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2020-03-02 02:14孙莹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影响分析

【摘要】壮族作为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且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壮族为我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主要对壮族布洛陀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概述,并分析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文化;民居建筑艺术;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先民属于古代百越族群,“西瓯”“骆越”等部落是百越的代表,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壮族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悠久民族。[1]壮族在发展中留下各种具有独特性质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因此,研究壮族布洛陀文化和民居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一、壮族布洛陀文化相关概述

布洛陀是壮族的祖先神,在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布洛陀意为“到来的鸟人”,壮族是鸟的后代。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对生活的意愿,将自己的智慧、知识、气魄等都集中的概括在布洛陀的身上,让布洛陀成为寄托理想、人人拥戴、人人崇拜的民族祖先神。按照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经诗》记述,布洛陀是壮族的祖公,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在经诗中描述了天地日月的行程、人类起源以及先民生活等,是壮族古代的“百科书”。同时,在这本经诗中也描绘了壮族古代的建筑形式和文化特征,布洛陀文化深深影响着壮族的民居建筑。

二、壮族布洛陀文化对其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一)壮族布洛陀传说中对古代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

布洛陀是壮族的创始人物,在壮族民间以文化的形式传承。布洛陀是壮语的音译名称,“布”在壮语中是有威望的老人的意识,“洛”在壮语中是知晓的意思,“陀”在壮语中是具有创造性的意思,将这三个字合起来就是“无所不知,有威望,有创造性的老人”的意思。布洛陀是具有人格意识的神,具有无限大力量,而且聪明才智远远超过人类。[2]在古代壮族人民在观念中,布洛陀能够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万物、制定社会秩序、明确伦理关系等等。《布洛陀经诗》中有这样一则神话故事:“鸟有自己的巢穴,蜜蜂有自己的蜂窝,但是壮族人民没有自己的屋子,后来有一个聪明的老人,用木头架起三脚架,在上面加上横条,盖上树枝、树叶、茅草,以此形成了茅屋……”因此,布洛陀文化完整的形态和丰富的内涵,为古代壮族人民带来悠久的影响。

(二)壮族布洛陀文化中“那文化”对民居建筑的影响

壮族人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生,因此产生壮族的农耕文化。壮族布洛陀文化中“那文化”的“那”在壮语中中是水田的意思。在对布洛陀文化的研究中,有一些研究者指出文化中的“那文化”,根据我国南方珠海流域地区分布着以“那”命名的地名,而且在广西西江流域和东南亚地区等也有。[3]“那”地名分布的区域较为广泛,从我国海南省以西,经过越南、泰国、缅甸和印度,在往北至我国的云南、贵州、广东等地区,以此形成一个巨大的“那文化”圈子。在壮族古老的神话故事中,布洛陀和水稻也有很深的渊源,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布洛陀经诗》中提到谷物种子由布洛陀所创造,并教授给人们种植的技能,描绘了水稻如何被发明出来,以及如何生长和耕作,为人们呈现出一幅生动的早期农耕场景。在《布洛陀造方唱本》中有关于水稻种植的唱本,主要是布洛陀让人们到山边,到坡岭中寻找野生谷物,并将其用来耕种,种到四方田里,用粪肥滋养,拿火灰去苗根,到了每年五月,禾苗就会吸收火灰,变成稻子。

在壮语中,田地被称为“那”,房屋被称为“栏”,在其实际生活中,田地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田地的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那”的位置。壮族人民依靠“那”居住,依靠“那”饮食,因此,对于壮族的民居来说,必定会受到“那”的影响,民居建筑建设在水田附近,而且每一座民居其周围也会设置火塘和晒台,这两项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烹饪粮食和晾晒粮食,这也从一方面反映出壮族民居建筑是依靠农业生产而开展。[4]在广西桂林壮族地区中,在每年除夕夜,这里的居民有“撤年”的风俗,每家每户都会包一个个头较大的粽子,称其为“母粽”,还有几个个头较小的粽子,称其为“子粽”,将这些粽子摆放在祭祖用的案台上,一直到年后的正月十五,等待祭祖之后才撤下来,在这一天,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现将“母粽”打开来,根据长幼次序分配下去,每个人在吃下粽子,这便是完整的吃“母粽”风俗,这个风俗同样也是在布洛陀文化下所衍生出来,受到“那文化”影响。从这可以明显看出壮族布洛陀文化中的“那文化”对民居建筑的深远影响。

