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冶》中造园手法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的应用

2020-03-02 02:14席素亭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

【摘要】通过回归《园冶》中的造园手法,研究了历史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受悠久的历史记忆、美好的人文情怀、敏感的自然生态、多元的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以期解决新时期城市滨水区的公共空间需求与历史文化传承、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挖掘城市滨水区景观空间的内在价值,为满足新时期人的发展需求、传承历史文化、协调自然生态、实现宜居城市,探寻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园冶;滨水区;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一、滨水区与城市的“循环”关系

都市的形成与发展历来与水系密切相关。城市滨水区与人的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是城市中生态环境比较薄弱的区域,这就要求在滨水区规划设计时充分理解“自然——人文——生态”的关系。

(一)“道法自然”与现代景观设计中“循环”的生态哲学观

中国山水城市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旨在探索人的生活空间——城市如何与自然核心共处,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哲学与情感的因素。中国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指导原则,通过对自然的感受进行微缩、模拟、提炼和丰富的造园手法,表达出一种自然的意境;实现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超越借助造园手法刺激而获得“诗画的情趣”和“意境的蕴含”的最高体验,内外相生,打开审美意境之门,自然而然,以达超验的美境界。自然成为一种文化建构,通过与天地万物精神往来,对自然审美的“畅神”意识,形成了山水——时空——生死——宇宙层层递进的动态生命空间过程。在城市滨水区设计中,要有意识地建构城市山水格局,将自然与城市融合成“滨水区——人文——城市——生态”这样一个动态循环过程。

(二)《园冶》设计技法对现代滨水区设计的启示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道法自然)。自然作为一种文化建构,追求天人合一。大自然具有极其伟大神奇的造形能力,不论是形体、色彩,还是动静、层次的组合都达到了極其完善的程度。在滨水区设计中要充分尊重自然这个最好的客观基础,因地制宜,借势而为。

“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尊重环境)。观察山川要势、地理形胜以辅助确立基址,选择利用山水环境,在优美山水环境和适度经济条件下营建可望可行、居游两宜的居住。滨水区设计意在尊重场地精神,考虑景观要素的组合是否可以作为佳例,要在尺度上相互协调、在色彩上相互彰显、在动静的组合上相互映衬,推而指导建筑群体乃至城市山水格局的规划布局和空间形体设计。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创造心境)。借景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内涵,使得园林本体置身于乾坤流转的大循环之中。借形或借神,均须据环境要求进行再创造,把各种在形、声、香上能增添艺术情趣、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间中,使得风景空间流动灵活,自由多变,景色也更曲折、含蓄、有韵味,实现与周围环境的有机结合。在滨水区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地块范围内的景观要素,更要创造在大的山水格局下各个要素组景的随形就势和构思巧妙。

此外,城市滨水区应该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与理想的,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通过对人的活动价值的融入,实现自然山水景色与人生际遇引发的心境的结合,实现对自然、生命乃至宇宙的哲思。

二、南京邕江滨水区设计要点

历史上的邕江是邕州围水建城的重要依托,是南宁的母亲河、护城河,城市与外界联系的重要航道,城市防洪抗涝通道。南宁城市规划的历史也经历了“古城时期——民国计划时期——现代城市发展期”的演变。

(一)滨水区的景观特征

1.景观要素的复杂性与综合性

南宁城市依江而生。邕江,全长133.8公里,上游总集水面积73728平方公里,年均流量1292立方米/秒。邕江主要的支流有良凤江、八尺江、新江河、青龙江、三塘江、四塘江、沙江、伶江、那车江、可利江、竹排冲、龙潭河。而且,景观要素的复杂性不仅仅由于自然空间本身的丰富性,还有它所承载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记忆。邕州老城、老码头、老城墙、老建筑、老堤防,孕育形成了南宁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邕江还是历史上邕州八景的重要元素。此外滨水区本身包含的陆域与水域的双重属性使其自带综合属性。滨水区设计必须处理自然风景中景物组合的各种关系,创造充满着活力和生气的风景空间。而邕江也提出综合性的规划目标:1)衔接水利枢纽,解决好水环境、生态保育及水利工程问题;2)梳理交通联系,解决好提高可达性,多种交通模式的接驳问题,使得市民能够真正的近江、亲水;3)带动城市发展,解决好江城关系,打造滨江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带问题;4)服务市民需求,解决好功能及利用方式问题,利民、亲民、便民、惠民;5)打造滨江城市景观,解决好特色景观空间,传承历史文脉问题; 6)构筑控制体系,解决好规划建设及实施落地问题。滨水区设计

