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清代刻本字体研究评述

2020-03-02 02:14张文菁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摘要】清代刻本字体是研究传统版刻书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对近20年清代刻本字体研究进展的梳理,在对清刻本字体研究的主要成果及研究方向进行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反思其研究的现状以及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此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清刻本;刻本字体;总结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表示神马】A

清刻本作为中国版本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刻本字体为现代宋体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学习。笔者将通过通读近20年来清刻本字体研究著作以及相关交叉学科论著,对现有研究成果做出梳理与讨论,并对其进行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概况

过去清刻本一直不为藏书家所重视,直至部分“精善稀少”的清刻在上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北平图书馆的《善本书目》中的“乙编”收录,才开始逐渐被重视起来。最早关注版刻字体的是版本目录学界,如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对各时代刻字字体的特征做了简略的评述。而较早提出“古籍版刻书法研究”的是祁小春的《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但该书只是一本图录性质的著作,并没有对各时期的版刻字体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21世纪以来,清刻本字体中的艺术价值与背后的社会历史价值逐渐被更多的研究者所重视,出现了较多从不同角度及学科来分析清刻本字体价值与内涵的论著。

(一)清刻本字体视觉特点分析

视觉特点的研究是清代刻本字体研究的重点,虽然研究的都是刻本字体的视觉特征,但研究的重点也呈现不同的方向。

部分学者从设计学的角度来探讨刻本字体构成、笔画结构的特征,如王威的《中国传统印刷宋体字的演进特征探析》中按时间线顺序纵向比较,梳理出宋体字笔画的发展过程,并从几种常见笔画的演变规律中窥探宋体字的具体流变特征。其中对清代刻书字体的几种笔画特征进行了论述,具体为:清刻本中“横”的收笔比起笔重,收笔处形成一个三角形;“竖”保留起笔的顿笔效果并转变为在右部的小三角形,收笔处左半部长出部分以维持整体平衡;“捺”笔画仿颜体而将收笔处轮廓线由向外延扩变为向内收缩;“竖勾”与“外臂钩”笔画仿柳体,末端由向外略扩展变为向内微收缩等;相同角度的还有王金磊的《清代刻本字体的设计维度思考─以宋体字为例》,文章从设计学角度剖析不同时期刻本中宋体字的字面高宽比率、字主体宽度与字面宽比率、重心、单字规范性等特点,利用大量数据总结梳理出其中的规律。

此外,邢甜甜的《清代刻本字体的意匠之美——以<论语集著>为例》以清刻本《论语集注》为切入点,针对清刻本字体的美学特征展开论述。分别对刻本字体的造型设计特征及审美意象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横平竖直、棱角坚挺、横细竖粗、结体方正的字体造型特征,以及静谧稳定、书风古意、秀美疏朗的审美意蕴。黄裳的《清代版刻一隅》为图录形式的著作,作者突破前人多以研究刻书内容为主,而强调刻本的艺术性及美学特征,书中选取部分精品清刻本书影,从刻字、版式、内容等几方面对其进行了评析。

再者,罗树宝的《印刷字体史话(九)——清代的印刷字体》和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中则论述了不同时期,不同机构所刻书籍的字体使用情况及特点。官方印书机构的刻本中字体多为馆阁体,书写端楷工整;名家手书即书法名家写版的刻本充分表现出名家书体的风格,独具特色。其字体的使用根据不同书法家喜好分为多种,有隶书、行书、楷书及郑板桥的六分半书体等;活字印刷的刻本好用宋体字。以及刻本正文部分多为楷书,题辞多用草书,而序跋则多用行书或草书。不同的刻本字体能够带来风格不同的视觉感受。刘葵波的《论清代武英殿的刻书活动》与上述三者的研究方向类似,但其选取了清代内府刻书中最为突出的武英殿作为研究对象,以时间线顺序就清代各朝武英殿刻书情况及殿本的价值进行了论述。武英殿刻书分为三个阶段:顺治——雍正时期(初兴)、乾隆时期(极盛)、嘉庆——宣统时期(衰败)。其中所刻书籍的字体使用、纸墨应用、校勘质量等都不尽相同。

(二)清刻本字体影响因素分析

清刻本字体的形成有诸多影响因素,与社会文化、政治决策、以及市场发展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将刻本字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放在整体的社会背景下进行梳理总结之后,可以看出清刻本字体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政策

杨明刚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卷)》认为清代刻本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统治者的文化政策。一方面清代科举制度的恢复加速了书体风格的转变,馆阁体被指定为标准科考用字。另一方面,清廷尊朱学、崇正统、黜异端等系列主张期望通过将君主政体的权威合法性注入到传统儒家思想中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因此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图书的编纂和访求,除将过去的儒家经典等进行精编重修,还将大量经史诗等著作通过官刻书局刊刻转印,以极低的价格卖出以达到文教的目的。而馆阁体被视为“官书正体”,应用于各官刻书籍中,此后也被家刻书沿用。王桂平的《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家刻本》也提到了统治者的政策对私人刻书方面的影响。