(三)布洛陀文化对穴居到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干栏式建筑是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广西地区山高水险,气候炎热又潮湿多雨,底层架空的干栏可以同时满足防潮、防兽、防盗、通风等多种居住要求,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干栏式建筑當属广西龙脊十三寨。一般干栏式建筑整体结构有三层。第一层主要是养殖牲口,比如猪,房下有猪才是一个“家”字。[5]同时第一层还存放粪肥和农具等,一般第一层不添加隔断,只利用木板将其围合起来,当做农业生产间。第二层主要是人们居住,是人们的生活场所,一般利用木板进行隔断,分成门楼、堂屋和卧室等具有不同作用的房间。第三层主要是用来储存粮食,通过爬梯上下,空间较大且干燥,是放置粮食的好地方。干栏式建筑有如今的样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而来。在关于布洛陀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造屋传说,这个聪明的老人指引人们走出穴居生活,用木头架起三脚架,铺设树枝、茅草等,人们逐渐采用这种方式,改变穴居生活,逐渐到平地上生活,这是简单的巢居形式,也是干栏式建筑的基础。在这之后,壮族人民逐渐学会利用木头制作支柱,在柱上建房,在柱下铺设一米左右的青石为地基,从而防止潮湿的地面腐蚀木头支柱,影响房屋的稳定性。根据考古研究所得,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基本上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形成。同时,在布洛陀神话中,对建筑的建造过程也有一定的说明:“建造房屋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在造屋之前,要将谷物晾晒好,再将谷物放到石臼中捣碎去壳,取出一箩煮一锅饭,拿出两三箩用来酿酒,还要拿出一箩装好送给挑选时间的先生,到真正造屋那天,大人进入大山砍大树做支柱,小人进入小林砍小树做桁条,不管是弯的还是直的都搬回去,直木头作为支柱和桁条,弯木头作为围屋边的柱子。在造屋材料准备好之后,布洛陀就开始选择吉日进行发墨,在发墨的第一天,将所有使用的支柱刨好,在发墨的第二天,将所有使用的边柱刨好,柱子的上下两端都凿好,上方用来安放桁条,下方用来架横梁,中间用来架横担。发墨第四天,安装屏风,发墨第五天,架成木屋。”这从很大程度上展现出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勤劳坚毅等良好品质。[6]

(四)壮族布洛陀文化对民居建筑艺术形式的影响

壮族的民居建筑艺术形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雕塑和屋脊的艺术装饰,没有几何形体的那种空间呆滞感,具有一些美学含义。屋脊的艺术装饰多为牛角、葫芦等造型,这些都是“那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农耕生活元素。对于一座房屋来说,屋脊处于最高、最显著的位置,因此人们常常将最精美的饰品放在屋脊上,寄托屋主人的美好愿望,也为房屋增添一种线条美。此外,还有一些民居建筑会在门口放置各种造型的“石狗”,而这种“石狗”正是体现了百越民族对狗图腾的崇拜思维。[7]在布洛陀的传说中,布洛陀让一条九尾狗到天上去偷谷物给老百姓,九尾狗见到谷堆就在上打滚,九尾狗受到天上的人驱赶,在逃跑过程中为人们掉下了米粒,这是狗给古代壮族人民带来了粮食。因此,“石狗”作为装饰品就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壮族人民建筑的一种精神象征和艺术形式。

三、总结

总之,布洛陀文化是壮族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意愿,还对今天的壮族民居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壮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布洛陀文化,在其影响下,让壮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性质和内涵。

参考文献:

[1]朱文娴,张熹.壮族民居傳统建筑地域表达[J].艺术研究,2019(3):23-25.

[2]杨宇婧.多元文化视野下广西龙胜干栏民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3]马树春.论学界在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中的独特作用——以壮族布洛陀文化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3):58-61.

[4]文亚楠,李平.简论布洛陀文化与壮族民间信仰[J].温州文物,2018(1):58-61.

[5]黄烁.浅析布洛陀文化对壮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影响[J].大众科技,2018,20(8):117-119.

[6]潘洌.广西传统村落及建筑空间传承与更新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8.

[7]廖杨.略论布洛陀文化的内涵、场域与传承[J].百色学院学报,2016,29(4):92-96.

作者简介:孙莹飞(1979-),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住宅空间构成与现代材料元素的构成统一设计。

猜你喜欢
影响分析
浅析公司资本制度改革对股东出资责任的影响
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