

3 分析与讨论

3.1 雪车项目损伤风险

雪车竞赛过程可分为推车启动、跳入雪车、滑行和制动4 个阶段(Dabnichki et al.,2006)。运动员需在信号发出后1 min 内推动雪车,6 s 左右完成推车启动,并在55 m处开始滑行。推车启动阶段,舵手通常跑动20~30 m 的距离后进入雪车,刹车手则要跑动50 m 左右(图4)(Lopes et al.,2016;Park et al.,2018)。通过50 m 左右的推车启动,雪车获得较大的滑行初速度,滑行过程中,舵手通过转刃系统控制滑行方向(McCradden et al.,2018)。由于滑行速度快、质量(4 人车630 kg)和离心力大等,雪车运动员的潜在损伤风险较高。

表8 赛季不同阶段不同性别运动员各部位伤病发生率对比Table 8 The Incidence of Injuries in Different Parts among Athletes of Different Gender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Season

目前,雪车项目运动损伤相关研究主要为历届冬奥会损伤分布特征(表9)。近3 届冬奥会,雪车项目损伤率均高于钢架雪车和雪橇(图6)。2002 年盐湖城盐湖城冬奥会,车撬类项目是伤病比例较高的项目之一,占附属伤病诊所接诊运动员的19.6%(McCradden et al.,2018)。Ju‐lia 等(2003)总结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奥运村综合诊所受伤运动员的病例报告发现,雪车运动员的损伤通常发生在推车阶段:3 名运动员曾出现大腿肌肉拉伤或撕裂;1 名运动员足底筋膜发生急性损伤;腰背损伤方面,有1 名运动员出现L5 椎弓根应激反应,1 人腰背小关节环形撕裂并伴有早期骨关节炎;1 名雪车运动员肩部上盂唇前后方向撕裂。2006 年都灵冬奥会,156 名雪车运动员中有26人受伤,占总受伤人数的16.67%(Piat et al.,2010)。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的总运动损伤发生率为11%(庄薇等,2018)。Engebretsen 等(2010)在分析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运动员伤病情况时发现,雪车是伤病比例最高的项目,20%的雪车运动员都曾遭受运动损伤。不仅如此,冬奥会期间雪车项目运动员脑震荡比例为1.6%,仅次于高山滑雪运动员(1.7%)(Noble et al.,2013)。2014 年索契冬奥会,有18.1%的雪车运动员受伤,虽然不是受伤人数最多的,但1.2%的雪车运动员损伤持续了1 周以上,严重影响运动员参赛(Soligard et al.,2015)。Soligard 等(2019)分析了2018 年平昌冬奥会期间各项目运动员的伤病情况后发现,雪车项目的运动损伤率小于20%,在23 个冬奥项目中排名第7。该冬奥会期间,雪车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多为急性损伤,损伤状态持续1~7 天的比例小于5%,且几乎不会持续1 周以上。相比之下,雪车运动员的患病率为14.1%,仅次于冬季两项(15.1%)和冰壶(14.3%)。此研究还发现,从运动损伤的机制考虑,雪车同速度滑冰、单板障碍滑雪和冬季两项等项目类似,竞赛损伤较训练损伤少,这与线路选择、运动员对赛道的熟悉程度和冰面状况等许多因素有关。Nabhan 等(2020)发现,2018 年平昌冬奥会期间美国20 名雪车(含钢架雪车)运动员中有1 人遭受肩锁部的非接触性急性扭伤,有8 人因环境等原因曾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

表9 近3届冬奥会雪车运动员损伤情况Table 9 Injuries of Bobsleigh Athletes in the Last Three Winter Olympic Games

图6 近3届冬奥会车撬类项目运动损伤率Figure 6.Sports Injury Rate of Sledding Sports in the Last Three Winter Olympic Games

3.2 雪车运动员赛季整体伤病特征

雪车运动员腿部(大腿、膝关节和踝关节)和腰部损伤较其他部位多见。腰、膝、踝是雪车项目动作模式的三大支撑部位,也是雪车运动员的主要损伤部位。核心肌群力量不能满足运动专项需要,完成特定动作时膝、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韧带等应力不合理等因素的存在,是腰肌劳损、下肢关节处肌腱慢性损伤的诱因。如未能得到及时对症治疗,很可能加重病情。整体来看,中国雪车队队员训练损伤多于竞赛损伤,与国外研究报道一致。肌肉紧张是整个赛季中几乎所有运动员持续存在的问题,按摩放松、冷热交替浴等可有效缓解此症状。运动员各部位伤病率夏训后呈下降趋势。

