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2020-03-02 02:14陈雅婷陈珠钦陈诗彤陈洁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微信公众号

陈雅婷 陈珠钦 陈诗彤 陈洁萍

【摘要】随着近年来中德两国在经济贸易、文化和旅游事业等方面的加强合作,德语成为了小语种中较为热门的一个语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就读德语专业。但是,就当前情况来看,德语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十分乐观。本调查研究以“德语易实习”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为切入点,以公众号运营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经验体会作为依据,对目前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而为一些迷茫中的德语专业学习者提供一些指导性的帮助。

【关键词】德语易实习;微信公众号;德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中图分类号】H3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微信公众平台‘德语易实习的搭建与运营”为“2018年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編号:SH10252113)和“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引言

近年来,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也是对华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包括大众、西门子、宝马等跨国企业在内的在华德资企业将近5000家,可见目前市场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然而随着德语学习者的增多、市场竞争加大,如何找到待遇良好且能够让自己发挥专长的工作岗位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为了帮助德语专业学生寻找实习岗位,为市场源源不断地输出高质量人才,使德语学习者能够出其力、尽其职,笔者创办了微信公众号平台“德语易实习”,旨在能为学习德语的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并给予就业方向的指导。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上发表微信推送消息,线下组织宣讲会、发放传单吸引校内学生关注,以扩大宣传效果。但是,在“德语易实习”公众号的运行过程中,笔者发现德语专业的就业状况并不十分乐观,许多德语学习者存在实习难,就业难的问题。

一、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一)调查方法

1.线上问卷调查

通过对上海部分大学的德语专业毕业生发放线上问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题目针对就业方向、就业地点、选择的原因、就业要求、对目前选择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对自身德语专业水平的评估等方面展开。线上问卷调查持续两周,两周内共回收到327份,问卷有效率为100%,其中女生填写266份,男生61份。

(二)调查结果

1.就业方向选择

根据调查显示,德语专业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大致有三种,第一是从事教育行业,包括在国内开设德语专业的大学教书、在上海一些外国语学校教授中小学生、在小语种培训机构担任老师或者助教等;第二是进入德企或中德合资的企业进行工作,包括文秘,行政等方面的岗位;第三是从事相应的翻译工作,包括笔译,一些会展的专业翻译等。除去这三种主流就业方向,还有一些同学从事导游、法律、建筑等方面的工作。

2.就业要求

根据受访者的反馈以及笔者在网上搜集的资料显示:

德语相关企业不仅需要德语等级的各类证书(例如德语专业八级证书),对英语能力其实更为看重,英语六级证书和一口流利的英语口语被认作是必不可少的要求。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大学生活进入后半阶段、就业问题近在眼前时,因为现实中各种各样的困难,学生持续处于焦虑和压力之下,对德语专业的满意度就会随之下降。本专业的就业问题和其他小语种专业的就业问题存在着共性。

首先,很难成为专职翻译。学一门语言,然后就成为翻译,这是很多人脑海中的固有印象,但也只是美好的想象。德语作为一门传统的小语种,学习人数本身较多且逐年增加;政策上,德国并不是“一带一路”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目标国家,市场需求并未明显变大;德语本身实用性、技术性和针对性不如工科专业,而且其学习者,特别是本科学生,对于语言知识学得广而杂,多而浅。对于他们来说,旅游、留学等情景中的日常交流或许不在话下,但如果要做商业贸易、科学技术、外交往来方面的专精翻译只怕也是强人所难。而难度系数较低的翻译工作大多是外包和兼职,这意味着收入不稳定且资源拓展潜力小。

其次,很难成为高校老师和学者。这两种职业对学历有较高要求,基本上与普通学校出身的同学无缘。再加上从顶尖学校走出的同学绝对数量不小,已经能够满足教育岗位的需求,多数德语学习者就此失去竞争力。而研究型的学者需要潜心投入,目的不在于追求名利,学术水平、个人品质、家庭情况和天赋兴趣等多重高要求,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做好。

令人沮丧的是,与德语专业对口、工作内容主要以德语知识为主的职业不外乎以上几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德语学习者的就业与专业的对口率不高,于是也有许多人选择其他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工作。

在步入社会后,如果毕业生找不到上述所说的专职翻译、教师类工作,自然会把目标放在非对口专业但是相对“大众化”、“易上手”的岗位——如企业中商务、采购、生产、物流、人力、质量监控以及财务等部门的文员、秘书和行政人员等。然而相较于经管类毕业生来说,普通德语系毕业生虽然多掌握了一门外语,但是没有在老师和前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过,没有理论知识、竞赛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支撑,在以上任何一个部门工作的优势都不明显,得到的工作机会和晋升可能也会十分有限,就业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德语本科毕业生在面对步入社会还是继续深造的问题上,基本呈现三七分的趋势。

