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析

2020-03-02 04:09刘伟亮
理论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防控政治

刘伟亮,谢 红

(西南财经大学 学生工作部,四川 成都611130)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近4 000万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疫情防控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契机。

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重要作用与意义

1.宣传导向作用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负面冲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响民众生命健康安全、社会正常生产生活、国家对外交流与合作,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势必会造成负面影响。另外,疫情时期的一些谣言和负面舆论,需要大学生进行及时识别和理性对待。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注重把稳大局方向、提高传播效率、引领宣传节奏,畅通师生信息沟通渠道,做好大学生群体疫情防控政策、知识和遵规守纪宣传教育,从而帮助大学生群体统一思想认识、消除恐慌心理、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2.组织动员作用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极强的破坏性,要求危机处理的主体不仅是党和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还包括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体民众。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态势,高校积极构建联防联控体系,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生工作队伍、学生骨干分子为主力,以防控通知、宣传视频、倡议信、在线防疫课、承诺书、捐款捐物等多种形式,有效组织动员大学生严格落实防控政策要求,规范约束自身行为,提高个人防控意识与防控能力,带动家庭与社区人员共同参与疫情防控,形成家、校、社会协同配合抗击疫情的良好局面。

3.心理支持作用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给民众带来恐慌情绪与心理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民众包括大学生群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与诊疗方法等,尚处于不断探索认知的过程中。大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阅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难免会产生怀疑、焦虑、恐惧、麻木、悲伤甚至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高校普遍以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宣传抗疫先进事迹、线上谈心谈话、开通抗疫心理援助咨询热线、开播抗疫心理健康教育课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性、科学认识疫情问题,有效筑牢了大学生抗疫“心”防线。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契机

1.教育情境契机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认为,知识是个体依据自身经验建构意义的结果。“重大突发事件作为一个客观的刺激性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实现发挥着独特的促发作用。”[1]新冠肺炎疫情以极具冲击性的鲜活事实刺激大学生的情感情绪与思想认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教育情境契机。师生作为教育主体与客体都是这一情境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可以在这种独特的情境氛围中,共同思考疫情事件的教育意义与教育内涵,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2.主题素材契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明显的冲突性特征,对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产生全方位的冲击。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在家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爱心捐助”“最美逆行者”“隔离不隔爱”“防疫硬核宣传”等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引发大学生群体广泛关注与参与。不难发现,话题的本质就是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法治观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内容,正面与反面素材同样典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主题教育素材。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部实践教材、上好这堂实践大课[2],从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针对性。

3.检测评估契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既是对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考验,也是对民众公民素养、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一次检测评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大学生思想与行为表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综合分析大学生关注焦点、态度立场与行为选择,开展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评估与思想素质评估,可以明晰成败得失,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预案和信息反馈机制,提升大学生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意识与能力。

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上好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课

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是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定海神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彰显了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舍小家为大家的“逆行英雄”,到捐款捐物、全力配合的普通民众,可谓“不用呼即百应”,集中展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疫的意志和力量,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实践课。同时,“这场战斗和洗礼中所展现出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和显著优势。”[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利用好这部现实教材,将突如其来的疫情变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大课。引导学生认识到抗“疫”背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舍我其谁的领导能力,认识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坚韧不屈和艰难时刻迸发的爱国力量,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从而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二)探索生命、生存、生活教育

“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4]在万家团圆的春节时段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致使人们的关注点越来越多集中在了原本隐藏在“日常”背后的生命、生存、生活问题,感叹于“新增、确诊、疑似、死亡”所代表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赞美伟大的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思索如何战胜疫情、规避风险、获得生存,思考如何适应疫情下的生活交往方式的“变奏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用好这一教育情境,将“生命、生存、生活教育”贯穿于抗疫斗争的全过程,利用这一教育素材启发学生正确地认识生命,从而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升华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进行正确的生命价值评价;启发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尊重自然规律、敬畏自然、热爱自然,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积极投身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启发学生关注非常态下的生活问题,关心他人、关注亲情、热爱劳动、奉献社会,提高生活能力,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