3.3 赛季不同阶段雪车运动员损伤特征

雪车项目的赛季周期安排相对固定,不同周期可按照训练内容和比赛安排进一步区分。雪车运动员的体能、推车和滑行3 部分训练强度均在90%以上,高强度训练易引起机体疲劳,增加运动员的受伤风险(袁晓毅等,2017)。不同位置和性别的运动员在一个赛季的不同阶段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损伤特征,如推车训练易发生肌肉拉伤,跳车动作可能造成运动员下肢擦伤,滑行翻车易对运动员头颈部造成伤害等。

一般来说,冰雪项目损伤出现存在两个高峰:6—9 月和12 月—次年2 月。结合雪车项目赛季安排可知,夏训和比赛期是运动员损伤高发期,这与训练和比赛的强度、频次安排密切相关。夏训高强度的专项体能训练易造成运动员损伤和免疫力低下。冬奥会伤病特点相关研究也指出,车撬类项目训练阶段损伤发生率高于比赛阶段(表9)。赛季开始后,连续转战比赛可能导致运动员肌肉紧张和疲劳,滑行训练和比赛也容易引发撞伤等意外临床事件。及时放松恢复,发现伤病情况并加以干预,对于运动员调整身心状态,专注下一站比赛至关重要。

3.3.1 夏训阶段雪车运动员损伤特征

夏训时长约占整个赛季的1/4,是提高队员体能储备的黄金时期,为赛季其他阶段的训练和比赛打下基础,也是整个赛季损伤高发阶段。经过夏训的针对性强化,运动员的力量、爆发力和速度等素质得以提高,但与此同时,大腿、腰部、膝关节和踝关节损伤较多,这与夏训期间较大强度的负重蹲起和速度训练直接相关,深蹲训练等的疲劳积累或运动员自身躯体轴线不齐很容易引起肌腱等处病症的发生;除此之外,夏训承接上赛季末的比赛期,某些伤病可能有所延续。其中,大腿损伤主要表现为拉伤和肌肉反应。腰部损伤以关节紊乱、腰肌疲劳和腰肌筋膜炎为主。当出现腰部损伤时,需要进行及时对症处理,还需提醒运动员加强核心肌群和腰部小肌肉群的力量训练。膝关节损伤则以髌腱及股四头肌末端病为主,源于深蹲和加速跑训练时股四头肌肌力不足、髌骨上提持续牵拉肌腱或其他主动肌,如臀大肌力量不足使股四头肌予以代偿,因此需提醒运动员重视臀大肌等肌肉的训练,以及训练后下肢肌肉的拉伸和放松。当运动员出现半月板损伤导致膝关节稳定性下降时,需提防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加强膝关节的稳定性训练。踝关节损伤以踝扭伤和跟腱炎为主。相较于其他阶段,夏训期间我国雪车队运动员伤病分布部位较多,除了上述主要伤病部位之外,肩部、小腿部损伤也可能与高强度的力量和速度训练导致的肌肉疲劳相关。运动员夏训和“体能+推车训练”期间,抓举、高翻或推车时较大的腕部受力造成部分运动员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屈伸肌肌腱炎;腕部压力大、腕关节稳定性差等,易造成运动员下尺桡关节紊乱,甚至导致三角软骨盘损伤。及时发现运动员腕部伤痛并给予肌贴、手法或超声治疗,可保证训练计划的有效实施。

夏训期间,高强度的上肢力量训练造成的疲劳积累可能引起骨损伤。此外,推车启动过程中,运动员肘部弯曲,前臂内旋,比赛结束时,也需要刹车手用力拉动制动手柄,使雪车从135 km/h 左右的极高速度及时制动,这都依赖于运动员上肢屈肌的有力收缩,也可能引发此症状。夏训期间,高强度的速度训练不仅可能会造成运动员肌肉疲劳,严重时还会导致跟腱断裂等运动损伤。跟腱断裂术后的恢复期一般长达半年以上,在进行大强度速度训练时,运动员需要谨防此类严重急性损伤的发生。

3.3.2 “体能+推车训练”阶段雪车运动员损伤特征

“体能+推车训练”阶段,体能和推车训练均在冰屋进行,训练重点为推车技术、节奏控制和跳车时机,大力量训练减少,运动员损伤率相比夏训期间有所下降,除了腰部和下肢外,肩、背部等处损伤率下降幅度也较为明显。

作为一种以磷酸、糖酵解为主要供能系统的速度性冬季项目,雪车推车动作姿势与短跑较为相似,运动员必须全速跑动才能发挥出较大爆发力,提高运动成绩(李海鹏 等,2018;Koutedakis et al.,1998;Park et al.,2017,2018)。实际上,雪车运动员推车动作发力特征与短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体现在负重跑速度上。许多短跑运动员能在无负重条件下表现出较快的前进速度,但在负重情况下未必能发挥出速度优势,而雪车运动员则相反,表现为负重下速度快的特点。基于此,规则也开始对运动员及雪车重量进行限制,从田径、橄榄球和篮球等项目中挑选负重跑速度快、爆发力强的运动员从事雪车项目的跨项选材体系逐渐形成(Brüggemann et al.,1997;Collins et al.,2014)。