2.设计元素的开放性与协调性

滨水区作为城市中核心的公共开放空间,其环境要素的开放性不言而喻,但是仍需强调景外之景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园冶》中也时时透露着实景与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相互作用,景观中逐渐融入了审美趋向、思想文化、情趣志向及精神寄托等内涵的发展历程。随着自然生态的变迁和人文思想的发展,景外之景已经从物质要素到非物质要素的内涵上不断延伸。设计元素的开放性、形式美的丰富性,需要运用一种创造性地表达生态理念的艺术形式。

邕江作为南宁城市功能空间及景观的核心组成要素,是南宁城市发展重要主轴之一。如何处理邕江及其相关景观要素的组景关系,如何处理邕江所包涵的自然特性与人文属性,对于重塑城市灵魂及精神,带动南宁城市发展极为重要。邕江本身就是景,在组景画面时,需协调光影、节奏和旋律;在江城关系时,需协调江城一体的空间脉络;在生态协调上,需注重与城市生物的协同发展。它的自我表达与其周围空间要素的调和的艺术性处理,是实现一定地域空间景致与人门内在的诗意的空间的结合的关键。

3.流动空间的融合与人的活动变化

城市水的流动性,与其所承载的时空的纵深感,是滨水区设计时的重点。在空间设计上实现水的流动与空间的流动相结合,打造流动灵活,自由多变的风景空间,实现相互映照的江城一体的关系;在景观意境打造上,通过简化、抽象对时间进程进行描述,将资源再生的概念融入设计,将人文体验延续传承。中国古典园林中讲求四时之景,在设计中考虑时间的影响,深刻理解“景观并非恒定的”,以一种悦纳变化的心境,将时间的限制性转变为一种协同性,创造出了“尺幅窗、无心画”的意境之景。在现代滨水区设计中我们要思维时间在空间中各种风景主题的展现,同时思考人的活动变化对空间环境的影响。此外,滨水区设计中景观视廊是重点。

(二)邕江滨水区规划设计

1.充分尊重景观环境现状,用自然本身表达自然

通过对对邕江绿地规划现状的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滩涂利用(表1)、植被种植、公园建设、景观环境七大方面进行重点解读,邕江两岸绿地建设用地较为充足,但用地较为混乱,植被多为自然生长,景观环境较差,公园建设单一,彼此之间可识别性不强,没有特色。部分现有的植被对城市和邕江进行了阻隔,滨江景观未能很好的利用。在对现状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以上各方面需要在规划中进一步改进的具体措施。在自然中融入表达自然本身的意趣的设计思想,将大地、水、植被、建筑、人的活动等元素相互交融的“环境剧场”,在融合中相互影响。

2.通过对自然的再创造,打造滨水景观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基于对邕江滨江可开发利用土地的梳理和城市总规等上位规划对邕江两岸的定位分析,提出结合不同的用地类型展现南宁市邕江两岸绿地的不同风貌的“织补提升——连心筑带——缝合连通”的用地提升策略;按区段挖掘邕江滨江地形地貌特点及城市功能特征,塑造“湾景——山景——丘景——滩景——湖(园)景——城景”结合的多元滨江景观;按照“层次感、地方性、多彩性、组团性”的色彩体系规划原则,对邕江滨江总体色彩体系进行“基本色(以浅绿色系、嫩绿色系为主)——主题色(浅绿、黄绿、亮绿、中绿、深绿、蓝绿、暗绿)——点缀色——背景色(城市背景,包括以白色系、浅蓝色系等素雅颜色为主的城市建筑景观色;以蓝绿、深绿等颜色为主的山体背景、绿化背景颜色)”的构建,并对滨江的每个种植体系分区进行色彩规划策略;依照邕江山水资源特色、城市发展阶段和城市风貌特色进行的以夜景亮化分区(西段以科教、生态为主题的泛光融绿段、中部以历史、城市为主题的流光溢彩段、东部以宜居、乐山乐水为主题的青丘阑珊段)为主的夜景亮化控制策略;结合沿线用地的建设情况与服务人群的使用需求,制定“滨江公园——精品绿地——生态涵养绿”为主的两岸绿地类型控制策略;通过“生境网络规划——生境斑块规划——滨江植被选择”三个层次开展的生态群落控制策略;打造以“城市安全廊道——文化遗产廊道——绿地生物廊道——观江视线通廊”四种通廊规划为核心的两岸绿地通廊控制策略;应用低冲击开发技术措施的选评建构两岸绿地海绵控制策略。系统性地提出了新时期邕江滨水区规划的设计方法,保证了滨江空间的整体性与层次性。

