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的多重视角看室韦起源问题

2020-03-02 02:14邬烜彤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

【摘要】在《隋书·室韦传》中记载有五部室韦,这是室韦人的主体。在五部室韦中,南室韦就是北朝时期的乌洛侯—室韦。而在呼伦贝尔草原的早期鲜卑文化与外贝加尔东部的布尔霍图伊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发展了室韦文化。室韦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说明不同部的室韦人群有一定的种族和文化联系。对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室韦人群有共同的族称,即“室韦”,并且各部有独属于自己的团体名称。到唐代时期,突厥、回鹘的衰亡,导致室韦主体人群朝呼伦贝尔草原的西部以及嫩江流域的下游地区进行扩散,这一时期也是室韦人群的鼎盛发展时期。从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的角度对室韦起源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推进对室韦族群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多重视角;室韦起源

【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

室韦人群指的是北朝隋唐时期,东北部以及北部的边疆地区的一带重要族群,也是蒙古族的前身,在中国的边疆史以及民族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国内相关的研究人员对室韦族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过小高潮,并出版了《室韦史研究》与《原蒙古人的历史:室韦——达怛研究》两本专著。在专著中认为,室韦起源问题,最初进入中原的北朝室韦是位于在嫩江流域,而族源是拓跋鲜卑同源部落。

随着近些年来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使室韦起源问题的研究有了新的可能。在室韦人群的生活区域内,人群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群生业模式的变化程度并不大,尤其是在工业化文明侵入以前,室韦人群的生活基本上是稳定的。因此,可以对生活在嫩江流域的北方通古斯人民族学进行研究,对理解室韦人的历史面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历史学、考古学以及民族学的多重视角对室韦起源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推动对室韦起源问题的进一步认识。

一、从历史文献分析室韦起源

在历史文献中查找关于室韦起源的记载,主要见于以下文献资料中:《魏书·失韦传》记载“武定二年四月,始遣使张焉豆伐等献其方物”。时间为公元554年,这是学者普遍认为的最早的关于室韦族群进入中原的记录。但在最早的文献资料上,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在北魏太平真君四年,也就是公元443年,前来朝贡的乌洛侯与武定二年来中原朝贡的是同一批室韦人群,认为室韦人群进入中原的实际时间要早一百多年[1]。

持赞成观点的学者认为两次进入中原视野的室韦族群是处于同一流域的,也就是嫩江流域。而持相反观点的学者认为乌洛侯与室韦族群的生活地理位置相差较大。在《北史·乌洛侯传》中记载“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而代都与洛阳相距七百里,因此,乌洛侯距离洛阳五千二百余里。而《北史·室韦传》中记载“室韦去洛阳六千里”。这表明乌洛侯比室韦距离洛阳的距离更近,有学者认为室韦其实在乌洛侯以北地区,根据这种地理位置关系推断乌洛侯应该位于当今的农乃庙到乌兰浩特之间,而室韦在当今的齐齐哈尔以北地区。

但是其实古代的距离记载并不完全准确,因为代都本身距离洛阳七百里是不正确的,代都是当今的山西大同,与洛阳的实际直线距离为一千二百余里。而汉魏千里,当今的七八百里其实相当于古代的一千五百余里。而代都与洛阳基本上是处于南北直线上的。根据这种计算方式来分析,其实乌洛侯与室韦的实际地区是大致相同的,都在现今的齐齐哈尔以北的嫩江流域的中上游地区。

二、从考古学角度研究室韦起源

(一)红马山文化遗迹

唐代开始,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室韦继承了鲜卑族南迁的空缺,但是鲜卑文化本来就是草原上的外来文化。同样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西汉时期的墓葬与东汉时期的扎贲诺尔墓葬的修建年代不同,其文化的主要表现以及居民的主要特征都存在较大差异。西汉时期墓葬主要以东北的土著文化为主,受匈奴文化影响。而东汉时期的墓葬与当地居民的文化特征更为接近。扎贲诺尔族文化人群的南下形成历史上的鲜卑族群,并对生活在大兴安岭东路的嫩江流域的人群产生影响。在考古研究中,在嫩江上游发现了东汉时期的红马山遗址。经过研究发现,红马山遗迹文化与呼伦贝尔草原东汉鲜卑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此,红马山文化是以鲜卑文化为主体,继承汉书文化的一些元素,与乌洛侯——室韦的起源有密切关系。

(二)唐代室韦文化

唐代是室韦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迹就是西乌珠尔墓地与谢尔塔拉墓地。对待这一部门的室韦文化起源普遍人物有三种可能性:其一是以呼伦贝草原的扎贲诺尔、孟根楚鲁遗迹拉布达林为代表的东汉鲜卑文化;其二是契丹早期文化为;其三是石勒喀河与鄂嫩河流域的布尔霍图伊文化。这一时期的西乌珠尔墓地主要受契丹文化影响,而谢尔塔拉墓地则是呼伦贝尔草原的室韦文化的代表。主要包括鲜卑文化与南下的布尔霍图伊文化[2]。

