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布“疑”障
——初中数学教学中疑问设计优化方法

2020-03-02 02:27戴尚亮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木条三角形数字

戴尚亮

(江苏省仪征市实验中学 211400)

在以往的初中数学问题设计中,教师缺乏对疑问设计的多方面思考,为了设疑而设计问题,更加注重疑问设计的数量,而忽视了疑问设计的质量,使数学课堂变成了教师满堂问,学生应接不暇的答,数学课堂并非发生本质的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思路一直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疑问设计中应注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通过新颖、有趣、实用价值高的疑问设计,为初中生的数学学习打开思维的阀门,以此促进疑问设计价值的提升,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疑问设计原则

1.疑问设计要讲究目的性

故布“疑”障,需要教师明白为什么要故意布置疑问,通过疑问的布置要达到哪种效果,在以明确目的为依据的情况下设计疑问,会有效避免疑问设计偏离预期目标.疑问设计是数学教学活动之一,其根本在于借助数学思维活动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只有在有目的性的疑问设计下,才能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深度思考.

2.疑问设计需具备启发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故布“疑”障,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思考的机会、发展的空间,以疑问的设计作为学生求知欲的“催化剂”,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解题思路的情况下,学会从问题中找到出口.因此数学教师在疑问设计中应遵循启发性的原则,以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推理.

3.疑问设计应具有新颖性

所谓新颖性是指疑问设计应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以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疑问设计的新颖性需要建立在符合数学知识本质,不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从新的设问角度出发,利用新的设计方法,融入新的设问能力,以此提升疑问设计的新颖性.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疑问设计优化方法

1.抓住学生兴趣点设疑

在学生兴趣点布下疑问,可以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满足学生对新知的探索欲.如在《一元一次方程》这一单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中设置悬念“同学们,相信‘读心术’吗?今天老师就要用‘读心术’看一看你们心里在想什么.”此时学生们怀着质疑、有兴奋的态度进入学习状态.接下来,教师开始“读心术”表演,让学生们每个人心里想着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要绝对保密,然后,将你心中所想的数字乘6,加3,得出结果再除以3,说出最后得数,教师根据学生说出的得数,说出学生心中所想的数字是多少.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我是怎么‘读心’的?”让学生在不可置信中对一元一次方程解法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了想要揭开“魔术”的神秘面纱而投入到疑问的解答中,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抓住知识难点设疑

图1

疑问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性,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引领学生攻克学习难点,树立学习的自信.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与定理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如下例题:如图1所示,在直角△ABC中,已知AD=20cm,∠A=30°,∠BDC=45°,求BC的长度.此时学生们的眼中写满了茫然,不知道从何处下手,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习题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设计疑问的方式,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如:(1)如果设BC=x,那么AC应如何表示呢?(2)在直角△BCD中,DC应如何表示?(3)试想AC与CD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什么关系?以难度层层递进的方式,引领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疑问的引领下突破学习难点,在循序渐进中掌握直角三角形问题的思考方向,避免初中生在数学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断层现象出现.

3.抓住思维发散点设疑

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平台,是学生产生疑问,运用数学方法、数学思维解答疑问的过程,因此在数学疑问设计中,需要教师抓住思维发散性,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比如在“三角形的边”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师继续提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此时我们发现多数学生都是采用测量的方式,由此导入三角形边的定理.在学生基本掌握数学定理的情况下,出示习题:(1)5cm、5cm、11cm;(2)5cm、9cm、9cm;(3)10cm、12cm、21cm.

教师:请同学们找出哪组数字可以组成三角形?

学生们根据之前学习的定理进行计算、判断,通过计算得出的数字推导出(1)号数字不能组成三角形,(2)、(3)号数字可以组成三角形.但是,在这种教学方法下,仍然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于三角形边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概念定理的复述上.对此,教师应利用疑问设计的方法,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能力提升,具体步骤为:

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三组木条,长度分别为5cm、5cm、11cm;5cm、9cm、9cm;10cm、12cm、21cm,让学生利用同一组中的三根木条拼成三角形.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第二组和第三组木条可以拼成三角形.

学生:(一部分学生开始疑惑)为什么第一组木条不能拼成三角形呢?第一组木条与其余两组木条的差别在哪里?

接下来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发现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教师继续设计疑问“这个知识点是否与以前学习过的某一数学知识有相同之处?”,部分学生会联想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提出猜想、推理验证的方式,锻炼了数学思维能力,并且通过思维的发散,认识到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疑问设计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布置更多的疑惑点,目的在于以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辨析、促进知识运用,让学生在突破疑问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木条三角形数字
鲁班锁玩法大解密
钉铁钉
答数字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数字看G20
画一画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