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CT 断层扫描在肺癌病人预测PICC置入长度中的应用

2020-03-03 09:11夏广惠田宇燕万光艺
护理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表尖端我院

汪 蕾,夏广惠,薛 静,田宇燕,万光艺

(南京市胸科医院,江苏210029)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临床常见一种操作,指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1⁃2],适用于需要反复输入各类药液,如低渗或高渗、发泡剂、刺激性药物以及全胃肠外营养液等病人[3]。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可由护士单独操作,具有安全、方便、舒适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4]。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 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内,尖端最佳位置是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5]。Claasz 等[6]于2007年回顾性分析了200 例怀疑肺栓塞病人的胸部增强CT 片,并利用软件将影像片重塑为三维立体图像,对上腔静脉的位置进行了全方位的测量,包括上腔静脉的长度、Louis 角、第2 肋间隙、第3 肋和第3 肋间隙等体表标记与上腔静脉间的对应关系,结果发现体表标志与上腔静脉对应的关系不完全一致。因此,PICC 置管过程中利用体表标记定位不能适合每位病人,而多层螺旋CT 提供了强大的血管成像功能[7],可以精确测量胸锁关节距心影右上缘垂直距离(CAJ),这一精确数值可以指导临床置管护士准确地将PICC 尖端置入至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针对我院收治的肺癌病人,在确诊时均已进行CT 检查,在不增加病人费用及辐射的前提下,对病人原始资料进行收集。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 年8 月—2018 年8 月我院收治的60 例肺癌病人,均经病理诊断为肺癌。纳入标准:①长期住院需要静脉输液治疗或化疗的病人;②年龄25~75 岁;③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④自愿参加研究;⑤符合PICC 置入的病人;⑥近1 个月内在我院有过CT 拍摄史。排除标准:①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②大量胸腹腔积液、气胸的病人;③对硅胶管道材料有过敏史;④上肢或胸部有放射治疗史;⑤不能平卧,置管上肢不能完全外展的病人;⑥上腔静脉压迫的病人;⑦有全肺叶切除的病人。其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龄25~75 岁,平均64.5 岁,无置管相关的禁忌证。将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 例和对照组30 例,两组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操作人员 两组置管人员均由两名省级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担任,1 名负责置管,1 名负责协助置管,保证置管的同质化操作。导管定位由1 名放射科主管技师(12 年放射诊断经验)在东软PACS 工作站打开观察组病人图像,选择图像行三维重组,读取病人的数据。

1.2.2 置管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 导管,硅胶材质,规格为4 Fr,长度为60 cm。两组共4 名操作者均是省级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两组病人均采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过程中使用的为同一台视锐5 的血管B 超机。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方法,即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观察组:调取病人在我院拍摄的CT 资料,由我院放射科固定专职人员调取病人的影像资料,在CT 上测量右胸锁关节至心影右上缘垂直距离,记录数值。该组病人平卧位,外展手臂90o,置管护士测量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的数值,加上CT 测量的CAJ 数值。置管结束后行胸部X 线摄片对导管进行定位。

1.3 判定标准 气管隆突下0.9~2.1 个胸椎单元数可以作为上腔静脉下1/3 段的参考范围,该标准在100例CT 扫描定位图上判断PICC 最佳位置的准确性为92%[8]。考虑到接受PICC 置管病人每日大部分时间保持直立体位或平卧位,所以对PICC 导管末端的判定均是X 线定位以静止直立正位胸片影像为判断依据。该研究以一次穿刺成功为准,比较两种方法对导管末端位置预估的准确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置管后1 周内穿刺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一次性到位率、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护理技术的满意度。①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诊断标准依据2011 版美国INS 静脉治疗护理实践标准。②尖端位置的到位率:以一次放管尖端到达最理想位置,不需要第2 次调整为到位。③病人满意度:采用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第三方调查表[9],记录病人对置入PICC 相关护理技术操作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对照组中有12 例发生位置过深,4 例发生位置过浅,刚到气管隆突处,其中经过二次调整成功14 例,但其中1 例血管痉挛未调整成功置管失败,1 例血管反复调整不成功,修剪为中长导管使用,对照组一次尖端到位率为46.7%。观察组中有4 例发生血管异位,后经调整后3 例成功,1 例因其血管问题修剪为中长导管使用,其他26 例均到达理想CAJ 位置,一次尖端到位率为86.7%。其他详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3 讨论

目前随着静脉治疗的发展,国内很多学者采用各种体表预测量联合X 线定位法来明确导管尖端位置[10],为避免体表测量的误差,国外已使用心电图定位法确定导管的最佳位置,国内也有部分医院已开展该项技术[11],但尚未全面开展。但该项技术对于心电图有P 波的病人,可用来指导置管操作和预测导管尖端位置,但对于P 波无法引出的病人仍有局限性[12]。鉴于目前各种PICC 预测中存在的问题,我科利用病人原有的CT 影像学资料,不增加病人的费用及再次辐射,很好地为一些特殊人群精准测量导管的长度,增加病人的舒适度,减少病人的费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病人一次尖端到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项测量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疾病的病人,可以做到精确测量。因为有些病人由于疾病因素造成脊柱侧弯和肋间隙的增大或变小,胸部体表面积的测量不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要。对于这些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及特殊的科室,如肺癌病人和在我院置管并有CT 拍摄史的病人,可以临床使用。

猜你喜欢
体表尖端我院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Finding Another Earth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