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藏当代绘画与中国美术的思考

2020-03-02 02:14刘冬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摘要】西藏当代绘画是新中国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际环境和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它所表现出的跨文化实践拓展与民族性的视觉表现,给中国美术的发展,特别是为新时代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带来了鲜明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认同。本文将围绕西藏当代绘画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启示和当下的现实意义展開。

【关键词】西藏当代绘画;民族美术;中国美术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西藏当代绘画的艺术观念、表现方法反映了新时期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西藏当代绘画即有着与西藏文化及中华文化相吻合的精神性继承又有着与世界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一致。

一、西藏当代绘画的启示

(一)跨文化实践拓展的必然性

文化自古一直是交流与融合的,不可能孤立封闭的发展。发源于中国的藏文化与中亚、南亚及欧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藏文化中走来的新世纪西藏当代绘画,它所表现出的跨文化拓展首先表现在边界的拓展,在现代教育体系下,跨文化的学习是必然的,在艺术思想、思维模式上的碰撞,其最终结果是潜移默化表现在绘画实践上。网络时代的信息交流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无论你处在世界哪个角落,都不会在单一文化体系下进行创作;其次是对绘画的解读,现在跨学科的交叉,必然导致对绘画作品多方面、多角度的解读,无论是审美过程的解读还是文本结果的解读,都已经成为创作的一个环节。这种跨文化的实践导致文化变迁带来的心理影响是问题也是绘画创作的思考源泉。就像巫鸿说的“尽管实验艺术家受当代西方艺术的强力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最重要的作用并不在于提供了风格或图像的样式,而是使艺术家们在概念上得到解放进而发掘自身文化的潜力。”这种跨文化的拓展给了画家一个开阔的视野,以包容的心态回到艺术的规律,寻找文化的根源,站在关怀人类的高度,更好的向内认识自己,挖掘自己的文化传统。

笔者有幸在北京“叶星生画院”以及在2018年北京藏学研究中心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唐卡艺术高端论坛”先后拜见叶星生老师及听取了韩书立、余友心老师的发言。三位老师都是深深扎根西藏的艺术工作者,对于西藏当代绘画,叶星生老师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新藏画”的探索,叶星生老师从他多年的收藏中汲取营养,就像他在自序中说的“以画家的眼光来搞收藏,有了藏品便搞研究,研究的成果又来提升滋养我的绘画。三者相辅相成、循序渐进”,他一直在做跨文化的探索,致力于水墨艺术与藏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拓绘”;围绕在韩书立老师周围的“布面重彩画派”,大量汲取了西藏民族民间美术的营养,是从民间和传统中走出来的现代美术样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一批新唐卡艺术家,表现出特有的生命活力,对于西藏新唐卡艺术与西藏当代绘画的问题,韩书立老师认为唐卡需要进行语言探索与创新,与西藏当代绘画两者有界限但不重要,新唐卡应坚持“唯唐、唯美、维新”,这些都是在多种文化的融合上的实践拓展;笔者在西藏调研期间,采访到了西藏大学艺术系次旺扎西老师、熊永松老师、边巴琼达老师、念者实验艺术空间——诺次老师、博存艺术空间——普布老师,在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到,他们作为艺术实践者在跨文化的交流上,会遇到民族身份的认同,艺术语言的去符号化,不同文化语境下作品的不同解读等等问题。他们都以作品说话,以切身体会给出强有力的答复。他们都是本民族西藏当代绘画的实践者、开拓者,都是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他们见证了西藏当代绘画的成长过程,深感新世纪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拓展的必然性和启示。

(二)民族性视觉表达的自觉性

西藏当代绘画深深植根于藏文化传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转换、对现代文化的吸纳与改造,确立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丰富了中国美术的文化内涵,从而具有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价值。就如习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说的那样“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西藏当代绘画在历史学角度是随着西藏和平解放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美术学角度是以根(更)敦群培的探索作为西藏当代绘画的开篇。2003年正式成立的“根(更)敦群培艺术空间”是第一个由本土艺术家自主组建的艺术机构,就是以根敦群培的探索为启迪,以西藏精神、西藏元素为载体探索民族性的绘画表达。“根(更)敦群培是20世纪西藏一代承上启下的伟大学者,……他在历史、宗教、考古、文学、语言、民俗、地理、伦理、艺术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开启西藏现代美术的新的历史篇章做出了贡献。”他在继承藏传佛教绘画的基础上,融汇西方绘画和艺术思想,强调艺术家个人感受的重要性。“根(更)敦群培将格鲁派奉为抽象本体之佛诉诸于当前现实之人心,……总之,一句话,把对佛的崇拜, 变成了对自己心的崇拜。”肯定了对“人心”也即“人性”的自我认识。其实,在藏传佛教绘画的意识里艺术相对来说也是直指人心甚至是人性的,画师终其一生的绘画实践都在历练自我的人性,这里所说的人性也即发展而来民族性,以根(更)敦群培探索开启了全球化背景下西藏当代绘画对于民族性的传承。“人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知最少并最难控制的领域……只要人类不能进一步控制自己的人性,人类就依然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这与美国哲学家丹托在2003年问世的当代艺术著作《美的滥用》里所说的“第三领域的美存在于人在心灵之中”似乎有种冥冥的相通,都是站在关怀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进行向内的探索。

在全球化背景下,西藏文化提供了对西方现代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反思的参照,所表现的民族性也为这种对中原文化历史的自我反思提供了参照。上文中提到的叶星生、韩书立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还有一些在现代教育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本民族艺术家,在跨文化的实践拓展之后以开阔的视野重新回溯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着眼于城市化带来的切实感受,通过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精神寄托。例如笔者在西藏调研期间采访的计美赤列老师,他本人长期致力于“布面重彩画”的探索与表达,他的画面中体现出“人本主义”精神是对西藏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回应,他的作品从绘画材料到作品的文化精神内涵都有民族性的传承,对于本民族的文化的理解会自觉流露在视觉表现上。

二、西藏当代绘画对当下的意义

西藏当代绘画不只是在跨文化实践拓展和民族性视觉表现上的审美案例,它所体现出的“当代性”还包括在艺术本体价值、审美方式、文化自觉选择的启示。它已经参与到当代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转型,同样也是对中国文化认同和自信的体现。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的交流逐渐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对于传统与现代不能人为的设置限制,西藏的“当代”是基于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割裂开的一个时间段,不是人为的时间的划分,是基于西藏在地这个环境,生存在这里的人对于现实生活状态的思考。即有与世界潮流的当代同步的共性,也有基于本土文化的特性。

西藏当代绘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国社会发展,凝聚了新时期中国文化的自信,这对于中国文化来说不仅是一种精神价值的重建,更是在全球化时代下创造的一种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英)阿诺德·汤因比,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美)阿瑟·C·丹托,王春辰译.美的滥用[M].浙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4]陈庆英,高淑芬.西藏通史[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安宅.藏学文论选[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

[7]洛桑曲尼.西藏高等艺术教育的脚步—教师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

[8]于乃昌.西藏審美文化[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

[9]巫鸿.巫鸿论中国中国当代艺术[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10]宋晓霞.藏族题材与当代中国艺术[A].中国美术家协会:灵感高原-中国美术作品集[C].四川美术出版社,2009.

[11]次旺扎西.西藏现代美术的开端—谈更敦群培和他的绘画作品[J].西藏研究,2007(4).

[12]熊永松.西藏当代美术发展史[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简介:刘冬(1988-),男,汉族,山东潍坊,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