作为冬奥会中速度较快的项目之一,推车启动质量与最终成绩显著正相关,对于顶尖雪车运动员来说,最终成绩的差距很小,而启动时间和启动结束时的雪车速度是获得冠军的先决条件,启动时间减少0.01 s,最终比赛时间可减少0.03 s 左右,0.01 s 的微小差距就有可能导致雪车运动员与冠军失之交臂(Brüggemann et al.,1997;Dabnichki et al.,2006;Park et al.,2018)。有研究表明,最终比赛成绩有四成取决于启动阶段;也有研究称,出发顺序、冰面温度和启动时间共同决定了运动表现的50%;普通运动员与顶尖运动员的推车启动时间相差16%;增强两侧股二头肌的激活水平有助于减少启动时间,提高最终成绩;此外,增加下肢肌肉协同作用也可弥补下肢肌力不足,提高跑步稳定性,减少不必要的运动损伤(Brügge‐mann et al.,1997;Dabnichki et al.,2006;Morlock et al.,1989;Park et al.,2018;Sands et al.,2006)。运动员较强的力量、速度、爆发力和推动效率等多种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启动性能。强大的肌肉力量,尤其是下肢力量,是实现快速负重跑的重要条件之一(Park et al.,2018)。推车过程中,舵手基本保持躯干前倾40°,刹车手则由于启动负载较大躯干角度有明显变化,推车距离更长,对打破雪车静止状态和提高雪车滑行初始速度贡献比例更大;进一步分析刹车手的启动动作可以发现,刹车手半蹲位起跑与短跑蹲踞式起跑更为相近(Lopes et al.,2016)。雪车比赛推车启动阶段,通过前5 s 左右的推车前进,雪车速度可高达30 km/h 以上。推车前进中急剧增加的速度对运动员步长、步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加重膝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软骨等的损伤。不仅如此,推车训练过程中,运动员需弯腰俯身,身体重心下降的同时克服阻力前移,核心是推车力量传递的关键环节,若腰腹部核心肌力不足,可能加重腰部及下肢肌肉发力的不平衡性,是导致刹车手躯干核心部位损伤高发的原因之一。

3.3.3 “滑行训练+比赛”阶段雪车运动员损伤特征

“滑行训练+比赛”阶段占整个赛季的1/2,但损伤部位少且伤病率较低。该阶段大腿、腰部和颈部是运动损伤高发部位,主要以肌肉疲劳为主,运动员外伤明显增多。相较“体能+推车训练”阶段,腰部损伤率有所反弹,其余各部损伤率皆有所下降。

考虑到雪车项目的特点,一般认为,在滑行阶段雪车发生翻转、碰撞等突发状况时容易造成运动员损伤(Julia et al.,2003;Severson et al.,2012)(图5)。最严重的损伤往往发生于运动员在离心力作用下脱离雪车直接接触赛道的瞬间,常见类型包括骨折、脑震荡和冰灼伤(Dabnichki et al.,2004)。滑行阶段主要依赖于雪车性能和舵手的驾驶水平,在难度较大的赛道上,成绩的好坏与驾驶水平关联更为密切(Dabnichki et al.,2006)。

有研究显示,一对健康中年夫妇在专业人士陪同下体验休闲性质雪车滑行,整个过程雪车都处在受控范围内,但两人在常规转弯时均出现了严重的背痛症状。X射线和CT 检查提示,两人分别出现T12 压缩型骨折和T12 爆裂性骨折(Severson et al.,2012)。由此可见,雪车滑行中,特别是转向时,运动员脊椎承受较大的力,加之弯腰前屈,头戴一定重量的防护头盔,其脊椎受到的力更大,会对腰椎和颈椎造成伤害。车撬类项目竞赛期间发生致命性事故也并不罕见(Edward,2010)。Stuart 等(2016)通过跟踪2007-2011 年惠斯勒滑行中心的医疗记录数据库发现,惠斯勒滑行中心雪车项目共计滑行6 237 次,事故发生188 次,雪车事故发生率为3.0%。

3.4 舵手和刹车手赛季伤病特征

整个赛季期间,舵手趾、腕、肩、足和大腿等躯体外周部位的伤病率较高,容易出现腕部不适,赛期脑震荡、皮外伤较多见;刹车手腰、臀和骨盆等躯干核心部位的伤病率较高,与滑行阶段刹车手持续弯腰承受并对抗较大离心力相关(图7)。及时放松腰部肌肉,对缓解腰部伤病十分必要,在某些难度较高的赛道上训练和比赛时,需特别留意腰部肌肉状态。