由于专业特性,德语本专业考研的选择可谓是少之又少,仅有德语语言文学,德语笔译,德语口译,汉语国际教育等少数偏向研究型的文科类专业,而企业和市场明显对此类研究型人才没有太大的需求量。

一些大中型的德资企业甚至在筛选应聘者时也只把德语水平列为一项可有可无的辅助性标准,而更倾向于要求员工熟练掌握英语,德语成为了求职时一种“有之更好,没有也行”的技能。事实上严格来说,即使在所谓的可以看作是为德语毕业生量身定做的工作岗位中,也并不一定把这门语言作为入职的敲门砖,或者说,定为硬性要求。企业的低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德语专业就业形势的疲软。

此外,科技进步或多或少地给就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现今各种翻译类应用,产品层出不穷,并且由于它们的便携性和快捷性,越来越多的人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对人工翻译的依赖。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翻译的水平越来越高,从事简单翻译工作的人员越容易被淘汰。我们常说,文学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时唯一的自留地,但我们很难否认,当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工智能也会逐步占领翻译工作,甚至在翻译以文字凝练而内涵隽永、极富有民族特色而著称的诗歌时也能做到灵动精巧、传情达意。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类工作者就显得成本高而效率低,于是不再必要了。

三、相应对策

(一)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首先,学校方面在课程的设置安排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如果学校是以培养翻译人才为目的,可在高年级时适当增加不同方向的口、笔译课程,为学生提供实战演练的机会,使想当翻译的学生们在翻译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另外,也存在着某些课程是否太过理论化而难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去的问题,学校也可考虑改变授课形式以增加学生对相关课程的接受度与吸收度。

第二,学校应把就业指导融入教学之中。许多刚踏入大学学习德语专业的学生,都是抱着毕业后可以做一名德语翻译或进入德资企业工作的美好期许,然而正如前文所说,经过四年的学习已经拥有相对坚实的德语基础的毕业生们却往往无法找到对口工作,而在不对口的岗位上工作会让学生產生“德语无用”等怀疑自己怀疑本专业的消极心态。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可以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或开设相关讲座,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翻译外的工作也有所了解,以缓解学生在初入职场时工作不合心意现象的发生。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第一,学生除了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以外,还可以选择考研,留学深造等方式增加自己的德语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如果有想成为专职翻译的学生,那同专业考研更有必要,这阶段学习的内容将是将来做专职翻译时的坚实储备。在考研这个选项中,跨专业考研也不失为一个好选择,在学生德语基础扎实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另一专业,学习用另一种维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对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拥有工作中的优势有很大帮助。另外,若是学生认为在国内读研究生会致使学生接触不到自己所学语言的对象国,无法实际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话,可以选择出国留学这一方式。亲身去体验国外教内学,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差别,亲身感受国外的风土人情,学习当地的文化艺术,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能力在日渐国际化的中国,日渐全球化的世界都是相当重要的。

第二,多方面的体验可以打开学生思维上对于德语专业就业的局限。受限于现今的德语流行度和中德两国之间交流的密切度,也与各位德语专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对德语这个专业的热爱和努力程度有关,不是所有学外语的学生毕业后都可以并且能够成为翻译,外交官或者老师。但职业是固定的,人却是能变通和适应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大学期间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自己去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氛围,从而去选择自己心仪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早接触其它行业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免德语专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时无法找到对口职业的不满和就职非对口专业时的迷茫。

第三,学会拥抱科技,共同进步。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种语言类软件层出不穷,人工智能发展之快更是令人诧异。作为德语专业以及其它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不能仇视各类翻译类的科技产品,认为其未来会取代我们的位置,相反我们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好处,主动搜索,接触各种新鲜资源,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此外,所以我们还要对自己和自己掌握的知识有信心,正如古语所说:“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类区别于机器的最大特点就是人类有自己的思想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而机器再怎么智能也是有限度的,简单的文案也许能被机器直译代替,但是人工翻译所具有的技巧和感情都是机器不能具备的。翻译不是一项机械性的工作,所以只要德语学习者拥有高的语言水平,就能保证不会在时代变迁中被淘汰。

四、结语

通过对“德语易实习”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对于就业现状的某些问题进行的问卷调查可知,目前德语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并不能使所有人完全满意,许多问题亟需解决,许多对策也需要更科学,更全局化的建议。但是只要愿意改变,努力改变,那么德语专业就业现状的改善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伯庆.就业蓝皮书:2018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

[2](英)布朗(Brown D.)著,吴一安,导读.语言学习与语言教学的原则[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陈雅婷(1998-),女,汉族,福建漳州人,上海理工大学德语系大三学生。

通讯作者:孟小果(1988-),女,汉族,河南漯河人,上海理工大学德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微信公众号
从大学生就业反思高校教育管理
探析酒店专业学生就业中的榜样教育
影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分析
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方向调查与分析
采用开源路由器实现多功能智能监控报警系统
江苏生鲜产品微信公众号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微信公众号在高校“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
个人微信公众账号运营优化方案
高职食品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