(三)强化法治观教育与道德观教育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与处理,需要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进行,有赖于全体公民的法治观念、法律习惯与遵规守纪素养,需要良好的公民意识、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在法治观教育方面,高校应及时向学生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了解的相关法律法规。高校还应利用疫情防控中的反面案例进行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形成遵守纪律光荣、违反纪律可耻的意识,养成法律思维习惯与法律行为习惯,做新时代“四有新人”。在道德观教育方面,应引导学生从疫情防控事件认识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公共利益与公共秩序。同时,可以借助钟南山、张定宇等为代表的医护人员的先进事迹,阐发他们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作风,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形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业精业与职业规范意识,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四)注重宣传引导与人文关怀

突发性、公共性、危害性、复杂性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鲜明特征。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高校应做好三个层面内容的宣传引导与人文关怀。一是加强大学生公共卫生应急科普教育宣传。“在突发性的公共灾难面前,受众接受科普信息的主动性增强、知识需求量剧增、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具有终身性。”[5]可及时向大学生传授卫生防疫科学知识,提倡科学防疫,避免恐慌和盲目防疫。二是加强党和国家防疫政策宣传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知情权,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手段,畅通师生信息沟通渠道,利用官方平台及时将最新政策、信息与通知要求传达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杜绝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误解和谣言传播,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三是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面对学生群体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应激反应与实际困难,应在宏观把握学生群体思想动态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一对一”的关心关爱,利用高校专业资源优势开通疫情防控心理支持热线和网络辅导,强化疫情期间师生的心理支持。应做好学生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生和心理关注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生活资助、学业帮扶、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等工作,在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路径选择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

用好抗“疫”题材,针对大学生群体倾向性的思想认知问题,以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方法,讲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诠释“四个正确认识”“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举办线上主题班会、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抗击疫情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观看《新闻联播》、阅读党报党刊、关注官方网络平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提升个人思想政治觉悟,实现知行统一,形成抗击疫情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重视发挥“四自教育”方法

在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人文关怀的基础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激发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激活大学生抗击疫情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引导学生加强对疫情防护知识与防控政策学习,反思个人思想与行为选择,自觉地遵守疫情防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注意自律自制,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发挥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和各级学生组织在防控信息上传下达、汇聚网络正能量、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提升大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三)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正常的线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受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主要的路径选择。无论是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疫情信息通报,还是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需借助网络手段。高校应建好教育平台,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效果好,打造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多方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矩阵”。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设,输出切合疫情防控环境、大学生心理特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引导、风险防范与应急预控相结合,把握好高校网上舆论宣传引导的时、度、效,提升网上舆情发现力、研判力、处置力。”[6]

(四)注重典型教育与激励教育方法

典型教育方法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等特点,富有感染力和传播性,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围绕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出现的医护群体典型和各行各业中涌现的个人典型,引导学生学习其先进事迹背后的高尚品质和先进思想。宣传表彰在高校疫情防控中的先进集体和师生先进个人,激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要用好反面教材,开展好警示教育。抓住疫情防控中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公德、破坏公共秩序的反面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认清其错误本质及危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深刻有力。

(五)综合运用疏导教育与心理咨询法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全覆盖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机制,科学、规范、有序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做好受疫情影响产生心理困扰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是疫情防控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高校可以通过开设针对疫情防控的线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师生谈心谈话、实施分类心理干预、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等,减轻学生的心理负荷,缓和转化学生的心理冲突,帮助学生树立战胜疫情的决心和信心,在抗击疫情过程中持续提升自我认知、自我矫正、自我调控的能力,涵养应对突发事件的良好心态和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宝贵品格。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和重要任务。相比“非典”时期,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情况来看,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皆有了较大提高,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有意识、有目标、有规划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尚有不足之处,对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素材的挖掘利用也不够。因此,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过程中和结束后,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化解危机与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双丰收。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防控政治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