图7 刹车手滑行阶段身体姿势Figure 7.Schematic of Body Posture of the Brakemen during the Sliding Phase

雪车的速度可以达到135 km/h,运动员至多承受5 倍重力加速度的力,雪车加速、转弯和滑行中的震动对运动员的身体要求极高,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尤其是腰背部伤病(Dabnichki et al.,2004;Park et al.,2018;Reid,2003)。刹车手长时间在雪车滑行过程中保持相对静止的低头弯腰姿势以减少阻力,腰部肌肉的等长收缩更加剧了此类伤病的发生(Dabnichki et al.,2004;Julia et al.,2003)(图7)。舵手在雪车滑行驾驶中发挥关键作用,需要始终保持前方一定范围内的视野,坐位高度大于刹车手,当雪车与赛道发生碰撞以致翻车时,舵手头颈部的损伤通常更加严重。

3.5 男子和女子运动员赛季伤病特征

男运动员腰、背、肩、踝、骨盆和颈等部的损伤多于女运动员,膝、大腿、臀等下肢损伤少于女运动员。不同性别雪车运动员的损伤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可能反映了某种潜在规律。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1)训练内容。Quatman 等(2009)发现,举重形式的抗阻训练损伤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躯干损伤更为多见(P<0.001),女性腿部(P=0.03)和足部(P<0.001)的损伤风险更高,这一发现与我国雪车运动员赛季损伤特点较为相似。深蹲、高翻、负重举等专项体能训练是雪车运动员日常训练的主要内容,大负重可能通过较大的Q 角作用于女运动员下肢各关节,增加运动损伤风险。女性Q 角略大于男性,Q 角大小影响髌骨的稳定性和髌股关节的剪应力(路琳,2016;王平,2006)。Q 角越大,施加在髌骨上向外侧方向的牵引力就越大,越容易对髌骨在髌股关节处的运动轨迹产生影响,不仅增加了髌股关节的接触压力,还使支撑腿表现出更大程度的大腿内收内旋和膝外翻,导致下肢轴线不良,最终造成下肢关节功能障碍(关润泽,2016;Pantano et al.,2005)。2)女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相对不足,提示需要加强下肢力量训练。

4 小结与建议

雪车运动员腰部及下肢损伤比例较高,以腰肌劳损和髌尖末端病最为多见,且持续性伤病居多;舵手四肢伤病率高,刹车手躯干部伤病率高;相较男运动员,女运动员臀及下肢各部(除踝关节)损伤率较高。赛季不同阶段,损伤分布部位和各部位损伤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夏训期间,高强度的体能训练可能导致运动员肌肉疲劳或拉伤;推车训练期间,运动员有肌肉拉伤或皮肤擦伤的风险;滑行训练或比赛时,刹车手由于需要上身下压,弯腰对抗雪车转弯离心力,腰部损伤的可能性较大,雪车滑行对于舵手的驾驶水平要求高,也易导致舵手头颈部损伤。

因此,整个赛季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腰部和下肢关节等处的功能状态,训练后及时放松治疗。体能训练中谨防腕部损伤;推车训练前重点进行下肢准备活动防止肌肉拉伤,优化跳车技术和节奏,以免发生关节或肌肉擦伤;滑行训练或比赛前熟悉赛道,尤其是个别坡度、曲率较大的弯道;滑行过程中,舵手应保持适当的坐姿高度,以避免可能出现的翻车后头颈部损伤,刹车手在雪车转弯时保持腰部稳定,尽量减少离心力对躯干核心部位的伤害。

雪车是冬奥会中伤病发生率较高的项目之一,但目前鲜见针对雪车项目开展的损伤特征及相关机制研究。雪车项目的比赛安排一般集中在每个赛季的后半段,在赛季前期,运动员的训练以体能、推车和滑行为主,在此期间发生的伤病较比赛期多,应足够重视。备战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保障运动员健康状态十分重要。应继续深入研究赛季不同阶段、不同位置和不同性别雪车运动员伤病特点及其原因,制定雪车项目伤病划分标准,对重点运动员进行伤病情况的长期跟踪研究。

猜你喜欢
舵手雪车伤病
大牲畜闪伤病的中药疗法
基于雪车启动能力的车撬赛道分级研究
时速150公里的“肉包铁”! 看北京冬奥会上的“极限”运动
射击运动员伤病的中医治疗方案探索
雪地里的一叶小舟—雪车
参观八七会议会址
小舵手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钢架雪车项目文化交流研究
华裔李飞飞: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女舵手
舵手与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