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儿童及孕产妇磁共振检查护理配合流程的改进

2020-03-03 08:52马素文孙峥吴杰尚洁张苗卢洁
护理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孕产妇磁共振流程

马素文,孙峥,吴杰,尚洁,张苗,卢洁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放射科,北京 100053;2.磁共振成像脑信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53)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检查无电离辐射危害, 在老人儿童及孕产妇等特殊群体患者的疾病诊断中具有独特价值[1]。 我院神经内科卒中单元是国家级重点项目[2],老人儿童及孕产妇患者在排查卒中时的MR 检查与传统常规“一刀切”的常规检查方法存在明显差异。 即使MR 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力、最佳软组织对比、大视野、成像参数多、获得信息量大等优势,也同时需要医、技、护的紧密配合,方能大大提高检查成功率,明确诊断。2017 年 1 月—2019 年 7 月, 我科优化传统模式下“一刀切”的常规磁共振检查护理配合流程,提高了检查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7 年1 月—2019 年7 月在我院放射科磁共振急诊检查, 同时留存有完整检查与护理配合信息的60 例老人儿童孕产妇等特殊患者的医疗数据进行整理并作为研究的基础资料。 针对一般患者检查流程, 提出特殊人群患者改进护理配合的具体措施。纳入标准:老年患者20 例,男性12 例,年龄 75~88(77.5±8.2)岁;儿童患者 20 例,男女各10 例,年龄 5~12(7.3±5.2)岁;孕产妇患者 20 例,年龄 26~34(28.3±6.0)岁。 排除标准:(1)既往有重大手术病史;(2)体内存在金属内置物;(3)幽闭恐惧症患者;(4)其他原因不能耐受磁共振检查的患者。

全部入组患者均采用德国西门子Trio Tim 3.0 TMR 成像仪,配合8 通道头部线圈,行MR 影像检查。 所有患者均在检查前由医师告知相关事宜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传统患者MR 检查流程应用于特殊患者时存在问题 卒中排查由急诊医生接诊后开具磁共振检查申请单,患者(一般由家属陪同)行至磁共振检查室就诊。 传统“一刀切”的医护配合扫描流程较为普遍[3-4],即医护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护士在负责登记、预约、预留留置针后将患者转交至扫描技师。检查前与患者仅交流年龄、性别等简单身份信息核对;检查中并未关注患者安全及可能的耐受程度, 如遇突发情况则需扫描技师呼叫后再行处理; 检查后再次简要交待结果领取信息,即完成全部磁共振检查流程。上述“一刀切”的流程虽符合医院诊疗常规,但在医疗活动中针对特殊患者群体,存在诸多不足。护士作为整个环节的联系纽带,应予以重视。 (1)对老年患者而言,检查前未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访视[5]。 在检查过程中老人通常表现出意识能力较差, 针对磁共振检查禁忌证了解不清,耐受程度低,极易产生焦虑、抵触等情绪,加之患者家属心情急切,检查完成率较低。(2)针对儿童患者表现出的磁共振噪音不耐受情况[6],自主配合能力差,同时不能正确理解医务人员的要求,不能明确表述内心所产生的恐惧和担心,检查不能正常完成。 (3)孕产妇类急症患者,病症急且重,并发症多及相应配套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易加剧护患间的矛盾产生[7]。 相较常规检查中的常规流程,面对特殊类患者,护士不能对其病情进行详细评估, 患者配合情况不能正确反馈给家属与技师,进而不能顺利完成磁共振检查的进程,最终不能获得符合诊断标准的影像资料。

2 护理配合流程的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并增加检查后反馈机制和满意度追踪,形成整体护理的闭环。

2.1 MR 检查前评估及宣讲 针对“一刀切”的常规检查流程, 改进措施中检查前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和磁共振相关知情同意的宣讲至关重要。 老年患者常患有慢性疾病, 本研究通过加强对金属植入物的磁共振相关禁忌证的解读[8],充分调动其自身的主动性,使其愿意与医护交流,交流中评估老人的病情观察配合度,并将配合要点传达给技师,在扫描检查过程中技师给予落实;从而提高检查的安全性。笔者团队既往应用HIMSS 信息系统平台,联合“三查七对”有效地改善这部分患者的检查完成率,并大幅度提高检查前核对的准确性[9]。 对患儿来讲,本研究重点宣讲对象设定为患儿家长, 解释MR 操作因不同序列噪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耐受可能, 了解患儿活动睡觉习惯、做事配合程度;通过观看宣教电视的检查流程, 实现患儿与家长共同理解并配合完成检查,评估完成困难的,提前去儿科开取镇静药。 通过开展品管圈等实践活动,结合操作流程,提高完成率。孕产妇患者,是最特殊的患者类别,造影剂剂量及各种过敏反应的处理原则, 磁共振幽闭恐惧症的专业名词解释[10-11],评估患者的病情,安排合理的检查时间, 告知此项检查对孕妇及腹内胎儿的安全性让患者安心检查, 增加检查成功的心理承受度等均非常重要。笔者将告知患者的具体内容制定为访视表格,记录评估内容, 便于日后再行磁共振检查时进行对比。评估内容设计包含2 部分,第1 部分为检查依从性:了解患者语言沟通能力(是否能清楚表达真实意愿),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和社会背景,与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发病前后性格、心理的改变,同时了解患者既往有无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药物治疗情况。 第2 部分为向意识清楚的患者介绍磁共振检查环境,简要步骤、必要时可尝试离场试用线圈等仪器设备,通过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时增加与患者亲密度,同时与操作技师沟通,根据患者状态制定个性化扫描方案。

