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微信公众移动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2020-03-03 09:11丁洪琼刘俊香
护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公众微信评价

丁洪琼,刘俊香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4120)

微信公众平台是一款信息推送平台,具有用户基数大和信息推送精准的优势,具备群发消息、回复、查询学习者留言和资源分享等功能[1]。《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贯彻落实创新、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网络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2⁃3]。微信是目前最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微信公众平台具备信息传递便捷、受时空限制小的功能优势,这与急救护理课程知识尤其是零碎知识对传播渠道的需求相吻合。腾讯公布2017 年三季度业绩报告,微信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9.38亿人,其中大学生成为微信的重要用户,几乎人人有微信,人人上微信,其中13.7%用于学习知识[4]。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5]。为拓展护生的移动学习方式,提高护生的急救护理能力,教师利用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课题组探索依托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2017 级护理学生661 名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331 名)和试验组(330 名)。两组护生授课教师、教材、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课后实训室开放自主学习时间及应用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均相同,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基础医学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微信公众平台构建方法

1.2.1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的思路 选取教学经历丰富的专职教师及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组建研究团队,共同录制视频并收集整理平台资源。平台建设以优质教学资源为核心,以护理岗位需求为依据。参照护理岗位任职要求和执业护士资格标准,与行业专家共同研讨,结合护生认知特点确定急救护理资源内容[6]。具体的建设线路是:组建课题研究团队→开展调研→急救护理学习需求及学习方法分析→确定课程建设目标与微信公众平台整合建设方案→梳理优化课程知识点→录制收集整理课程资源→搭建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学校应用→更新补充效果评价→反馈修正→再应用→完善。

1.2.2 急救护理课程建设内容 课程内容根据急救护理岗位调研分析的岗位能力需求及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并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了知识碎化易学,课题组将急救护理课程内容梳理优化成知识树(见图1),每个知识点包括授课视频、标准操作视频、PPT、图片、作业、测试、讨论答疑。

1.2.3 收集整理资源并录制视频 课题组反复讨论并分解落实任务。急救护理标准操作,如呼吸机的使用、除颤仪的使用等急救技能,由临床兼职教师录制,而急救护理教学视频由专职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按急救护理工作流程共同录制,其他的教学资源,如PPT、测试题、图片、操作流程等,由课题组专职教师收集整理。其他素材的数量、存储格式、质量要求都有统一的说明。

图1 急救护理知识树

1.2.4 微信公众平台的构建与管理 课题组借助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由课题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负责平台的构建和管理。平台由视频、评分标准、公告、课件测试、作业、答疑讨论、投票问卷、头脑风暴、签到、课堂表现、成员管理、活动库12 个模块组成。平台资源建设通过应用—效果评价—反馈修正—再应用—完善的过程,保持课程平台资源的持续更新和补充。

1.3 平台应用与评价 平台建成后在我校2017 级护生中进行实证研究,试验组利用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对照组应用传统教学和利用平台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具体实施方法为:课前教师利用平台给护生布置学习任务,课上签到,课中观看操作视频、头脑风暴、测试及答疑讨论,课后布置作业及重点内容回顾等。课程结束后对试验组与对照组护生的急救护理成绩进行对比,采用相同评分标准对两组护生进行技能、理论及综合测评考核,试卷由课程组老师流水作业阅卷。技能考核采用抽考形式,抽考项目、考试时间、考场、用物及考核教师均统一安排。所有项目均为100 分制。

1.4 效果评价 在课程初步建设完成后采用急救护理网络资源教学平台用户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问卷星测评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效果,共发放问卷661 份,回收有效问卷661 份。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效用性、发展性5 个一级指标和28 个二级指标。采用优、良、中、差4 个等级对各个条目进行评分,计分分别为1.00 分、0.75 分、0.50 分、0.25 分。各二级指标得分=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评价等级系数×100,总分为各二级指标得分之和。28 个条目得分范围为25~100 分,得分越高说明网络资源平台建设越好。得分指标=实际得分/可能最高得分×100%。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指标体系的总体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7,各一级指标Cronbach′s α 系数在0.711~0.944,总体重测信度为0.879。通过专家评定及因素间的相关分析,证实了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7]。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 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用户评价 661 人参与评价,总分为(94.33±9.07)分,见表1。

表1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效果评价(n=661)

2.2 两组护生成绩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学习成绩比较 单位:分

表2 两组护生学习成绩比较 单位:分

人数330 331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技能成绩94.38±3.62 91.49±4.77 8.752<0.05理论成绩79.05±8.85 76.89±8.05 3.292<0.05综合测评成绩85.25±5.99 83.80±6.08 3.090<0.05

2.3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效果评价(见 表3)

表3 护生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效果评价(n=661) 单位:人(%)

3 讨论

本研究建立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无须另外安装APP,只需要关注微信公众号,简单方便[8]。针对不同班级在公众号内部进行组群,定期向护生发布学习资源等信息,利于拓展护生的网络学习方式,提升护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并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3.1 有助于培养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本研究过程中,护生课前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利用课外空闲时间随时随地查阅微信公众平台推送[9⁃10]的学习课件、学习视频、标准操作、图片、案例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分析、思考和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98.6%的护生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急救护理移动学习平台,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展学习的时间和场所,加深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与掌握[11]。

3.2 提高护生学习兴趣 护生通过微信公众移动平台资源进行预习、复习、测试、师生讨论、头脑风暴等过程,促使护生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积极性[12]。

3.3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微信公众平台能在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管理模块对护生的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包括分组管理和分组教学等功能,亦可查看和监控护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进度,教师课中可利用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护生可以利用平台在线答疑与在线测试,发帖及回帖。平台通过相关急救知识的推送与后台答疑能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的实时沟通,这种实时性、及时性的交流学习平台既方便了交流,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本研究结果显示,98.9%的护生认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急救护理移动学习平台,有助于促进师生互动交流[13]。

3.4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 微信公众平台具有操作简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手段[14⁃15]。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移动终端开展微信公众平台微课程学习将有望成为数字化教育不可或缺的补充模式。本研究通过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与实践,使“互联网+教育”落到实处。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急救护理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与应用存在的不足:①依托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微信公众平台,平台的覆盖率、共享率和使用率还有待提高;②缺乏社会学习者的使用、反馈与评价。

综上所述,急救护理微信公众移动学习平台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和自主式与协作式学习。如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与研究。总之,随着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移动学习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公众微信评价
针刺治疗术后肠梗阻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公众号3月热榜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微信
微信
微信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