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2020-03-03 06:06严华仁
关键词:圆锥美育德育

严华仁

■江苏省兴化市沙沟中心校

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就是课堂。除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课堂教学同样是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读教材,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素材,结合实际学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将德育融入知识教学中,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本文简单分析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有效的渗透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的发育都尚未成熟,而且处于青春期,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加上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都想尝试,一旦得不到有效引导,很可能误入歧途。然而这个阶段的德育工作却未得到充分重视,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认为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努力学习,考入一所好的高中,在平时也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到许多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工作的职责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要有机结合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为一名能良好适应社会的优秀人才。

二、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一)运用数学发展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今数学学科中的各项数学成果并不是一朝一夕得来的,而是杰出的数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探索得到的。教师在平时要认真研读教材,通过阅读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不断补充和学习数学背景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为学生讲解与知识相关的数学历史和典故,尤其是我国的数学历史,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其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成果,形成爱国主义情怀。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著名数学家的研究事迹与成果,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学科的每一次进步,无论大小都有数学家在背后付出时间、精力,甚至是生命,用数学家不畏艰难、刻苦求真的精神感染学生,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比如讲解“勾股定理”时,告诉学生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商高定理”。在公元前7—前6世纪,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斜至日。而这些成果的取得比希腊著名科学家毕达哥拉斯的发现还要早,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儿女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学生在产生爱国之情的同时树立为祖国繁荣昌盛而读书的决心。

(二)充分挖掘美育素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育和德育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渗透美育对德育的开展是一项主要助力。数学虽然是由大量数字和枯燥的定理、性质等组成的,但是只要善于发现,仔细体会,总能了解数学的美妙之处。只不过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知识大多是枯燥乏味的,没有静下心来去寻找数学之美。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学中将这种美呈现在学生眼前,吸引其注意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揭开数学世界的神秘面纱,领略数学的独特魅力。事实上,数学就像是一个万花筒,它是一个完整的、精彩的小世界,它的美是隐蔽的、理性的,仿佛一个含蓄害羞的江南美人,只要了解它的美,就会被它深深吸引。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从而提升其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比如讲解“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了翻转基本图形后形成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以及将中心对称图形围绕中心点旋转180°后与原图重合的过程等,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体会其中的对称美与动态美。然后让学生联想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对称现象,引入镜面对称,逐渐渗透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情趣。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对称轴、中心点来设计简单的图案,通过平移和旋转形成一个新的图案,在下一堂课上比一比谁的作品更有艺术感,并将有创意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墙上,以这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学习动机。另外,还有许多公式、图案、数学思想等都能作为美育素材,教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

数学公式、定理等都是经过数学家多次试验、推导得到的,与直接介绍最终的成果相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能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多开展探究式学习,用问题或任务引导学生,激发其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测、全面分析、谨慎求证,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当学生因探索失败而失意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告诉学生不要气馁,换个思路也许就能得到答案,让其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炼意志、培养能力。当最终取得成功后,学生会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进而点燃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比如讲解“圆锥的侧面积”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有关“扇形”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锥形状的,导入结束后拿出提前准备的圆锥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判断圆锥侧面展开图的形状。思考过后,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侧面图是扇形,有的人是自己折纸后发现的,有的则是根据知识的前后关联猜测的。接着教师将圆锥沿母线剪开,验证学生的猜想,并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计算圆锥的侧面积。由于不是所有圆锥都能剖开求面积的,所以要推导面积公式,就要先明确侧面展开图的扇形半径、圆心角在不展开时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过自己画图、折纸和小组讨论,发现圆锥底面圆的周长就是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弧长,进而得到了侧面积公式S侧=π·rl。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数学教材中有一些涉及调查统计等知识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协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分工合作,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和点拨,在增进师生交流和学生交流的同时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小组成员间互相鼓励,在思想交流中启发彼此,获得进步和提升,还能培养其团队精神、交际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开展一场组与组之间的小型竞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每一位成员都为了小组的荣誉而付出努力,在合作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与同学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引导其形成良好的心态与健康的人格。

比如讲解“统计的简单应用”时,教师在课上向学生讲解了调查问卷通常包括的内容以及设计和提出问题时的注意事项等知识,并带着学生做了几个有关问题设计的小练习。然后安排学生以4~5人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各组针对“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设计问卷,其中的内容、问题、选项等都要自己设计,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给予适当引导,如“应该选择哪种调查方式?样本要怎么选择?”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激烈讨论,虽然确定了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但是对于总样本的选择和如何抽样等问题还有许多分歧,教师在巡视时对思维受阻的学生可以稍加点拨。待各组讨论完毕后分别派代表汇报成果,用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让其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德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教师要不断探索和总结实践经验,要讲究德育渗透的策略,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介绍数学历史典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挖掘美育素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猜你喜欢
圆锥美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论公民美育
圆锥摆模型的探究与拓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圆锥截线与玫瑰线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计算法在圆锥保持架收缩模组合冲头设计中的应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