2.审美意识

书法艺术与刻书字体之间具有本源的审美联系,因此部分学者从书法学的角度来探寻刻书字体背后的审美源流。牟复礼、朱鸿林在《书法与古籍》中探討了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与古籍的关系,感性的书法艺术与理性的版刻技术之间如何互相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之下工匠如何追求书法艺术与个性的显现。杜立的《颜体书风对版刻书法的影响——以江西金溪浒湾地区版刻书迹为例》则以金溪地区所遗留的版刻书迹为切入点,分析金溪具有地域性特征的版刻字体与颜体书法的联系。文章将颜体字与部分刻本中的字体进行比较,从字形、笔画、结构等多角度进行了分析。

此外,杨明刚的《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卷)》将审美的对象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不再仅限于文人,就馆阁体的发展与整个社会审美意识嬗变的关系来看,其书法体式的流行主要基于以下四种审美倾向:一是皇权审美的正体化倾向。二是科考制度带来的功利化倾向。以迎合帝王喜好为前提的书体对官吏仕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官书缮写修订的实用化倾向。清廷重视内廷修书及典籍编纂,统一规范且利于书写的书体在图书的缮写及传播中尤为重要。四是民俗需求带来的程式化倾向。清代注重文教,馆阁体作为学童习字的临池法度,有利于书法教育的普及;此外,馆阁体中重大气、便于书写的特点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欢迎,加速了馆阁体的社会化普及。

3.市场需求与印刷工艺的进步

清代商品经济的活跃和技术水平的进步促使刻本字体的发展日趋成熟。熊小明的《中国古籍版刻图志》中认为,宋体字的出现是因为雕版印刷史的进步。书籍的规模化需要一种规范、易于模仿的字体,使非书法家的写刻手也易于掌握。曹之的《中国古籍版本学》认为刻书行业的市场化促进了版刻字体的发展,使其更加规范。不仅提高了刻书的效率,还促进了出版行业的规范化,是出版史上的伟大创举。方晓阳、韩琦的《中国古代印刷工程技术史》在促进雕版印刷发明的社会因素一章中提到,由于文字的复杂性与文献需求的刺激促进了版刻文字的发展。首先,文字的复杂性使得文字在写于刻的过程中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统一规范的文字极大提高了镌刻效率。其次,清代刻书题材广泛,既包括经史诗文,又包括市俗文学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以市井生活为描写对象的通俗小说和戏曲等收到市民阶级的极大欢迎。庞大的书籍市场的需求促使工匠为提高雕刻速度而将刻书字体逐渐发展成直线笔画、棱角坚挺、利于雕刻的宋体字。

二、总结与反思

对于清代刻本字体的研究经过20年的沉淀已经有了大量较深入、学术化的成果。然而,对清刻本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史料和史实的追溯,缺少對字体书法的深入研究,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丰富对清刻本字体的研究,以供研究者参考。

1.具体而言,在对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中,论述文化政策与审美意象因素时多是对于馆阁体的演变而进行的讨论,而对于其他字体使用的相关背景并未有研究者提及。乾隆时期,刻本字体较为丰富,其中不乏个性突出者如板桥体,因此除统治者的意愿之外,知识分子的参与又带来了什么影响,其背后的社会审美取向、文化政策与前期的不同之处具体又是什么,值得研究者深究与探讨。

2.对于不同地域间的刻本字体的差异化研究可以适当增加,清代民间刻本数量巨大,虽然良莠不齐,但不乏质量精湛之品。金溪浒湾、北京琉璃厂武汉汉口、福建连城并称为清代四大出版中心,那么四者之间的字体差异与联系是什么,每个地区的刻书字体发展脉络是什么,社会文化、政治、商业因素对其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都值得研究者们思考。

3.此外,清刻本字体为现代宋体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对于这一时期的字体研究可以纵向思考其受之前字体或书法的什么影响,又对此后的书籍字体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内在原因与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参考文献:

[1]黄裳.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清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4).

[2]叶德辉.书林清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祁小春.中国古籍の板刻书法[M].日本:日本东方出版(株),1998.

[4]王威.中国传统印刷宋体字的演进特征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3(7):55-58.

[5]王金磊.清代刻本字体的设计维度思考——以宋体字为例[J].装饰,2014(9):137-138.

[6]邢甜甜.清代刻本字体的意匠之美——以《论语集著》为例[J].设计,2013(12):155-156.

[7]黄裳.清代版刻一隅[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九)——清代的印刷字体[J].印刷杂志,2004(4):89-91.

[9]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508.

[10]刘葵波.论清代武英殿的刻书活动[J].图书馆杂志,2000(9): 52-54.

[11]杨明刚.中国审美意识通史(清代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王桂平.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家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40.

[13]牟复礼,朱鸿林.书法与古籍[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14]杜立.颜体书风对版刻书法的影响——以江西金溪浒湾地区版刻书迹为例[J].中国书法,2018(12):118-122.

[15]熊小明.中国古籍版刻图志[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16]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508.

[17]方晓阳,韩琦.中国古代印刷工程技术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张文菁(1991-),女,汉族,山东潍坊人,2017级硕士研究生在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方向:设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