2.2 MR 检查中配合 (1)老年患者检查项目过程技师全程采用海绵块固定头部, 如遇轻度躁动可要求家属陪同并讲解注意事项,严防坠床发生,落实护士对患者评估后的配合要点。(2)小儿患者常规排查癫痫引起的意识不清, 序列在老年患者检查基础上加扫颅内海马结构冠状位,部分患儿可增强扫描。小儿患者主要配合点在于提前告知所有流程和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暗示,给予生动的鼓励性语言,准备一些小贴画作为奖品, 不能配合的需家属协同共同完成检查。 (3)孕产妇患者通常来院病症急且重,优化改进护理措施首要任务是孕产妇的护理过床, 配备可进入磁体间的融磁床,同时配备过床板及中单,在磁共振检查过程中一方面防止坠床的发生, 另一方面尽量避免因皮肤接触磁体过热超(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12]而产生灼伤。 在接待孕妇的时候使用安慰性语言,增加安全感。护士及时协调及时检查,减少候诊时间。 其次,孕产妇患者检查时在老年患者检查基础上部分增加头颅静脉血管成像(或增强)以排除静脉窦血栓,增强扫描需注射造影剂, 密切观察孕产妇的造影剂过敏反应并及时正确处理。

2.3 检查后的质量监督与反馈 笔者参考中国医院协会推荐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中 《住院患者满意度测评量表》 测评问卷, 设立5 类一级指标和20 小项二级指标的患者满意度反馈[13-15],内容包含患者对服务质量(5 项)、医护人员沟通解释(4 项)、技术质量(3 项)、环境设施(5 项)、服务流程(3 项)的评价。 评分 1=满意,0=不满意。 满分 20 分。

3 结果

3.1 改进护理配合患者完成情况 60 例患者共执行磁共振检查74 例次,含头颅平扫59 例次,头颅增强 15 例次; 其中 19 例老年患者 MR 检查 20 例次(头部平扫=20 例),20 例儿童患者 MR 检查 20 例次(头部平扫=19 例, 头部增强=1 例),20 例孕产妇患者行MR 检查35 例次。 20 例老年患者仅1 例次因严重幽闭恐惧症造成扫描中止, 完成率95%;20 例儿童患者全部完成检查,并获得诊断水平图像质量,完成率100%;孕产妇患者20 例均安全、完整完成所需检查,完成率100%。

3.2 患者满意度评价 60 例患者 (老年∶儿童∶孕产妇=20∶20∶20)评价结果显示,检查后患者满意度服务质量满分20 分,得分率100%;医护人员沟通解释满分20 分,得分率100%;技术质量满分20 分,得分率100%;环境设施老年患者评分17.6,得分率88%,儿童患者评分18.4,得分率92%,孕产妇患者评分18.8,得分率94%;服务流程满分20 分,得分率100%,综合患者满意度反馈老年患者19.52 分(满意度97.6%);儿童患者19.68 分(满意度98.4%);孕产妇患者19.76 分(满意度98.8%)。 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

表1 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均分)

4 讨论

磁共振是一种无电离辐射的影像设备, 对老人儿童及孕产妇患者的疾病诊断极为必要。 改进护理特殊人群的流程是确保影像检查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结合临床实际,将传统“一刀切”护理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衔接部分参照检查前评估宣讲, 检查中和技师无缝配合以及检查后反馈等3 个层面逐一改进,提出具体措施及评价机制,提高检查完成率和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中,老年患者平均年龄77 岁,通过检查前积极宣讲的改进护理流程显著提高了老人患者配合程度。 对小儿患者而言,磁共振检查的无创性,无辐射,安全性优势突出。在儿童患者检查中配合度的提升是保证检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 因此本研究多采用图画交流、现场观摩、发放小奖品、增加舒缓音乐以及必要采取镇静剂等措施控制儿童情绪。 此外,本研究增加了品管圈的管理手法反馈机制,同时注重医技护间的衔接交流,从而保障儿童安全,有效的完成检查。对于孕产妇类特殊患者,笔者将视角重点放置于护理的专业手法及技能的改进, 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减少对MR 检查的恐惧,提升检查的成功率。为减少此类患者静脉炎的发生,制定严格的无菌操作规程,确保穿刺部位彻底消毒,责成全科护士提高穿刺技术,尽可能一针见血。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易固定且无静脉瓣的血管进行穿刺,以保证单位时间内,有足够的血流稀释,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尽量注射上肢。如一定要注射下肢时,需抬高下肢 10°~15°,配合短时间卧床,抬高患肢。磁共振钆喷酸葡氨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造影剂。但由于它对血管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也与穿刺部位有一定的关系, 在造影剂注射完后注射少量的生理盐水,冲洗静脉腔,减少钆剂沉积对静脉的刺激,减轻局部疼痛,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检查后请患者多喝水,加速造影剂的排泄,减少造影剂的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中老人儿童孕产妇磁共振检查护理配合流程的难点及要点, 改进一套更为实用的护理配合模式, 减轻了患者检查前紧张焦虑的心理,提高了检查中患者的舒适度,医技护配合默契度,降低部分患者检查后的并发症,为患者提供综合的、连续的、规范化的护理[16],提高患者整体满意度。

猜你喜欢
孕产妇磁共振流程
一种磁共振成像谱仪数字化发射系统设计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常见专业名词缩略语及符号(Ⅰ)
孕产妇健康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磁共振成像不同扫描序列诊断肛瘘诊断价值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