(三)布尔霍图伊文化

布尔霍图伊文化主要是沿着黑龙江流域向东发展的,对黑龙江中下游的靺鞨文化产生了影响。而在俄罗斯结雅河与布列亚河流域上还分布同时具有布尔霍图伊文化与靺鞨文化特征的米哈伊洛夫卡文化。而有学者认为米哈伊洛夫卡文化主要属于北室韦。

三、从民族学视角分析室韦起源

在从民族学视角分析室韦起源时,可以通过研究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学情况,分析室韦起源问题。因为北方通古斯人的活动区域与室韦族群的活动区域大致相同。主要参考史禄国的《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进行研究。

(一)地理环境特点

室韦族群的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嫩江流域、黑龙江上游、石勒喀河、額尔古纳河以及外贝加尔东部地区。从地域分布看,北方通古斯人的活动区域也主要包括草原、草原向林区的过渡地段、林区。而山区环境主要指的是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以及雅布洛诺夫山脉。室韦族群主要在黑龙江流域、嫩江流域、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以及鄂嫩河等河谷地带进行活动。

(二)生业特点

生活在不同地区和流域的北方通古斯人有不同的生业模式,主要是对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适应。(1)大兴安岭地区的北方通古斯人,主要生活在岭西激流河流域,主要生业模式为驯鹿。(2)在外贝加尔东部地区的聂尔泰斯克与巴尔古津林区内的族群,主要是以狩猎与驯鹿为主。(3)在呼伦贝尔草原地区的北部以及嫩江流域的上游,主要以养马与狩猎为主。(4)在巴尔古津河谷。主要以畜牧业或者农牧混合为主的生业模式。(5)在嫩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区,已经开始从畜牧业与狩猎兼营的模式朝着畜牧业与农业兼营的生业模式过渡[3]。

(三)族称特点

在史禄国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北方大多数通古斯方言中都含有“鄂温克”这一名称。但是在实际的语言应用过程中,这一名称的变化比较大。通常情况下,按照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的发展规律,当语言和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一直到一定程度时,一个集团就会拒绝使用鄂温克称呼另一个集团。除非这一集团已经不用鄂温克作为自己集团的名称。除此之外,很多集团知道鄂温克人代表自己,但是在彼此的交流中也不会使用鄂温克这个名称。因为,他们主要是以社会单位进行区分的,也就是以氏族等更具有代表性的称呼进行区分的。只有在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时,才会称呼自己为鄂温克人。其实这种族称特点和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称呼变化是相似的。例如,在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时,不会以中国人称呼自己,而是以更小的族群单位称呼自己,如山西人、北京人、广东人等。只有在与其他国家人员进行交流或者在一些特殊的需要表明国家立场的情况下,才会称呼自己为中国人。这与鄂温克人的称呼变化是一致的[4]。

(四)民族志复合改变

受周边文化影响,北方通古斯人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外贝加尔区域的游牧通古斯人。这一地区的通古斯人主要受布里亚特人文化以及生业模式的影响,促进畜牧业、生活方式以及帐幕等民族志符合。除此之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还受蒙古人的影响,特别是北方通古斯人南下后,与蒙古文化进行融合,促进了新的民族志复合的发展。在不同的民族志复合变化的过程中,北方通古斯人原本的特征已经被彻底改变,主要是因为与北方通古斯人相比,蒙古人数量占绝对优势。

另一方面是呼伦贝尔草原地区以及嫩江流域的索伦人的影响。索伦人主要受蒙古人、满人以及汉人的影响,在保存一些北方通古斯人特征的基础上,促进了多种民族志的复合变化。这两个地区的北方通古斯人的生业模式也是以狩猎、农业以及畜牧业为主的,具有明显的民族志复合特征。但是在对这一区域北方通古斯人产生影响的还有达斡尔文化的影响,史禄国认为达斡尔文化主要是北方通古斯人与契丹人之间混合发展而来的。

室韦族群与北方通古斯人的活动区域大致相同,因此,北方通古斯人的民族志复合改变与室韦起源的民族志复合情况相一致。

四、结语

从不同角度对室韦起源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到室韦族群的起源以及发展,对室韦族群的进一步研究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资料。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查找大量文献资料,同时要充分考虑考古发现与民族变化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多角度对室韦起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范恩实.从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的多重视角看室韦起源问题[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2):84-92.

[2]塔娜,Tana.从室韦文化源流谈及蒙古族科尔沁文化形态[J].內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3):38-45.

[3]冯继钦.室韦民族共同体类型[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3(1):76-80.

[4]祁惠君.中国俄罗斯族民俗游初探——以中俄边境小镇室韦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2009(2):69-73.

作者简介:邬烜彤(1999-),女,汉族,内蒙古,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
《熬波图》煮盐盘铁的考古学探索
中国考古学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考古”百议
小议考古学和“中国”的结合
历史微故事的选取原则以及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
近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
新疆少数民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民族学思考
方志学与民族学(上)
近代华牧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
喇叭苗民间观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