3.将对城市的人文关怀升华为一种感知自然、传承人文的生态之境

在与自然的关系处理上,在南宁市邕江滨江绿地中主要针对蓝道,即水系景观,将其作为城市生物迁徙和运动的重要通道。在滨江绿地生物廊道规划设计中注重水质保护、治理与控制。

在城市空间处理上,架构“点线面”的空间要素控制体系,包括分段印象、全線控制、亮点突出、视线廊道、夜景灯光等方面内容。通过扩绿成带、跨江联城、望城通景,将江河通廊沿江近十条重要的水系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安全廊道、景观廊道,引入邕江。将规划廊道划分为生态型廊道(河湖水系通廊、绿化通廊)与通道型廊道(道路通廊、空间通廊)。针对景观视廊,主要控制重要景观节点看江、看城、看山、看景、看桥的景观视廊;河湖水系通廊,则要求尽量控制开放空间,尽量开敞;绿化通廊要求应控制至少100米宽的绿化通廊,以疏密有致的乔木为主;控制50米以上宽度的绿化通廊,滨水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宽度比值小于1/3以保证开敞。道路通廊建筑后退红线控制至少50-80米宽,沿路建筑高度和建筑间距宽度比值小于1,控制一条30-50米宽的空间通廊以串接其两岸功能和空间联系,视线的追寻成为一种动线,清风拂面,思绪徜徉,生出另一番天地,在有限的物质实体空间中创造出了无限的精神天地。

在与城市人文脉络的关系处理上,梳理南宁历史文化特征、挖掘利用历史文化符号,确定邕江文化定位、指导公园节点文化景观建设与塑造滨江历史文化亮点。保留两侧铁路桥,展示南宁历史文化;在中心航线段提升铁路桥梁建设机械升降系统,建成邕江新的景观高点,并形成民俗生态文化区、科创产业文化区、古城文化核心区、民俗码头文化区、红色开埠文化区、五象现代文化区、青秀山水文化区、山水民俗文化区与贝丘生态文化区九大文化区,建构18个文化景观节点。通过景观要素的相互渗透和人类体验与记忆的创造性描述与表达,将空间相互渗透,实现对动态的静谧空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三、结论

随着城市的发展,滨水区经历了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初始时期向人文景观逐渐凸显并日渐增多的发展过程。滨水区设计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心眼”对外在山林空间与内在心灵空间进行关系处理,实现内在的‘同构。

通过《园冶》设计技法在现代滨水区的挖掘应用,得到滨水区设计要考虑的要因以及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有:

1.在相地基础上,利用自然地势高差,稍加人工砌筑,人工化精致化,尺度上的转换自如,实现对基址内部同时进行布局和设计的思考过程。

2.在尊重原有的场地精神基础上,创造性地对空间进行艺术创作,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知自然空间,将其宇宙意识中考虑的山、水、石、木、花、鸟等按照理想有机和谐地组织在壹起,并将其意象放大延展到可能的极限,这样形成壹定时空条件下的理想模式。

3.城市居民主人翁心境的融入,通过建设标志性建筑物和种植心仪植物的方法来强化主观色彩等方式,感知景外之景,追求象外之象,丰富自己精神家园的人文内涵。通过创造性的表达,将环境的场所性通过人的场所记忆活动与外在事物的映照中,从一草一木中体验无限的意境空间,达到“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滨水之景成为“情”所附之“形”,打造还水于人民的城市公共空间,眼前有限的空间也扩展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去,创造出了辽阔深远的艺术境界,完成理想乡之建构。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2]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设计方案[Z].南宁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

[3]王海铝.意境的现代阐释[D].杭州:浙江大学,2005.

[4]刘滨谊,周江.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04,20(3):49-52.

作者简介:席素亭(1989-),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工程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讲师,韩国又石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城乡发展与区域规划、景观规划与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关于园林艺术设计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初探
图书馆建筑景观设计
地域文化的延续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探讨
景观设计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研究
关惠聪等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